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畦
“離園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忽視的教育環節,離園環節,我園采取分班排隊放學的形式。在小班我們班離園排隊出現這樣的場景:開學前幾周,由于家長擔心幼兒,很早就到園等待,急切的接到自己的孩子。因此,在打開門那一瞬間,家長就像潮水般涌向幼兒園門口,盡管已經提前告知家長,孩子小行動慢,希望家長遵守規定,在幼兒園門口等候線排隊等候,耐心等待,不要擁擠。盡管每班教師都有明確分工,即兩位老師在隊伍前面接待家長,叫小朋友的名字。一位教師在隊伍最后照顧孩子并靈活站位。可離園時,還是出現了混亂局面。孩子們的注意力不集中,排隊拖拉,走路愛東看看西看看,聽到名字也沒有反應。由于小班孩子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看到別的孩子一走,自己也想跟著走,看到老師攔著,剛剛穩定的情緒又出現波動。有的家長格外著急,特別是聽到孩子的哭聲,則急切的想要往里沖。這種現象不僅給幼兒帶來了不好的情緒體驗,有時也會引起家長誤會,即幼兒園的秩序十分混亂。由此,愉快的一天則以幾分鐘混亂的場面呈現在家長面前。
放學時間雖然比較短,但也是保教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更是家園聯系的一扇窗口,是家長直接觀察和評價教師工作的重要依據。如何讓每天的排隊放學井然有序,充分發揮離園環節的作用,我班教師進行了交流和思考,并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一)我們的思考:我們認為往往看似平常的排隊,恰恰能體現班級常規。排隊放學不正是培養專注力的契機嗎?而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不明白指令。不明白指令,即沒有聽懂教師的要求,這可能在小班年齡段更為明顯。讓孩子排一條直線,也就是縱向排隊,但孩子在排隊時,卻往往出現中間斷開、彎曲或扎堆的現象。分析原因,可能孩子對“直線的理解”認識不夠。因此應該首先讓孩子接受直線的概念,有了對直線概念的內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動上得以體現。
2、排隊能力弱。主要體現在對排隊的要求不是很理解,對排隊時同伴與同伴之間保持怎樣的距離最合適不是很明白。
3、排隊方法欠缺。方法的欠缺與教師的組織策略與平時的常規息息相關。排隊幼兒用手拉著前面幼兒的衣服。我們反思認為:此方法不利于自身平衡,同時由于是相互拉扯著,幼兒還要顧及整個隊伍的平衡,這對他們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一人走快一步,會影響整個隊伍,還可能出現一人摔跤,多人跌倒的情況。
4、規則意識不強。通過觀察,同伴之間不愿意讓別人拉著自己的衣服,即使互相拉著,也是被拽著衣服前行,很多幼兒有不適感,有時甚至會發生推拉、扯打、哭鬧的現象。且孩子在的注意力常常受外界信息而發生轉移,從而產生東張西望、使隊伍脫節的現象。
(二)我們的嘗試───有秩序、專注的排隊走
我們著重將幼兒排隊常規的建立、排隊方法的習得作為研究的重點。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集體活動,讓幼兒理解規則、內化規則,從而自覺遵守規則、在排隊時培養幼兒的專注力。以下是我們做的一些嘗試:
“開火車”的游戲讓幼兒初步體驗排隊。先由老師做火車頭,后面的小朋友在另一位老師的幫助下,拉著前面一個小朋友的衣服,在老師的帶領下慢慢地隨著“火車”前行。當發現有的幼兒離開了隊伍或在隊伍中推擠搗亂時,老師就會這樣說:“看來這節車廂出現了故障,讓我來修一修吧!”邊說邊牽著他的小手把他拉回到隊伍中去。讓小朋友在初步體驗集體活動樂趣的同時,學習排隊。讓小朋友來輪流當火車頭也是這個階段孩子們喜歡做的事兒。雖然這種游戲能把小朋友有序地集中到一個目的地,但是在小班的幼兒還沒有學會真正意義上的排隊,只是一種被動的跟從。
我們開展了集體活動《大家來排隊》,幼兒學習“一個跟著一個走”,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排隊的方法。嘗試讓孩子松開小手,用“眼睛”來排隊走。同伴是往往是幼兒學習的榜樣,我們首讓幼兒看大班的哥哥姐姐排隊,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了解什么是“一個跟著一個走”,讓他們學著“一個跟著一走”。從中明白:用眼睛看好前面的小朋友,跟著前面小朋友的路線行進,就叫“一個跟著一個走”。班上的幾個老師先示范“一個跟著一個走”怎么走,帶著孩子們討論“X老師的眼睛看著誰”,“如果走到隊伍外面來怎么”“走得慢了怎么辦,走得快了又怎么辦”,幫助小朋友了解行走的要領。就這樣,先一個小組一個小組走,再到兩個小組一起走,直至全班一起出來,沿著圓圈走,小朋友就基本學會了“一個跟著一個走”了。
小朋友們有了“一個跟著一個走”的行走經驗,學習“兩兩拉手跟著走”并不算太困難,只是有的小朋友在行走的時候要東張西望,忘記了行走,或邊走邊看容易偏離隊伍。我們就請能力強的小朋友帶著能力較弱的小朋友走,請注意力相對集中的小朋友帶著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朋友走,讓小朋友在行走的時候互相提醒、互相幫助。
幼兒要學習如何自己排隊,對他們來說是比較的枯燥的事情,因此我們和孩子們玩了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如讓孩子們聽到指令最后一個的動作做出相應的動作,如“向前看~齊”我故意把最后一個詞拖的長一點,看看誰動作反應最快,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傾聽能力,可以在說口令的時候聲音重,也可以聲音輕一點,孩子們在排隊的時候非常的安靜,聽口令做動作也非常的整齊,這樣的方法很適合我們班的孩子。
(三)家園合作是開展離園活動的關鍵———培養幼兒專注力。
幼兒排隊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我們要做一個會觀察、會分析孩子行為的教師,積極探究孩子排隊時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通過各種方法在離園排隊放學時培養幼兒專注力。同時,家長是離園環節中的重要角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教育中,老師和家長就像土壤,而幼兒就像種子,家庭和幼兒園擔負著同等重要的責任。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如何發揮家長在離園環節中的作用培養幼兒的專注力?我班開展了家長沙龍活動,發動老師和家長的力量,積極思考,努力培養幼兒的專注力。
1、家長認為要為孩子做好榜樣,按先后順序排隊接孩子。
2、和家長們探討離園活動中培養幼兒專注力的方法。
最早我園以老師點名式的放學,但放學的秩序不是很好。在放學時怎樣才能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呢?經過老師和家長的深入探討,提出以下建議:
(1)先讓幼兒看看自己的家長是否到園,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集中注意力尋找自己家長的同時可以培養其觀察能力如果幼兒看家長已到園,才放心把幼兒交給家長,幼兒和教師說再見。
(2)家長認為,放學時要多關注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我們進行了家園配合,在放學時,家長們都在觀察自己的孩子。看見有的孩子,家長沒來也在舉手。有的是不舉手等等。當孩子有這樣的情況時,家長們會主動的和孩子、老師溝通。家長們會用一些語言來引導和鼓勵孩子。“你看到媽媽來了嗎?看到媽媽應該怎么做呢?看到媽媽來了才能舉手……”
快兩學期的時間,在家長和老師的配合下,我們欣喜地發現孩子在排隊放學中的變化。幼兒的排隊意識、規則意識和排隊能力明顯增強。聽到老師的口令后,能較迅速排隊,做到不推不擠、主動排隊等。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能保持好距離,如果距離太遠大部分能自己調整隊列。幼兒的專注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家長接孩子時幼兒能專注的看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否到來,來了舉手告訴老師和老師說再見。現在排隊放學已變得越來越好,更加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