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
語文課堂教學除了傳授知識,還要訓練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教改全面鋪開的今天,課堂學生動筆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效課堂依然是需要引起從業者廣泛關注與思考的話題之一。
新課標中有這樣一段話:“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吸收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養,促進自身精神的成長。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并把握學習運用語文的規律。
什么是語言學用課呢?就是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或者全部內容,設定為語言的學習和運用的環節。語言學用課型的好處在于,改變語文閱讀課教學長久停留在“分析、賞析”的教學現狀,增加語言學習和運用的比重,讓學生通過課堂實踐的練習,有更好的語言學習方面的收獲。
到哪里去尋找語言學用的載體呢?實際上語言學用的資源無處不在。以我們的教材為例,它們存在于各篇課文的字里行間: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這些優美的詞句隱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需要老師加以點播。
其次,它們表現在文言文的意象畫面中。例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在學習這些文言文的時候,加以畫面感的體悟。
再次,它們體現在經典作品的句式里。例如: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名家名片中的經典句式也是教學中語言學用的素材之一。
此外它們還呈現在詩歌散文的即景抒懷,融情于景中?!白蛞褂晔栾L驟,濃睡不消殘酒……應是綠肥紅瘦?!?/p>
作為語文教師,自己平時也要勤于積累,善于摘錄,巧于組合,精于利用如此美妙的語言資源,順勢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收藏進學生的語言積累的寶庫中。
既然教材中這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那么,語言學用教學在課堂上如何展開,學生怎樣在課堂上能夠高效的理解,接受并且學會表達應用呢?
方法一,提煉文章中范式表達,教師在學習中適當指點妙處。例如下面這段話,共同表現出一種表達規律:層次美,句式美,引用美。可以說集語言學用的精髓于一個載體。
我猶如仙子,漫游在這個充滿快樂、智慧、神秘的語文世界中,在這里,我從“飛流直下三千,疑是銀河落九天”中認識了豪邁奔放的李白;我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認識了憂國憂民的杜甫;我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認識了多愁善感的李清照……
在課堂的教學中,這樣的句子朗朗上口,表達美妙得體。老師可以從表達的引用,排比的句式等方面加以啟迪,這樣的表達規律一經指點,就能迅速成為學生學用的抓手,不僅能夠體會句式之美,更能夠在習作中再現。關鍵是對范本式的表達語段的特點分析理解。
方法二,從課文中選取精美的句式,讓學生仿寫。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春花圖,寫春花爭艷,運用了從上到下的寫作順序,虛實結合,正側面結合的寫法,并且運用多感官描寫,寫出了春花的多、香、艷的特點。學生可以通過朗讀背誦,積累優美的語段。同時可以在日常的習作中,嘗試使用這種描寫手法來寫景。
方法三,帶領學生發現課文表達的特點,并且積累嘗試運用。
教師指導學生將課文中的精彩語言材料摘錄,積累并實踐。例如《秋天的思念》一文,將課文內容濃縮為一篇“描寫+抒情”的短文并展示(小組內誦讀)。
學生在改寫的過程中,主要會有以下幾項收獲:一是對課文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二是實踐了“摘取、整合”的學法與思維方式。三是積累、背誦了體現了精妙語言的“微型美文”。
在日常教學中,語言學用的課型可以靈活設計,自讀課文環節我們可以淡化教學中分析的學習活動,少分析,少賞析,將課文中的語言資源用來進行學生的語言學用訓練。同時,講讀課文也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可以在第一課時進行基礎知識以及文本內容感知方面的訓練,第二課時就可以設計成學生的語言學用的訓練啦。
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為例,第一課時設計安排四次活動,第一課時通過這四個主要問題完成了對文章內容多角度的理解。環節上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第二課時安排兩項活動——兩次語言學習和運用的活動。
(1)趣味寫作活動。讓學生先從文中找出父親送我去車站買橘子背影描寫的動作的詞語,體會表達作用,并且寫一段200字左右的一個特定場景下的活動,用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要求表現人物的某個特點。學生用10——15分鐘寫作,自讀,修改,然后請一兩名同學展示朗讀,其他同學就寫作的要求就行點評。老師小結。
(2)段式仿寫。齊讀文章的結尾部分,體會表達特點,利用文章內容,再仿寫一個類似的段落。以文章的最后一段為例,思路清晰,結構明朗,結構上首尾呼應,思想上點明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結尾語言平實簡潔,而又言有盡而意無窮。學生在仿寫中不僅深刻體會到了首尾呼應寫法的妙處,而且也學到了如何不落痕跡地點明文章的主旨。
學校的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范本。文章的結構隱含著內在的邏輯,具備特有的語言功能;同樣,要發揮特定的語言功能,就要運用相應的內在邏輯思維。我們深知,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是需要反復實踐的。我們身為課堂的設計,實施與引導者,在平時的備課中,就要多考慮如何真正的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
在學習活動中,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引導學生掌握語言規律、運用邏輯思維方法,習得運用語言的方法,并通過活動反復練習的方法,形成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真正做到運用規范語言,準確表達獨特的思維過程,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語文課程標準》(2015 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