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佟玉平
結合本研究實際所選《莊子》英譯本的副文本使用情況,譯文序是譯者最常用的內副文本方式,覆蓋率達到100%。考慮副文本類別繁多復雜的實際情況,本章擬以譯文序中的詞匯為例,以點帶面借以說明副文本中譯者生態意向性表征的整體語言特點。
使用標準類符/形符比(standardized type-token ratio)可以更有效地考察不同譯本詞匯使用的豐富程度和多樣性。使用分析工具WordSmith Tools 8.0對理雅各、華茲生、汪榕培《莊子》英譯序言進行統計比較,以英語國家語料庫BNC作為參照庫,得到數據如表1所示。
表1說明:①理雅各《莊子》英譯序言的形符總量最高,在于其1891年出版的兩卷本《道家文本》(The Texts of Taoism)不僅包括《莊子文集》(The Writings of Kwang-Tze)還有《道德經》(The TaoTeh King)和《感應篇》(The Treatise of Actions and their Retributions)譯本,序言涵蓋除《莊子》相關內容外的《道德經》和《感應篇》等信息,但考慮譯者表述道家思想的連貫性,將其一并納入本研究語料中;②華茲生譯本的Std.TTR最高,其次分別是理譯本、汪譯本和BNC Sampler,這說明華譯文詞匯變化相對大,語言較之于英語國家常用語言更加豐富。華譯本是《莊子》英譯,文學性翻譯的典型代表,對詞匯、句法、修辭、風格等方面尤為關注,序言詞匯的多元化,有助于譯者意向性準確并透徹地表達。
本小節關注譯者語言表達的意向性在譯文序言的體現,鑒于序言的英語文本特點,依然采用Stubbs的劃分標準。我們使用Tree tagger進行詞性賦碼,借助PowerGrep批量審校,最后使用AntConc檢索語料實詞,計算三譯本序言中的四類實詞形符和總形符,統計詞匯密度,數據如表2所示。
表2展示了三個《莊子》英譯本序言詞匯密度,主要說明:①理譯本形符數最高,接近兩萬,數值上遠高于其他兩個譯本,源于理雅各翻譯的《莊子》不是單行本,同《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一起被收錄到麥克斯·米勒主編的《東方圣典》系列叢書中,譯序中有關三者的內容確有交叉出現的情況,考慮到本研究旨在討論譯者的宏觀語言表達特點,所以未將其細致區分。不難看出,理譯本英譯序言的詞匯密度相對其他譯本較低,用詞簡化。說明理譯本序言用實詞比例低于虛詞。源于理雅各以翻譯為媒介旨在向西方傳教士介紹中國思想的意向價值觀;②汪譯序言承載的信息量最大,實詞豐富,說明譯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強。作為國內《莊子》英語全譯第一人,汪榕培教授在前言中闡明:“我們遵循的翻譯原則是以流暢的當代英語表達原作的精神實質,再現原作的藝術風格。”(汪榕培1999:41)但汪譯本的“忠實”原則不拘泥于某一個詞的“忠實”,而是宏觀上把握全局,將《莊子》深奧的道家思想準確并傳神的英譯出來,既需要譯者具備深厚的漢文化底蘊,又要有夯實的英語基本功,汪榕培則是具備以上兩點的完美譯者,他博采眾家之長,用流暢的英語,再現原文的神韻。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莊子》生態思想英譯的譯者意向性表征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L20CYY008);2021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級項目“在華留學生對莊子生態思想的認知接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X202110149057);2021年度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培養對象委托課題“《莊子》生態思想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研究”(編號:20221slvtkt-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