

摘 要: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對于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在“雙減”背景下,有效設計作業成為每個初中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作業設計重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本文結合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的單元主題作業,探索“減量高效”的作業設計和實施途徑。
關鍵詞:雙減;初中英語;單元主題;作業
“雙減”政策實施后,一線教師在作業設計方面作出調整迫在眉睫。
一、直擊現實:初中英語作業布置之現狀
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教學理念之一。但在教學實踐中英語作業設計存在著“有作業,無學習”的現象。
(一)內容窄化:重書本輕探究
知識鞏固類作業占較大比例,過分強調作業的認知價值,忽視了作業所蘊含的生活、體驗、交往等方面的價值。作業本、練習、試卷等“拿來就用”,作業成為單純演練知識和訓練技能的過程。
(二)模式泛化:重結果輕過程
目前初中英語作業以抄寫、默寫、背誦,做題為主,缺少以單元主題為核心的實踐作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評價淺化:重認知輕實踐
當前作業評價主體是教師,以作業質量結果為評價內容,未能充分體現評價的“增值”作用,教—學—評一致性無法充分體現。
二、價值探尋:初中英語單元主題作業之意義
單元主題作業,指在整合單元資源的同時將文本知識延伸到聽、說、讀、寫、畫、實踐等多方面的綜合性練習。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使靜態的書本知識融入多彩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在實踐中學英語,在生活中學英語。
(一)重探究,激發學習興趣之需
單元主題作業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激發興趣為抓手,以系列任務為形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使用貼近現實生活的語言并能進行真實的交流。學生通過想象、感悟、實踐、探究,理解和掌握英語在生活中的價值及意義,英語學習不僅有寬度和長度,還有深度和熱度。這樣豐富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容,提升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豐潤了其精神世界。
(二)重融合,夯實綜合素養之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單元主題作業把單元內分散的知識點融合在一起,使語言表達系統化。把每個單元相對獨立的話題和目標語言結合在一起,完成單元間語言知識的綜合。同時,在藝術素養、書寫技能、動手能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對學生提出了要求,也包含了習慣養成、助人為樂、團隊合作等育人目標。每次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知識有機融合、綜合素養提升的過程。
(三)重增值,提升思維品質之切
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它的發展有助于學生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從跨文化的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單元主題作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展開聯想,促使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未知世界。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融合其他知識,不僅促進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發展,更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既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學生思考和探索更加深入,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多元化,促進了思維品質的發展。
三、建徑覓策:初中英語單元主題作業之實踐
教師在設計單元主題作業時應遵循以下原則:預見性原則——設計作業時,對于學生開展的有關作業的活動、完成作業的時間和方式、作業完成程度以及目標達成度,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趣味性原則——選擇學生感興趣且又貼近其生活實際的話題,語言靈活多樣,有吸引力;設計作業時,應當優化作業內容與形式,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層次性原則——立足教材和課程標準,從作業的內容、形式和難度上設計多層次的彈性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多樣性原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應多樣化。既可采用文本形式,也可采用畫圖、動手制作、調查研究、采訪、報告等方式呈現。發展性原則——作業應著眼于學生聽、說、讀、寫技能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不斷反思,認識到自身優勢與不足,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堅持外語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注重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等方式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五本教材共涉及個人情況、日常活動等24個話題,以話題統領單元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參考課程標準,結合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單元話題為線索,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具體任務為形式,重點設計了以實踐類和應用類作業為主要特征的單元主題作業:圖文作業、操作作業和調查作業,作為結束一個單元學習后英語學科的常態作業。
(一)圖文作業:由單調的“做”過渡到個性化的“學”
圖文作業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畫圖部分,學生在感知已學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創意,畫出某個主題;二是結合繪圖用文本描述這一主題,以鞏固所學知識,完成對語言的最終輸出。學生的作品直觀形象,融入自己的創意和生活實踐,有助于他們理解和掌握本單元的語言知識。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不斷復盤所學語言知識,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完成系統的學習。從學科中心走向多學科交融,實現學科間思維和內容的相互貫通、相互滲透,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得以提升。
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9的單元話題是“fun places”。結束本單元學習后,筆者設計的單元主題作業是“Talk about your hometown”。作業內容應包含以下方面:size and location、 population、weather、history、places to visit、things to eat。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對比筆者給出的要求,還有一些知識需要他們或查詢或求證。本次作業涉及內容廣泛,包含了歷史、地理、人文、飲食等知識。學生在查詢、求證過程中對自己的家鄉有了進一步了解,激發了愛家鄉的情懷。筆者還在本次作業中融入了“If you...,you can...”句型,以拓展短文深度。事實證明,這一句型的使用,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和想象力。If you like climbing,you can come to Linan.If you like delicious food,you can come to Linan.If you like breathing fresh air,you can come to Linan……如此細膩的表達,不僅為本次作業增光添彩,更是為自己的家鄉做了最好的廣告。
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提升了自身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畫圖和寫作有效結合,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保證了作業的合理性。
(二)操作作業:由“書面思維”遷移到“生活實踐”
格蘭特·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指出:如果學生能夠進行知識遷移,說明他們已經達到“真正理解”的境界。從“書面作業”走向“生活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動手能力,養行育德。操作作業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并制作出的創意作品,如節日賀卡、課程表、食譜、旅游計劃、美食等。
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上冊Unit7的單元話題是描述物品價格。結束本單元學習后,筆者設計的作業是“雙11”來臨,請給自己的商店設計一幅促銷海報。學生熱情高漲,從商品定價、海報設計到廣告成文,個個用心投入,真正體驗了一回當老板的感覺。談論物品價格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以往的課堂上,教師單純教授價格如何表達,學生被動接受。這樣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在實際使用時依然不知如何表達。而在完成本次作業過程中,學生主動投入,詢價、定價、畫海報、設計銷售活動等一系列活動都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感受生活并提高學習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在由“書面思維”遷移到“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所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動手能力,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原本的機械操練變成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三)調查作業:由“空洞說教”轉變為“生活體驗”
調查將書本知識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在生活中檢驗所學知識。任務緊緊圍繞“真實的生活”展開,綜合運用知識。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實踐知識的遷移,讓思維發展可視化,獲得能力提升。學生圍繞主題,通過調查、采訪等實踐活動訓練目標語言,綜合闡述采訪或調查結果,進而形成書面報告。小組交流中,教師選擇部分或者全部報告在班級進行展示和交流。
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9的單元話題為音樂和電影,重難點是定語從句的運用。筆者讓學生在家人中就“What kind of music/movies do you like?Why?”開展采訪,要求學生記錄真實情況,并在組內進行交流。在第二天的課堂上,選取部分學生的采訪報告進行展示匯報,學生們將各自家庭成員真實的喜好展示在其他同學面前。在完成匯報的同時,加強了對定語從句的感知,也分享了音樂和電影帶來的情感體驗。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學中用”的理念。再如,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6的單元話題為生活目標,因此,筆者設計了調查型的單元主題作業“What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How are going to do that?”。教師提供表格,讓學生在課后調查同學的職業理想以及實現自己理想要做的準備,形成調查報告并在班級進行交流。學生在詢問與被問的過程中,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未來職業相關聯,暢想未來,并且在完成作業過程中認真思考自己的職業理想實現的可能性,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目標。他們明白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需要樹立明確目標,做好規劃,并付出努力。這樣的調查作業,將書面知識遷移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理想與現實相結合。不僅促進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還能激發、強化其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
采訪、調查都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目標語言進行交際,極大調動了其進行口語交際的興趣,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提升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四、評價展望
(一)多維評價:初中英語單元主題反芻
1.自我評價:自我反思提能力。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自做、自結、自測,能夠不斷反思、完善自身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
2.同伴評價:取長補短拓思維。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通過與同伴合作,增強了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發展了批判性思維能力。同伴評價可以有效提高作業效果,大家共同進步。
3.教師評價:綜合評價促發展。教師更清楚課標的要求,更加注重語言的得體性和準確性,并關注任務的其他相關要素,如創意、設計、美觀等,因此能更全面、更綜合地把握評價標準。
(二)思策展望:初中英語單元主題之期許
單元主題作業,將學生的作業與生活相關聯,體現英語學習的工具性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畫圖、操作、調查等方式,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語語言,提升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實踐中,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更強,尤其提高了基礎薄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作業。
“雙減”背景下,筆者將努力探索“減負增效”的作業設計之路,讓學生有更好的作業體驗。筆者將著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反向建構:激發內驅自主生長。
學生是作業的主體,教師應更多關注提高其學習自主性,有效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內驅力,積極主動完成作業。
2.做學一體:減負高質素養提升。
教師應更多考慮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練”“練中悟”,提高作業效率,提升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
3.協同作戰:優化教學策略建構。
作業作為“減負增效”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更多實踐“教學、作業、評價”一體化的“沉浸式”作業,以優化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唐秋婷.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科融合的實踐淺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1(7):29-31.
[4]倪敏,黃玉芳.項目式周末作業:實現作業的整合、精簡與高效[J].人民教育,2021(Z1):56-58.
作者簡介:許秋姣,杭州市臨安區錦城第二初級中學(杭州市臨安區體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