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琪
一直以來,對于全世界的各個國家來講,每個國家的國民往往都是決定著母國當下及未來的發展大方向,以及母國的總體國運的決定者,其最淺顯的道理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選舉都是通過國民來進行選舉的,因此,國民往往對國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將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中提出的要求彰顯出來,始終要將人民的基本立場作為根本立場,要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本文主要針對人民群眾的基本內涵,以及為什么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通過不同維度的幾個層面來對其進行一個充分的論證。
一、人民群眾的基本內涵
(一)人民群眾的定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全新的時代,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來作為發展的根基跟有必要,那么在新形勢下,對于人民群眾又有著怎樣的定義,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向來看。人民群眾指的是不僅能夠順應時代歷史發展的潮流,同時又能夠滿足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國家發展的總的歷史進度中發揮出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通常在這一進度中每一位參與到其中的成員往往都是歷史進度中的主體,而發揮這一功能的全體社會成員就是人民群眾。實際上人民群眾這一定義屬于一個寬泛的、總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的歷史指的是一種發展的狀態而非已成定局的事實。一方面從量的角度來講,人民群眾指的是國民中的多數人民;而另一個方面如果從質的角度來思考,那么人民群眾無疑指的就是真正起到推動歷史發展的廣大人民[1]。
(二)關于定義存在的歧義
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的使命和初心,我黨在新形勢下的總體發展態勢也得力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那么在新形勢下的現如今社會,人民在解讀人民群眾的定義時,往往存在一小部分人對其理解存在偏差,對人民群眾的定義產生歧義。比方說,有些人會這樣想,按照人民群眾的定義來講,人民群眾指的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總體社會成員,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在法西斯時期的作為戰爭發動一方的國民也算人民群眾。實際上這類人群不是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他們并沒有扮演推進的正向作用,這類人群起到的是阻礙歷史前行的負面作用,他們的行徑是有違人性的,因此,人民群眾并不包括此類人群。
(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整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在現階段,人民群眾更充當著重要角色,對我國總體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黨始終把將人民群眾作為中心來當做新時代基本思想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以人民群眾作為中心,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向共同富裕的大方向進行全面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思路。由此思路可看出人民群眾在發展中起到的重大意義,是人民群眾推動了社會現階段的發展,黨和國家同樣也在依托人民群眾來謀求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不斷在人民群眾當中找到推進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在創造出一定財富資源后,進而造福于民。將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基本概念融入到新時代我國的基本發展策略當中極富近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不僅能夠深刻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同時還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提到的人民性[2]。
二、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主要思想
在我國最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將新時代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的主要基本方針之一也就是人民群眾為中心作為一大堅持點十分重要。以人民群眾為發展中心,一方面生動地詮釋出黨和國家的基本立場,另一方面,又生使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得到完美詮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當今社會,始終都在以為人民群眾謀求幸福為使命,通過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的物質生活水平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自開國以來的各個發展階段,變的是改革措施是發展戰略,不變的是為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堅持讓人民群眾當家做主,以人民群眾的基本立場作為黨和國家的根本立場,始終將我黨的群眾路線作為發展路線,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以及主體地位加以鞏固,將人民群眾的凝聚力結合起來,共同推進人民群眾來書寫中國全新的歷史篇章。
實際上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人民群眾的構成往往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不過變化的是思想意識形態、是理念、是體系,不變的仍舊是人民群眾這部分社會歷史發展變革的主體。試問在全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有哪項成就不是屬于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呢?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縱觀所有文明發展,都是建立在人民群眾不斷的創新和創造之中,任何拋開人民群眾談的發展都不是真正意義的發展。
(一)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具體案例
以人民作為中心,不僅僅是理論命題,同樣也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方針策略,對于國家來講屬于一種政治立場,同樣也是發展的一項根本要求。將人民群眾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使得人民群眾都能夠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進一步前進,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和突出性,要知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國的發展方向。新時代背景下我黨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取幸福的初心和目標,并在其道路上不斷探索,實際上早在我國的古代文明時期,就曾有過著名的政治家以及思想家對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提出過類似重民的先進思想。在那個時候古人就有了先進的思維和視野。即使是在古代我國封建傳統思維中對皇權有著極為崇尚的思想,通常君王的利益往往是不可撼動的,許多古人都在倡導君王為貴,百姓為輕,然而在中國整體思想的發展史上,君貴民輕這種思想意識形態從來就沒有取得完完全全的勝利,而民貴君輕這類思想,往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實際上人民群眾的力量在古代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就比如說在古代文明的發展建設中,孟子就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話,這種言論放到當今社會依然適用,不僅僅是孟子,就連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荀子也曾說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老百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此類論據更是彰顯出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
(二)貫徹落實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中國一直以來走的都是群眾路線,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新時代的發展階段,我黨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地位擺在主體發展地位。在新時代的蓬勃發展中,不僅極大地尊重了人民群眾在具體的日常活動中表達的具體意愿,同時還根據已有的經驗結合當前形勢來推動人民群眾的集體創造偉力,從而促進人民來創造美好生活。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我國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其二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屬于我國現階段的一項主要的矛盾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當在以人民群眾作為基礎的前提下,來盡可能地解決這一矛盾,充分為解決社會發展不平衡這一問題來開展有效措施。進而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不同層次的需要。
三、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重要體現
(一)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
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之中,通常認為人民群眾是生產物質資料的主體。而對于當前我國的新形勢來說更是如此,想要全面實現中國夢一定要集結中國全體人民群眾的凝聚力,通過團結我國各民族力量來達到萬眾一心向著中國夢的實現這一目標邁進。這不僅表達了我國人民群眾與中國夢之間的一種關聯性,同時還彰顯了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偉大性。在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幻中,人民為了生存和發展勢必要對基本的物質需求進行解決,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只有當人民群眾開拓出物質生活的基本資源以后,才可以在其他活動中實現其他價值,從而促進全人類的進步以及社會的發展,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不僅積攢了珍貴的生產經驗,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物質財富,正是這些物質財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因此說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
我國人民群眾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踐行者,始終不斷地為人類貢獻出嶄新的財富。我黨始終是為人民群眾謀求幸福的執政黨,正是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才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不斷進步。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通過不斷的進步和發展開創了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語言、傳統、民族精神等多元化的寶貴的社會精神財富。從偉大的人類奇跡——萬里長城到唐詩宋詞等文學翹楚,從先進的諸子百家的深度思想再到領先于他國多年的具體的四大發明,中國最不缺的就是社會精神文明財富[3]。
(三)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
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人民群眾始終將黨的基本方針作為發展的著力點,并在歷史的變革中不斷踐行,用實際行動來推進歷史的發展。在新時代中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不斷進行自我能力的提升,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確保人民群眾的凝聚力以及團結程度,始終將人民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四、總結
共產黨始終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著想,堅持為人民群眾負責的執政理念,因此,黨和人民應當統一思想意識,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汪學平.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及其當代價值[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13.
[3]蔣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當代價值體現[J].人民論壇,2017(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