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安保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縱深推進,教師應重視對教學方法的革新,以便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作為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助于提升學生信息采集與認知世界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創造力及想象力,所以教師應高度重視閱讀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前言:
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活動雖然也依然十分關注學生是否可以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但是卻并不僅限于此,反而更為看重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認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應該是以個人思考、表達為基礎的,應該切實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成果,而非通過教師講解直接將閱讀結論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之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隨之調整閱讀教學形式,促使學生自主思考、積極表達,使其帶著情感去閱讀文本。下面,本文將具體展現如何才能逐步提高閱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以競賽為輔,開展比賽閱讀
競賽是初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之一,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動力,老師可以經常在班上開展一些閱讀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快樂地成長。
初中生都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講故事,每學期可以安排在班上舉辦一次講述自己關于課外閱讀故事的比賽,內容可以是書上的故事,也可以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這種比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進行廣泛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每年暑假,都會可以開展各種閱讀征文比賽活動,活動既可以是老師根據教材推薦書目的閱讀征文競賽,如《水滸傳》讀書征文比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征文比賽等,也可以是老師根據學生閱讀情況自己命題。通過及時評比,大部分學生在比賽中獲獎,學生不僅獲得了課外閱讀的成就感,而且更加自覺進行課外閱讀了。只有從學生自身出發,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性[1]。
二、以問題為媒介實現合作交流
當然,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腦力創作活動,每一個初中生所得出的閱讀結論都不會完全一致,在解答閱讀問題時,學生也會因為自身的思考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問題答案。那么,我們是否要引導學生形成一致結論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我們要盡量發散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確實實現自主閱讀。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則要以問題為媒介組織小組合作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各個問題的答案,使其通過多元討論形成閱讀認識,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閱讀能力。
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得出豐富的問題答案,使其順利實現自主閱讀,我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了閱讀探究活動,使其共享閱讀智慧,也希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展現自己的閱讀能力。在問題討論中,組內每個成員都必須要表達個人觀點,但是不可重復某一個閱讀共識,而且要從多個維度思考問題的最佳答案,歸納有效的閱讀結論。
三、加強閱讀教學主體同化與調和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主體、作者主體和文本主體從表象到深層的融合過程。而后現代教條主義則把學生主體絕對化,忽視其他主體深層的本質的事情。就此,加強閱讀教學主體同化與調和,才符合閱讀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加強學生主體與作者主體的同化與調和
閱讀課堂是個特殊的陣地。參與課堂教學的既有學生主體,也有作者主體。而就學生主體來說,其課堂思維應站在作者的角度。心中有作者的思想,有作者的行動,有作者的言語,有利于對文本的深層探究。常常在教師們的閱讀教學課堂上看到“走近作者”這么一個環節,這是好事。但仔細聽來,只是作者的簡介,并非觸其思想與言行舉止。要“走近作者”,那是在文本上做文章??纯此麑懥耸裁礀|西,想想他怎樣去寫,怎樣去表達情感,怎樣去描摹事物。一旦出現與作者“心有靈犀”之時,學生主體也就同化了作者主體。而兩者的深度同化與調和,則是閱讀教學的最大贏家。所以說,加強學生主體與作者主體的同化與調和,意義非凡[2]。
(二)注重學生主體與文本主體的調節與同化
后現代哲學認為文本主體廣而無質,寬而無度。這違背了文本主體有本質的立體性原則。閱讀教學的實踐證明,學生主體尊重文本主體的本質性問題,教學效果尤為顯著。換句話說,閱讀主體的開放是有度的。閱讀教學的深化不只是學生主體的自信就可了事。只有立足文本內在本質的東西,教學實踐才有成效。而文本主體獨特的內在因素往往是潛在的,不顯露的。其在被學生主體同化的境況下,才能得到有效解讀。就此,注重學生主體與文本主體的調節與同化,應該說是改變陳舊的閱讀教學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以人文對話展情境,實現情感共鳴
為了促使初中生在閱讀課上實現自主思考,我們就要盡量引導學生代入個人思考。顯然,雖然文學作品記錄的是作家的真實經歷、文學想象,但是有一些文本內容卻能夠展現出現實場景,可以讓學生受到思想啟迪,而這也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則應重視人文對話,以和諧、平等的自由溝通創設閱讀情境,及時喚起學生的人生記憶,據此促使學生分析文本內涵,使其順利實現自主閱讀。就如在《春》課文閱讀活動中,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自己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喜愛之情,每句話都非常鮮活,好似在我們的眼前勾勒出了春天的樣子,情感非常充沛,能夠讓每一個讀者沉浸其中。為了讓學生順利進入閱讀情境之中,我就在閱讀課的導入環節詢問學生最喜歡哪個季節,讓學生自由談論個人對春天的印象。比如,有很多學生都表示自己最喜歡春天,因為春天代表著色彩、代表著溫暖,更加代表著希望與生機。當看到學生們都進入情境中之后,我就讓學生們認真閱讀了《春》這篇課文,讓學生認真閱讀作者筆下的春天是怎樣的[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科學協調師生關系,有意識地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讓學生切實自主閱讀,使其在有意義閱讀活動中實現全面探索。
參考文獻:
[1]陳波麗. 歷史材料閱讀對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促進作用[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75.
[2]陸春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 華夏教師,2019(21):18-19.
[3]閆晶晶. 基于PISA閱讀素養觀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以《紫藤蘿瀑布》教學為例[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