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黨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政治保證,校園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黨的建設這一主題從高校黨建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著手,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現實挑戰,分析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建趨向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引領師生黨員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進一步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心懷“國之大者”,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和文化氛圍的集中體現,是一種能動的、持續的教育力量,對高校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黨建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因此,加強高校黨建趨向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維護高校和諧穩定,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一、高校黨建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引導、激勵和規范的作用,能夠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一)高校黨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高校黨建工作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命線,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始終沿著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傳承和創新,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政治保障。黨建工作有序協調學校各級黨組織、各部門、各群體的關系,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高校黨建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青年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和文化素養,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可靠力量[1]。
(二)校園文化建設豐富黨建的內涵和載體
青年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高校壯大黨員隊伍的新生力量。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引領,引導他們在理論學習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在青春歲月中博觀約取,在人生旅途中錘煉意志,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校園文化建設是黨建的重要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實踐活動相結合,為高校黨建提供豐富的資源,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黨建趨向下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諸多挑戰。
(一)多元文化沖擊,校園文化主體地位面臨挑戰
當今時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范圍內多種思潮、多元文化給大學校園帶來巨大沖擊,顏色革命、歷史虛無主義等也在不斷滲透、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意識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對小眾文化良莠不齊缺乏明辨能力,很容易被錯誤思想裹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在社會上的滋生蔓延,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都對青年大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二)虛擬網絡的發達,校園文化建設亟需“有的放矢”
95后、00后大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他們的喜怒哀樂在網絡虛擬世界得到了更多的宣泄。面對虛擬世界的誘惑,大學生思想的不夠成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都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加強黨建趨向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主動掌握網絡世界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文明校園,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以黨建趨向,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以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例
黨建和校園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共同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作為燕山大學的文科龍頭,多年來高度重視學生黨建和校園文化建設,堅持黨建工作和文化育人相結合,積極搭建平臺載體,打造校園文化新名片。
(一)創新誠信教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結合“商學院”的辦學特色,著眼于大學生誠信教育,于2014年1月設立“誠信基金”。經過近8年的發展,逐步孵化、扶持起“誠信小站”“誠信雨傘”“誠信快遞”“誠信車行”等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出一批有志創業、有智創新的大學生創業者。該項目已經成為一個集思想引領、青年勵志、創新創業、經濟助困、愛心奉獻五大功能為一體的學生工作品牌,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能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效果凸顯。“誠信小站”項目得到了《工人日報》《河北日報》和秦皇島電視臺《今日報道》等多家平面、電視媒體以及長城網、新民網、網易等網絡媒體的宣傳報道。“誠信雨傘”項目獲準立項為燕山大學文化建設項目一類項目,“誠信基金”系列項目已經幫助家庭貧困學生510人次。目前,經濟管理學院“雙軌三結合”(“雙軌”是國家人才培養目標和大學生成長內在要求并軌、大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并軌;“三結合”是誠信教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誠信建設與學風建設相結合、誠信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的誠信育人實踐研究獲批燕山大基層單位文化建設項目,在誠信教育實踐路上繼續探索[2]。
(二)強化追本溯源教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與黨史校史院史教育相融合
1979年,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逐改革開放大潮而生,學院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生動縮影。學院結合建院40周年,整理匯編了院史手冊,開展“經燕·驚艷”人物系列訪談,匯編“40年·40人”優秀校友事跡,讓在校生明晰未來奮斗和發展之路,以“經管先生”為題,將學科奠基人開疆拓土的故事講給后人聽,引領廣大師生牢記為黨育人初心、經世濟民使命。
2020年正值燕山大學“追本溯源一百周年,獨立辦學一甲子”校慶百年之際,經濟管理學院結合學科特點,選拔優秀師生擔任校史館講解員,面向全校師生進行校史講解;組織學生全員參觀校史館,在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同頻共振中深刻領會燕大的奮斗基因和家國情懷[3]。
在2021年喜迎建黨百年之時,經濟管理學院在廣大學生中開展“黨史學習積分競賽打榜”“學時事,習思想——學習強國成果展示”“紅色書單”、紅色足跡憶初心、“重溫紅色經典,共抒愛國情懷”“展風采,創新聲”紅色影視配音、“有聲黨章,入耳入心”黨章誦讀、“尺牘傳意,傳遞黨員力量”等學生參與性活動,打造黨史學習長廊,強化四史學習教育;開展師生同觀紅色電影、共赴五峰山、白洋淀、西柏坡等革命舊址,在實踐活動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師生黨支部共建,旅游系黨支部書記“三件文物話初心”主題黨課將課程思政與黨史教育有機結合,活動得到學習強國平臺報導。
(三)搭建平臺載體,健全黨建和校園文化建設保障機制
近年來,經濟管理學院依托微信公眾號“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院官方網站、易班校園號等網絡平臺,開設黨團建設、網絡思政、建黨百年等專題專欄,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搭建黨建趨向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平臺載體。
整合師資力量,組建了一支專業的黨建和校園文化理論研究隊伍。成立“經誠所至”輔導員工作室,面向全校思政隊伍,開展誠信主題交流坊活動。學院有4名輔導員在河北省輔導員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特等獎,2名輔導員在全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中獲得三等獎,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是開展工作的良好基礎。
組建五支學生隊伍。成立學生黨務中心,負責學院黨員教育各項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立“經紅”黨史學生宣講團,為學院黨員師生、新生做黨史講解。成立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心,組織開展誠信筆記評選、誠信課堂、誠信考場、黨員學生干部亮身份等誠信活動;組建冬奧會志愿者服務隊伍,助力北京——張家口2022冬奧會;組建“天天向上”民族團結實踐團,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開展調研走訪,助力當地文旅扶貧。
四、結語
堅持黨建和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積極整合黨建資源,不斷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將黨建整合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中,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高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增進學生的理論認同和文化認同,從黨的建設歷史中汲取營養,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滋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梁詩宇.發揮高校對校園文化引領作用的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9):253-254.
[2]朱佳.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工作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對策[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5):127-128,149.
[3]吳秀清.高校黨建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97):22-24.
課題名稱:2021年度秦皇島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重點課題“高校黨建趨向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LX009)。
作者簡介:劉文靜(1983-),女,河北玉田人,漢族,碩士研究生,燕山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