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楚涵
《魂斷藍橋》這部由詹姆斯·懷勒指導,梅·克拉克、道格拉斯·蒙哥馬利出演的戰爭中蕩氣回腸的經典悲劇愛情電影,成為了好萊塢愛情電影的巔峰之作。電影作品的人物角色豐滿立體,同時在導演對故事結構的精心設計下,使得影片具有非同一般的戲劇效果,進而表達了影片的深刻思想內涵,讓觀眾們不禁為其稱贊。本篇論文將主要從人物形象和敘事模式兩方面對電影進行分析解讀。
一、影片的人物形象
“人可以分為兩類,一種人生來走運,一種人生來倒霉”。影片中的女主角瑪拉無疑是第二種。用羅依的話講“是一個很悲觀的人,好像對生活沒什么希望”。因為她是一個十分向往和平,盼望著世界和平以及人民安定的人。但是她卻不幸地生于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影片中瑪拉不止一次地表達她的反戰思想,她認為這是可惡的戰爭。并且在羅依說戰爭有它精彩之處的時候,她卻說“和平時期我們也會這樣的”。導演借此人物性格的設定也向觀眾們傳遞了他拒絕戰爭,提倡和平的美好愿望。直到遇見了羅依并與他一見鐘情,讓瑪拉開始對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向往,兩人感情迅速升溫并且談婚論嫁。可是生在看重階級差距社會下的她,對于嫁給與她身份不相匹配的上尉,瑪拉的心里也是存在著十分巨大的壓力。因為她僅僅是一名芭蕾舞演員,而羅依卻生于克勞寧這個高貴而悠久的家族。二人之間是有著一定的階級差距的。身份與地位的距離也就造成了話語環境的差距。因此《魂斷藍橋》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愛情悲劇,更是一部表現等級障礙的愛情電影。在那個時代,等級身份問題是瑪拉與羅依之間愛情的最大障礙,同時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力量。軍人的婚姻要經過長官和公爵的同意和認可,這就表明了當時對門第家族傳統的重視,以及對“門當戶對”的極為看重。幸運的是羅依的叔叔是一位有著新思想的公爵,他認為“我沒必要相信什么所謂的門當戶對,有不少這樣婚姻很不幸”。可見他雖生于傳統貴族家庭,但是在思想上卻是開明和先進的。劇作家對公爵叔叔這個人物性格的安排,也表達了劇作家對人人平等和追求自由愛情的向往與期待[1]。
戀愛后的瑪拉是一個為了愛情可以奮不顧身、不顧一切的人。她將真摯高尚的愛情視為自己畢生所追求的東西。她會因為看到自己心愛的男人來看他而內心小鹿亂撞、驚慌失措,她可以為了愛情放棄自己所熱愛的舞蹈事業,她也可以為了愛情寧可餓著肚子沒有生活費也不愿意把她心愛的男人送給她的花賣到花店換來錢財。可見她對她與羅依的這段愛情十分珍視。當她在陣亡名單上看到羅依的名字使其一病不起,她放棄了一切希望,認為沒有了羅依她的愛情便毫無意義。
當羅依回來之后,命運再次將兩個人拉到一起。瑪拉在激動驚喜的同時更多的是她的恐懼和內心的糾葛。她不知道該如何向羅依訴說這些年她的經歷,這一切對于瑪拉來說都失去了原本的控制。但是眼前的羅依對瑪拉的愛絲毫未減,羅依的信任與鐘情燃起了瑪拉心中的一絲希望。他想找機會和羅依說出事情的真相。可當她從公爵叔叔口中聽到他們家族的傳統及對門當戶對的看重時,心里的恐懼不斷升級。可當她又聽到公爵說家人對羅依選擇的寬容,感受到克勞寧家族的和善、友愛、善解人意、通情達理的時候,瑪拉便開始心生愧疚。她越發地不能原諒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在瑪拉看來愛情是純潔的、高貴的、沒有任何雜質的,然而在她看來她過去的行為已經背離了她忠貞不渝的愛情觀。她不能原諒自己,也不能接受現在的自己,更不想讓心愛的人因為她而被人冷眼看待、他的家族因此名譽受損,于是她逃離了莊園,離開了羅依,來到他們初見的滑鐵盧大橋徘徊游蕩,悲痛與絕望使她萬念俱灰。瑪拉毫無畏懼地走向了軍隊的車流,在群眾的驚呼聲中,在卡車的剎車聲中高尚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劇作家通過瑪拉這個人物形象向人們展示了愛的真諦。瑪拉的悲劇來自戰爭,來自時代,但是更來自門第障礙帶給劇中人物的困境,是她絕望地走向死亡。
此外,影片當中還有一個渲染較多的配角,瑪拉的朋友基蒂。她是一個為朋友兩肋插刀、善良、正直、不畏強權、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為了幫助瑪拉“頂罪”她勇敢地說羅依給瑪拉寫的紙條是她的老朋友寫給她的。但是在夫人的一再逼迫下瑪拉不得不承認這是她的紙條。而隨后基蒂為了挽救夫人逼迫瑪拉寫信的局面,偷跑出來告訴羅依事實真相以及瑪拉的真實心意。可見基蒂是一個心地善良、真誠待人的好女孩。同時在夫人要開除瑪拉之時,基蒂毅然站出來毫不留情地指出夫人的專橫與嚴苛,使她也成為了無業游民。她的仗義、直率與果敢使得觀眾們不由自主地愛上這個人物形象。雖然失去了工作,但是她卻以“我和芭蕾今天開始分手了”的話語進行調侃與自嘲,她的幽默與樂觀也帶動著失落的瑪拉,給瑪拉帶來生的希望。但她絕不是一個盲目的樂觀主義者,她會十分理智清醒地認清現狀,告訴瑪拉“我們只剩一盒罐頭了”。對于瑪拉來說在困境中有基蒂朋友可以不斷促進鞭策她前進,也是使她勇敢生活下去的動力。最能體現基蒂對瑪拉深厚友誼的就是為了瑪拉的健康給瑪拉買藥,基蒂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可見她是用生命在保護著瑪拉。在人心惶惶的戰亂年代,能有這樣一個有著純真高尚心靈、美好、真誠、正直的人的存在,也表達了劇作家對人與人之間真摯感情的向往以及對美好人格的贊美[2]。
二、影片中的敘事模式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倒敘的方式展開,以羅依走上滑鐵盧大橋開始,拿出瑪拉送給她的“吉祥符”,進而對過去展開對這段可歌可泣的凄美愛情的回憶。劇情一開始“吉祥符”便設置下了懸念,引起觀眾對“吉祥符”來歷的關切心情。同時導演以羅依的臉在滑鐵盧大橋的變化為轉場,直接把觀眾帶回到過去的回憶中,并且交代了男主人公之所以來到滑鐵盧橋上進行回憶的緣由——這是他和他心愛的人瑪拉初見的地方。
羅伊與瑪拉兩人由一見鐘情到決定結婚征求長官、公爵同意等都順風順水,毫無障礙。正當觀眾們以為兩人即將第二天會順理成章的結婚,迎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結局時,故事的情節發生轉折,因為羅依要提前離開,兩人第二天無法成婚。導演在此再次設置懸念,讓觀眾對兩人未來的情感走向產生好奇,并且關注人物命運接下來的發展。同時,也為后面的悲劇情節做以鋪墊。瑪拉在赴羅依母親的約時,在餐廳發送的報紙上看到陣亡名單里有羅依的名字,這讓他精神恍惚,一病不起。瑪拉淪為風塵,走向墮落成為一名妓女將影片的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而當觀眾們嘆息這么純真美好善良的瑪拉淪為如此境地并且認為兩人的感情就此告終之時,導演再次讓故事情節峰回路轉——羅依的歸來。戲劇化的效果在此處展現的淋漓盡致。兩人重逢于車站,瑪拉甚至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面對如此境況瑪拉的內心是十分復雜的。在傳統等級觀念的束縛下,瑪拉一方面向往且珍視著自由、平等、純粹的愛情,另一方面卻不得不承受著她與羅依等級差距所帶來的壓力。她在兩者的天平之間反復搖擺、掙扎。最終他為了保全羅依以及他家族的名聲與榮耀,同樣為了捍衛自己高尚純粹的愛情觀,她沖向車流誓死捍衛她愛的尊嚴。
影片的最后將回憶拉回到現實當中,再現滑鐵盧橋上悲傷的羅依,這里與影片開頭的情節相呼應,使影片渾然一體,故事結構更加完整。令人傷感式的結局,能夠更好深化影片的主題,引發觀眾們的思考和回味。表達了劇作家對美好純潔愛情的謳歌,對等級秩序和傳統束縛的批判,同時也對社會和平,拒絕戰爭的向往和呼喚。此外也能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體現了瑪拉為了捍衛愛情,寧愿結束自己的生命,可見她高尚的人格和純潔的心靈。這種結局也十分令人感動,使觀眾不禁地對男女主人公產生憐憫和同情,同時也對這種表現等級障礙的愛情電影產生思考。整個影片的敘事模式十分具有戲劇化的效果,使得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可歌可泣,引人入勝,蕩氣回腸[3]。
在創作的手法上,電影未來表現羅依與瑪拉的命運,推動劇情的發展,還經常采用“強化”“突轉”等敘事手法,讓故事矛盾沖突更加激烈尖銳。如導演采用強化的手法讓羅依母親告訴瑪拉羅依死亡的消息,不僅讓瑪拉變得更加神經質和痛苦,而且也為其之后厄運奠定基礎。影片將“突轉與發現”也運用得淋漓盡致。突轉是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最佳的發現往往伴隨突轉同時發生。劇中瑪拉得知羅依“戰死沙場”及后面羅伊與瑪拉在車站重逢,都屬于“突轉與發現”,劇情發生突轉,突轉的動力來自劇中既有矛盾沖突又符合生活邏輯的發展,進而大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轉折性,使劇情發展又合乎情理,使得劇情有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三、總結
《魂斷藍橋》這部影片以它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戲劇化的敘事模式、獨特的藝術手法以及能夠令人深刻反思的主題等使之成為好萊塢經典的愛情悲劇。在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人們都在為“活下來”奔波,然而越是在這樣非常的時期一見鐘情的高尚愛戀就變得越彌足珍貴。同時也表現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人們的迫害。影片在此呼吁自由與平等,沖破束縛,同時也表達了劇作家向往和平、反對戰爭的盼望。
參考文獻:
[1]劉雪晴.影片《魂斷藍橋》的敘事模式與文化意象[J].電影文學,2017(24):1-2.
[2]張祖群.在東方與西方之間:《魂斷藍橋》的文化符號學詮釋[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2(1):88-94.
[3]王建芬.電影《魂斷藍橋》的悲劇魅力[J].電影文學,2014(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