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晶
摘要:進入21世紀,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逐漸凸顯,老齡化速度在加快、程度在加深。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64億,占總人口的18.7%,而且,每年還在以新增800萬人的速度持續增長。人口老齡化使社會負擔加重,“未富先老”問題尤為突出。同時,隨著我城鎮化的加快,很多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養老保險等相關保障尚不完善,導致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十分突出。本文以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云南省某村為案例,在相關背景及理論基礎上,采取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法對云南省某村農村養老的現狀展開分析,然后探討該村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缺陷,最后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 農村養老;城鎮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和城鎮化水平的逐日提升,我國農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和規模都在顯著增長,保守估計,在我國農村地區的老年人數量大概在1.3億人左右,占到了我國老年人口總額的65%左右。而且,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比重非常大,規模達到了7000萬人,超過了農村老年人口總和的50%以上。農村老年人除了規模龐大,普遍還面臨著收入低、社會保障缺乏等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勢必會影響我國城鎮化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對農村養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人們了解農村養老現狀及問題,為促進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實踐上的借鑒。同時,解決好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對于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構建全面小康社會都具有現實意義。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云南省某村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效果弱化
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模式,但由于我國實施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的結構和規模正在快速縮小,家庭成員人口減少,婦女的生育率大幅度下滑,不少老年人的養老負擔變得非常沉重,這也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在日趨淡化。其次,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被轉移到城市地區,這也導致農村出現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兒童,致使空巢家庭的數量逐年增多,這也導致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逐日淡化。
目前,在云南省某村,絕大多數老年人都是依靠務農來維持生活,依靠子女的供養來解決養老資金的需求問題,一些頭腦比較靈活、體力不錯的老年人則依靠自己在農村的田地來種菜,然后賣給附近鄉鎮來補貼家用,依靠政府救濟或補助的人口非常少,如表1所示,真正依靠政府救濟或補助的僅僅1人,占比為1.1%,依靠子女供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107人,比重達到了79.3%,依靠自己或伴侶的退休金維持養老生活的為14人,占比9.9%。
(二)養老觀念落后
受過去傳統的小農經濟和儒家思想影響,我國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對于土地都有著十分厚重的感情,他們大多都安土重遷,對于養老保障,也大多都寄托在了子女的身上。近年來,隨著社會和政府都在大力地倡導家居養老、機構養老和社會養老,但是這些新興觀念實際上對于我國傳統老人來說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接受和適應,同時,對于養老院、敬老院這類機構養老模式缺乏足夠的認可度,這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于依靠子女養老的想法和愿望。最后,不少老年人都表示去養老院等機構養老,實際會給子女帶去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擔心別人流言蜚語,也紛紛不愿意去養老機構。
(三)養老資源稀缺,社會養老發展緩慢
目前,和國外相比,我國的養老服務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國的養老服務業發展速度也比較緩慢,尤其是社會養老在我國的養老問題解決過程中依舊是處于邊緣的位置。我國養老服務、養老產品的 供給也無法滿足我國老齡化日益加重的大環境,也根本無法跟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目前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遲緩和我國老年人日益加大的養老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社會保障水平有限
目前,云南省某村的老年人享受的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十分有限。根據《昆明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的通知》的規定,他們的社會養老保險繳費標準大致分為10個檔次,即每年120元、240元、360元、480元、600元、960元、1200元、1800元、2400元、3600元。基礎養老金55元由各級財政給予補助,其中:中央財政給予補助50%,省財政給予補助25%,市、縣(市、區)財政各負擔12.50%。
目前,云南省某村針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明顯偏低,一個人幾百塊的養老金實際根本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尤其是和當前高漲的物價相比。由于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過低,不少老年人在出現疾病需要就診的情況下,一般都會自己掏錢去附近診所看醫生,一般情況下,他們也會購買醫保,但是醫保主要是針對重大疾病。目前,云南省某村絕大多數老年人每年的看病費用大致在1000元以上,在老年人的日常開支中,看病是他們的第二大支出,不少老年人都表示“看病難、看病貴、病不起”。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云南省某村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鞏固家庭養老的中心地位
“百善孝為先”,在我國傳統文化里,孝敬老人一直是我國百姓十分看重的美德。因此,家庭養老也長期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的養老模式。從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訴求來看,家庭養老也是我國老年人最喜歡的養老模式。因此,我國應該繼續大力弘揚家庭養老的中心地位,繼續宣傳家庭養老文化,鼓勵家庭養老模式,對于一些在家庭養老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家庭,可以對他們進行表彰,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創造一個較好的輿論氛圍。政府也要采取切實措施發展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增強家庭養老的效能發揮。
(二)拋棄落后的養老觀念,提高自養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的節奏在加速,我國年輕人面臨的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不少國外的養老觀念也開始傳進我國境內。在這種環境下,在我國經濟社會都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老年人也必須拋棄過去傳統的思想和觀念,應該積極地轉變思維,加強學習,提升自我的養老能力。老年人應該提前樹立起自己養老的意識和觀念,從經濟上等方面做好提前準備,改變過去單純地依賴子女、依靠子女、等子女反哺 觀念和思維,養成依靠自己、獨立養老和自給自足的觀念。除了傳統的家庭養老,老年人也應該積極地了解機構養老、社會養老,增加對家庭養老以外養老模式的了解程度,繼而為不依靠家庭養老做準備。老年人要摒棄事事為子孫考慮的思想,要大膽的向子女提出自己真實的養老訴求,讓子女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安享晚年。只有這樣,老年人才能重新獲得家庭話語權,重拾家庭尊嚴,得到子女們的尊重。
(三)統籌發展機構養老服務
加強農村老年療養院和康復醫療機構的建設,并通過PPP模式,建設具備護理康復、臨終關懷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養老機構。同時,要加強管理水平,推進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資質認證工作、健全完善硬件設施、提升從業人員服務水平、加強人員隊伍建設,確保農村機構養老工作有序開展。
由于單獨開設養老機構的成本過高,實際效益也很低,不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應該積極聯合附近村子,通過統籌發展的辦法,來實現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采購等方面的規模化供應,從而節約資金,幫助降低養老費用,吸納更多的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服務。
(四)健全城鄉居民保險制度,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由于隨著農村老年人的勞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日益衰弱,他們中的部分人無法獲取符合實際需求的基本生活保障,所以應該積極地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響應精準扶貧政策,爭取盡快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例如,可以把有實際困難的老年人納入本地區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范圍內,并且,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出符合他們需求的救助標準,并成立專門機構對政策實施過程進行監督。建立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農村醫療體制,明確當地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執行辦法,出臺符合當地實際的政策。
其次,政府部門也應該積極地參與進來,尤其是要增強對養老保障體系的支持力度,政府在財政資金等方面也應該給予大力支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水平、擴大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保障范圍,落實各項社會養老、醫療保障體系內容。加大養老投入力度,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持續推進精準扶貧。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當地鄉村規范、風土人情的法規來輔助法律,共同保障農村老人的合法權益。
四、結論
對農村養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人們了解上農村養老現狀及問題,為促進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實踐上的借鑒。同時,加強農村養老問題研究,解決好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對于促進社會穩定和和諧發展,構建全面小康社會都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雨:《論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現狀》,智庫時代,2019年第47期
[2]陸杰華,沙迪:《新時代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矛盾與戰略路徑》,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0期
[3]盧凡凡:《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養老模式的探索-以東阿縣為例》,吉林農業,2019年第10期
[4]趙勝龍:《農村養老社會化趨勢下的家庭養老問題研究》,中國集體經濟,2019年第16期
[5]杜鵬,安瑞霞:《政府治理與村民自治下的中國農村互助養老》,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