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祥
我國主要是將隨班就讀與特殊班作為主體,在特殊教育的框架當中,特殊教育學校為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隨班就讀已經成為了當下對特殊兒童進行安置的常用方式。現階段,融合教育貫徹以及落實的程度在不斷加深,在這樣的形勢下,學校原本所具備的單一功能已經不能夠很好地迎合時代發展的步伐,無法滿足新形勢的實際需求,基于此,學校自身的職能一定要做出相應的轉變。而送教上門為保障特殊兒童能夠接受平等義務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對于推動特殊兒童的發展來說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基于此,本文主要舉例民族地區的某個特殊教育學校,對推進民族地區農村學校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門的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特殊教育學校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層面
教師專業結構缺乏合理性。融合教育要求特殊教育學校所具備的功能能夠得到有效的轉變,這同時也要求著特校教師的角色能夠從原本的單一定位轉化成多重定位。當時當下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一般都來自于村普通小學轉崗,在特殊教育以及教育康復方面的專業知識還不足足夠[1]。
教師專業技能匱乏。特校教師在平時生活中對于學生學習方面的需求所給予的關注度不夠,通常都是靠自身的經驗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此種現狀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特校教師多為普通教育專業背景,在特殊教育方面所擁有的專業技能不夠,雖然說經過相應的培訓,但培訓的整體效果不是很良好,因此教師的專業技能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二)家長層面
家長的認知程度不夠。有很多的家長覺得自身接受的教育較少,因此無法教育孩子;不敢帶孩子出去,怕被人嘲笑;不指望孩子能夠學到多少知識,因為孩子能力較差,學習困難。同時學校也并不能夠為家長提供過多的幫助,也缺少對家長的指導[2]。
家校合作困難。一些家長覺得只要將孩子送入學校,由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即可,自己也不需要干涉學校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家都處于偏遠山區,所以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交流是比較困難的,一些家長對孩子在學校教育的情況并不了解,覺得只需要依靠教師進行教育就可以了,自身并沒有一個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
二、推進民族地區農村學校融合教育的建議
(一)對學校重新定位
對于特教學校的定位來說,其主要依靠的是學校的具體情況以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根據將學校自身的發展需求、對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以及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求等作為主要依據,以此來有效地對自身的角色給予設計以及選擇。對于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學校來說,其當下處在特殊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我國在此方面也制定了專門的政策,在民族地區融合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學校本有的模式早已不能夠滿足實際需求,這就需要學校能夠做出整體上的改變,實現對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此來更進一步推動特教學校在當下的定位。
(二)加強區域教育,發揮對融合教育的帶領作用
當下的融合教育已經是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需要特殊學校能夠在民族地區所開展的特殊教育以及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將自身的骨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樣才能夠更進一步促進區域融合教育的良好發展。需要不斷加大力度開展區域教育系統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廣工作,使越來越多的特殊兒童能夠擁有足夠的能力進入到普通學校接受教育,能夠幫助區域當中更多學校的特殊兒童就讀,在促進區域當中特殊兒童教育有關的保障政策的制定方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此來使區域融合教育的水平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3]。
(三)加強學生教育,發揮促進學生發展的規劃作用
對于特殊兒童來說,其之間有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其在發展方面的需求也不一樣。基于此種情況,需要學校能夠結合特殊兒童的來自地區和家庭以及其年齡段來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為學生制定專門的計劃來對其展開相應的教育,對于無法到校接受教育的特殊殘障兒童可以對其采用送教上門的方式,可以為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支持服務。在此項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學校需要擁有足夠的經費以及專業的師資配置,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每一項工作的順利開展[4]。
(四)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要想能夠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一定不能缺少高素質教師專業隊伍的支持。對于當前階段學校教師的專業背景以及專業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需要學校能夠加強對資源的挖掘,使教師能夠擁有更多的培訓以及學習的機會,提高教師的能力,要求教師能夠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來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在此基礎上,學校需要能夠為教師創造更多的知識以及技能培訓的機會,使學校的師資力量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五)推動家長與學校的合作
因為特殊教育學校所擁有學生的障礙類型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對學生進行陪護的家長也越來越多,對此,需要學校能夠對該項資源給予有效地利用,加強對家長教育以及康復技術的培訓,這樣家長便能夠更好地解決孩子成長期間的一些困惑,學校也能夠一定程度減少資源浪費。對于送教上門工作來說,家長配合在此項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家長在將孩子送到學校開展教育之后也能夠繼續開展對孩子的教育,由于地區特殊學生家長自身所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所以學校可以基于此來加強對家長在教育方面所具備能力的培訓,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家校之間的合作[5]。
三、送教上門的探索
(一)采用送教分班形式
可以在區域當地根據鄉鎮分布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多個送教班的建立,然后再結合班級的教師配比來開展送教。采用此種分班形式便能夠有效避免一個班級送教教師需要各個鄉鎮奔波的情況,節約大量的時間,也能夠有效提高入戶率。
(二)落實送教團隊的職責
需要能夠對送教團隊每一個成員自身的義務以及職責給予充分落實,促進送教工作所具備的立體性。可以對每一個所創設的送教班進行一名特校教師、一名中心校教師以及一名殘聯康復院的配置,同時能夠結合實際當中送教團隊各個成員自身的專業能力,來落實其在開展送教上門工作過程中自身的職責以及送教頻次,以此來更進一步提高送教入戶率,同時也能夠為送教的整體質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第一,特校教師主要負責的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需要其能夠在平時加強對康復員以及中心校教師的培訓以及指導,同時需要對其定期開展相應的教育評估工作,根據評估的最終結果為其制定相應的教育以及康復計劃。定期開展入戶送教工作,以此來提供更好的督導。另外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提出相應的反饋意見,不斷地促進送教工作開展的協調性,并且保證班級管理工作開展的效率。
第二,康復員需要負責的工作就是對平時加強對學生的康復訓練;能夠積極地加入到評估當中,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為學生家長提供更多的康復訓練指導。
第三,中心校教師需要做好對學生日常的學科教學工作,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完成對教學計劃的制定;結合學生具體的殘障類型來與學生家長展開積極配合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輔導。需要中心校教師能夠熟練地應用地區的民族語言展開交流。
(三)加強對合理有效送教培訓方式的探索
為了能夠保證送教工作得到順利開展,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送教隊伍“送教”此外,由于學生家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其自身的觀念會對送教工作的高效開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加強對家長的培訓同樣也為送教上門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一項重點內容[6]。
可以根據區域當中學生殘障的具體情況,邀請相關專家來進行考察,采用專題講座以及其他一些形式來開展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開展的培訓。需要特校教師能夠將自身的專業特長充分發揮出來,積極收集相關資料,進行殘障方面教學以及康復視頻的錄制,以此來更好地開展對康復員、家長以及普校教師的培訓工作,實現家長與學校的協調合作。
四、總結
總的來說,推動特殊教育工作高公平性以及高質量的發展,推動特殊兒童能夠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為特教相關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同時這也能充分彰顯出教育的公平性。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強的挑戰性,同時這也為時代發展背景下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個課題,需要特教工作者能夠在實際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給予不斷深入地探索,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沙惠剛,鄧炳華,陸振華,等.學有優教:融合教育的常熟模式[J].現代特殊教育,2017(1):20-22.
[2]申仁洪.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學校轉型發展:方向與路徑[J].現代特殊教育,2017(10):16-26.
[3]郭志方.全面履行工作職責,推進區域特殊教育優質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17(23):18-20.
[4]夏峰,杜亞洲,吳金廉.西部民族地區送教上門的實踐探索: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16(17):7-9.
[5]馬秀霞.對農村小學開展送教上門工作的探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1(9):124-125.
[6]張福沛.農村中小學有效開展送教上門工作的策略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1(19):99-100.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推進民族地區農村學校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門的發展方向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編號:GS[2021]GHBZ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