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質量,是出版行業經久不衰的話題。對于公開發行的圖書,各出版機構遵照《圖書出版管理規定》等法規,采取印刷前質檢、發行前抽檢、年度質檢、編輯人員背對背互檢、上級主管部門排查等多種方式嚴格把關。然而,在正式出版物之外,還有一類“圖書”的質量問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即非公開發行的內部資料性出版物(以下簡稱“內部資料”)。本文結合出版工作實踐,就如何做好內部資料的質量管理展開分析。
一、內部資料定義及相關法規
普通讀者對內部資料的直觀反應是“不用申請書號刊號、不公開售賣散發甚至帶有保密色彩”的內部印刷品。這部分呈現出內部資料的關鍵屬性,但邊界比較模糊、理解尚不夠精確。2015年2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了《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號令,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總則對內部資料的內涵與外延,定義得非常明確,其表現形式也很明晰[1]。
第二條,凡從事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編印和發送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本辦法所稱內部資料性出版物(以下簡稱內部資料),是指在本行業、本系統、本單位內部,用于指導工作、交流信息的非賣性單本成冊或連續性折頁、散頁印刷品,不包括機關公文性的簡報等信息資料。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之后,出版物的主管部門在機構名稱和機構設置上有所變動;但目前,《辦法》依然有效,凡從事內部資料采、編、印的單位,須嚴格遵守其各項規定。然而在實踐中,有些機構需要出版內部資料時,簡單地將其理解為“不要書號,稿子改一改,找一家印刷企業承印就就(多字)行了”。此種做法,直接違反了《辦法》的相關規定,實在不可取。
第三條,對內部資料的編印,實行核發《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準印證》(以下簡稱《準印證》)管理。未經批準取得《準印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內部資料的編印活動。
第四條,編印內部資料,應當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核批準,領取《準印證》后,方可從事編印活動。
誠然,《辦法》的宣貫工作做得不夠廣泛,非出版單位并不知道其存在,甚至有些專業編輯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不正確,的確是某些單位屢屢“犯規”的客觀原因;但是,發起內部資料編印工作的主體責任人忽視行政法規、具體承辦人員“慵懶怠”,這一主觀因素不引起重視并及時扭轉認識的話,內部資料的亂象特別是質量不達標問題,就難以解決。因此,從事內部資料的編印和發送活動,只做到內容合法遠遠不夠,操作程序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實踐中,行政管理部門的“普法”與有關單位的“學法”,須加大力度、相向而行。
二、內部資料的主要特征及常見形式
(一)專業水準高且針對性極強
該類型的內部資料所涉專業范圍狹小,行業外讀者學習或利用的可能性不大,采取“內部出版”的方式可使其精準地送達使用者手中,提高了內部資料的利用率,避免了物料的浪費。
(二)內容重要且時效性較強
每到年底年初,一些機構要召開大小小的會議或舉辦形式各異的紀念活動;事后,往往需要將領導講話、文字總結、圖片資料等整理成冊以備查閱。這些資料的檔案價值較大,需要盡快成書,以免耽誤下一年度的工作進度。如果將這類稿件投入公開出版的流程,從選題立項、三審三校、申請書號,到印前通讀、作者確認、下廠印刷……,可能因時間過久而使出版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此類稿件也適合“內部出版”。
(三)工作依賴程度與修訂頻率均很高
某些單位根據國際、國內的最新業界動態,需要及時調整工作流程并更新具有工具書性質的工作資料。這類稿件如果走公開出版的路徑,會發生剛剛拿到新書就要修訂的尷尬局面。這對著作權人和出版社的艱苦付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因而此類稿件同樣適合“內部出版”。
(四)可讀性強但出版價值相對較弱
平心而論,每部稿件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但是,有些稿件通過專業出版社選題論證之后,會得到“不予立項”的結論,很大程度上源于稿件的出版價值不夠高。此時,選擇“內部出版”,不失為一種折中的辦法。
三、提升內部資料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在源頭落實主體責任
《辦法》第五條和第七條明確了內部資料的主體責任人,即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立項源頭就牢固樹立守法意識,是保障內部資料質量的重要前提。《辦法》第十四條明確要求在內部資料明顯位置(如封面、封底)標明編印單位,就是要敲響“誰署名,誰負責”的警鐘。由于個人不允許出版內部資料,作為著作人,不踏“紅線”、依法依規,才能保證其作品的合法性和質量。
(二)由專業編審人員負責把關
公開出版物遵循的選題論證制度、稿件三審責任制度、責任編輯制度、責任校對制度、圖書重版前審讀制度、稿件及圖書資料歸檔制度等,是圖書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實際出版流程中,“三審三校一通讀”要經過責任編輯、復審人員、終審專家、技術編輯、責任校對、外審專家、作者若干人,花費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
(三)自主印制內部資料,主動對標正式出版物提升質量
前述提到與專業出版社合作的問題,但在實踐中,囿于以下因素,很多單位并不這樣做:第一,單位本身有寫作班子,再將內部資料的出版工作交給出版社,計算編審費、校對費、印制費等硬性支出后,超出預算。這不僅加大了本單位的運營成本,而且對于有些單位來說,資金來源、審批手續將變得十分困難。第二,內部資料很大一個優勢是程序相對簡便,交予出版社只省去申領書號的環節,“三審三校一通讀”的流程并不能省卻。這對于成書時間要求較為嚴格的單位來說,并非首選方案。因此,自主印制內部資料的單位,為保證質量不滑坡,無疑要對自身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2]。
1.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觀
第十三條內部資料不得含有的內容:①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②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③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④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⑤宣揚邪教、迷信的;⑥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⑦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⑧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⑨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⑩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這十項是一切印刷品必須遵循的法則。一部作品,專業高度登峰造極、印刷裝訂精美絕倫,但是觀點立場錯誤便“一票否決”。內部資料的出版,審稿流程相對簡單,須將政治問題的把關放在首位。
2.版面須規范
縱觀眾多內部資料,導致質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版面不夠規范。現將不規范的設計和編排舉例一二:篇章頁和書眉。篇章頁是總結性的概括頁面,提示本章的主題或重要信息,設計時要單獨從右頁起、用暗碼、背面留白。篇章頁好比超長一句話中的“氣口”,可舒緩閱讀疲勞并起裝飾性點綴效果。書眉是正文章節變化的表示,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用翻閱目錄即可檢索篇章,隨時知曉目前的位置。書眉設計采用“左大右小”的原則,即單數頁顯示書名、偶數頁顯示章節名。常見不規范的設計有:一、將書名體現在篇章頁上,層級錯亂;二、書眉“左右一致”,全部顯示書名或篇章名;三、書眉全覆蓋,而前言、目錄、參考文獻、后記等,是不需要書眉的。
3.內容要經得起推敲
出版物是傳授知識、傳遞感情、傳播正能量的載體,在編校過程中,須理順語句、糾正知識性和邏輯性錯誤、消滅錯別字、改正錯用的標點符號等。
4.印制流程需反復檢驗
承印內部資料的單位必須是出版物印刷企業,管理部門對其資質的審批和年檢制度,是印刷裝訂合格的制度保證。印廠的工作人員不僅要經驗豐富,更要有責任心。曾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年度工作報告在設計之初,決定做成高質量的精裝書,編寫、審閱、校對等環節很細致,印刷裝訂也很順利;但是拆開成品時,在場人員都愣住了——黑色的外皮露出一塊塊不諧調的斑禿,邊角也有磕碰現象,殘次率非常高,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經調查發現,印廠的工作失誤導致漏掉了封面覆膜的工序,精裝書慣常的塑封也未做。如此一來,每包6本成品摞在一起、互相摩擦,幾經搬運后,最外層雖有紙箱保護,還是未能避免質量事故的發生。經辦人反思說,任何一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在“最后一公里”功虧一簣。
四、總結
2020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極大地鼓舞了出版人的信心。實踐中,內部資料因專業水準高、成品速度快、使用廣泛、受眾精準,保證其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內部資料在記述本單位歷史、助力本行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做好內部資料的管理工作,使其高質量發展,是出版行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每一部內部資料盡善盡美,是從事該項工作的前進方向。雖然有難度,依然要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標準出版社.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第四版)[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9.
[2]梁碩.淺談圖書的編輯加工[J].卷宗,2013(9):34.
作者簡介:王延新(1971-),女,漢族,北京人,本科,國際商務師,中級編輯,研究方向:國際貿易保險實務,海關實務,出版工作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