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歡
摘 要:從杜威、陳鶴琴、張雪門,再到今天西方很多有影響的早期教育課程方案,都強調了經驗對兒童發展的價值[1],課程回歸經驗已經成為課程游戲化改革下中一項重要使命。
關鍵詞:環境 實踐 經驗 課程
一.前言
經驗是一個“雙義語”,當它作為動詞時指的是實踐、行動、做;當它作為名詞時指的是認知、知識、思維的結果等[2]。而“經驗”二字在《經驗課程:在探索中生發》一書中被無數次提及,那么經驗究竟能給兒童帶來什么?
二.感悟
(一)環境與幼兒互動,日常滲透經驗
書中摘錄:
在環境上,關注環境與幼兒的互動,關注環境對幼兒主動學習的影響,關注環境的創設和材料投放要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3]。
對接案例:
近階段,中班幼兒開始接觸線描畫,對一些繪畫技能稍弱的幼兒來說,這是一個大挑戰。我發現,部分幼兒由于對畫線描畫的經驗掌握較少,他們的作品大多由胡亂涂鴉而成,因此逐漸失去了興趣。
一天,在線描活動《有趣的小魚》中,一個男孩把作品展示在了柜面上,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小伙伴都想把自己的線描畫作品展覽出來。于是,班級里掀起了一股線描畫“熱潮”,不喜歡畫線描畫的幾位幼兒也主動加入了,他們欣賞著同伴的作品,了解到畫小魚時可以先分成幾個格子,再在格子里畫一些點、線等,從同伴的介紹以及自己的觀察中,慢慢習得了更多畫線描畫的經驗,在此基礎上畫出來的作品比之前有進步了,更愿意在環境布置時呈現出來。
感悟思考: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班級環境是幼兒教育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環境。實踐也告訴我們,幼兒的自主學習是需要環境支持的。因此,在班級環境創設上,應該由教師和幼兒共同來創造,而且主動權在于幼兒,要讓幼兒與環境充分互動,使當下環境中的元素給予幼兒學習的機會。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班級環境的一部分,不僅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在欣賞別人的作品時,也引發幼兒自主習得豐富的經驗,激發他們進一步嘗試的欲望。所以我們需要積極促使環境和幼兒的有效互動、真實對話,發揮環境資源的教育功能,讓經驗在環境中生發并在日常中滲透于幼兒。
(二)積極參與和實踐,主動獲取經驗
書中摘錄:
在活動上,關注幼兒主動學習和實踐,強調幼兒動手操作,強調真實的實習情境,讓幼兒在情景中主動參與和體驗,獲取認識世界的經驗,享受生命的過程。
對接案例:
剛升入中班時,很多幼兒在理發店不知道怎么玩,也很少和小伙伴交流互動,美發屋里沒有理發師也不見小客人。在老師介紹過幾遍游戲流程之后,這樣的狀況仍然存在,幼兒被動地接受“你應該這么去玩”,效果甚微。
為了讓幼兒自主體驗美發屋的有趣好玩兒,我們鼓勵幼兒參與“美發屋變形記”的活動。通過話題討論“美發屋中有哪些材料?會有哪些人?你會怎么玩?”促進了幼兒之間的經驗分享。接下來,通過繪畫呈現“增加的材料”“我們的角色”“可以怎么玩”這三大板塊,使得幼兒的經驗得以記錄,促使幼兒積極參與到改造的實踐中來。最后,通過動手改造“擴大美發屋區域”“建造洗頭水池”“制作角色卡片”等讓幼兒的想法落地實現,帶動幼兒在游戲中也熱情高漲。
感悟思考: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每天的生活、游戲、教學活動都是大課堂,幼兒的社會性學習是在這些活動中通過不斷實踐與探索獲得的。我們教師要為幼兒提供這樣的機會,讓幼兒在“做中學”,在真真實實的情景中實踐、體驗,滿足他們自我操作的需要。同時鼓勵、引導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讓幼兒在操作學習中獲取對周圍世界正確的認知和經驗,并為幼兒的實踐活動提供支架,促進幼兒有效的學習、智慧的發展。
(三)了解幼兒的基礎,聯結新舊經驗
書中摘錄:
在教學上,強調在任何活動前教師都要先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努力把新經驗與幼兒已有經驗建立聯系,讓幼兒在運用已有經驗的過程中建構新的經驗。
對接案例:
在培訓活動中,我執教了一節中班數學《找找快遞小主人》,這是根據繪本《誰藏起來了》設計創編的一節活動,其中操作環節是這樣設計的:根據操作卡上的三個特征,觀察所有的小動物,符合一個特征就用一個圓點表示,有幾個特征就畫幾個圓點,最后有三個圓點的就是要找的小動物。但磨課時發現,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問題百出,后期反思時發現,中班幼兒不會按照順序,看一個特征就做一個標記,而是直接鎖定一個動物,看它是否有這三個特征。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一是中班上學期的幼兒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數學操作,基礎和經驗缺乏,二是教師也沒有考慮幼兒之前的舊經驗,將之與新經驗進行串聯,因此,突然給幼兒這一新經驗,他們一時難以消化接受,學習效果就不佳。
感悟思考:
杜威認為:“教育者必須充分了解和尊重兒童的生活與兒童的世界,在兒童已有經驗和未來經驗之間架設橋梁,讓兒童在游戲和生活中不知不覺獲得新的經驗。”每個兒童的成長都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的,所以我們教師需要把了解孩子的已有經驗作為施教的基礎,然后通過與新經驗的聯結,協助幼兒實現學習與探索的目標。因此,在展開新的學習內容之前,我們可以通過談話、繪畫、操作等等方式來充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從而在教學活動中拋出的問題、設計的操作、組織的討論等都能引發幼兒的思考,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喚醒兒童已有經驗,建立新舊經驗之間的聯結,才能促進兒童經驗的不斷生長。
三.結語
正如杜威所說:“教育是經驗的不斷改造。”每個幼兒都是在不斷的經驗中成長的,同時也是在不斷生長的經驗中來改變自己的。而經驗的核心就是主動學習,在行動中學習,在反思中學習。我們教師的使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了解和理解兒童的心靈,為兒童獲得有益的經驗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學前課程的多視角透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蔣雅俊.杜威的經驗課程觀[J].學前教育研究.2008(1):37
[3]唐玉萍.經驗課程:在探索中生發[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FC89E369-5C10-4342-8CAF-35DFDC2459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