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2021年,是我教師生涯開始的第17個年頭,我要稱它為一個開始,是總覺得十七年來,在崗位上的每一天都從未喪失對新一天的期待,期待今天和孩子們共同經歷一些事情,經營一些日后的回憶,甚至會期待一個看似古怪的課上提問,一道毫無頭緒的教學難題,亦或是一場撫平青春焦躁的促膝長談……
一、感悟責任,培育匠心
虛心問道,潛心育人。步入教師行列,先是鉆研學問,打磨課堂。后來,慢慢領悟到,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唯有自己,尤其是承擔班主任工作,更是要將自己化成一個港灣,一個讓學生可以稍作安心停靠的地方,讓他們背后的家庭能夠有所受益。
由一名新教師,到一名中年教師,關于“匠心”的“匠”字感慨良多。以前認為,完成教學任務,能夠解決孩子的疑問是最基本的教學要求,而對自身的要求應該更進一步:有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孩子心服口服。下功夫做題,下功夫研究,題型題量突飛猛進地積累,教學于我是充實,亦是忙碌,感覺每天有做不完的題。但一次去外地學習的經歷讓我有了更深的觸動。那是一位極具資歷的老教師上的一堂數學課,我驚訝于他循著學生的發展階段和接受狀態,耐心樸素地在黑板上一筆筆地推演計算,沒有花哨的炫技,沒有刻意的高潮,學生就是在教師質樸的啟發下,自然而然地學有所得。這是一堂公開展示課,可教師不著意于展示自己,而是讓學生真正作為主體,得到了展示。我意識到,這才是教學的真諦。《庖丁解牛》中有一句話“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亦是“教書匠”的深層意蘊,這亦是大國工匠的精神內涵。
二、感悟情懷,經營溫情
高考的時候,班級一位男同學在考場門口和我擁抱了一下,出考場后奔向我又抱了一下。后來大家有機會聚在一起吃飯還談到這件事,他回憶說:“本來想像個大人樣的和老師握個手,告訴老師,您把我培養出來啦。可還是忍不住孩子氣的擁了抱,覺得我在老班面前永遠是個孩子。”
當我還不明白教育的情懷是什么的時候,我把教育定義為一種榮耀加身的成就感,向往外界地贊不絕口,業內的一致認可。追尋這樣的目標,其實挺累。喘息時,我才意識到,支撐我走過困頓迷茫的不是那些華麗的裝飾,而是看到班級里最內向的孩子開始輕輕舉起手,要承擔班級團建活動的組織工作,是被我嚴厲批評過的孩子最賣力地響應號召,是千萬個留心偷瞄了我的身份證復印件卻還是弄錯了我出生日期的細心姑娘,悄悄放在我桌子上的一袋零食……是這些日常在閃閃發光,給了疲憊焦慮中的我溫暖的慰藉。這些都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情懷也應該是一種溫暖的回應,教育是與學生開始建立起心靈的關系。感謝我的孩子們,是他們的微光凝聚成現在的我,讓我懷揣溫情去照亮下一個生命。
三、感悟使命,賡續育人故事
孟子曾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一樂,人們對這種美好的社會角色的期待是極其寶貴的,應當倍加珍惜和精心呵護。我們從前輩的教育家、教育者那里,接過沉甸甸的接力棒,其實也是接好時代的接力棒。教育這條路很長,我還要在路上一直前行,賡續“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傳統,承擔這一代教育者的使命。
前不久我和一位同事談起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師級的數學家,他們的思想與數學理念具有一種原創性,我們這些后輩可以不斷地向其反歸、回省,不斷地得到心的啟示,激發出新的思考與創造。這是一個學科,更是一個民族的學術信仰的源泉,應該滲透到每一個生命個體的認知深處,這對精神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古人說:訴往事,思來者。年輕時做事,一股沖動上來就覺得自己必須抓住,不能錯過。有段時間會對以前的一些處理方式后悔,現在想來,都是必經的日常,有時候必須承認認識是從淺薄里走出來的,但不能說它不是我的認識。那時候我對事情的認識肯定是淺薄的,今天我的認識深刻了,卻可能也少了幾許可愛的“年輕氣盛”。十七年,從新教師轉變為了中年教師。過了新人階段后,會迎來更多的批評,這些批評可能更客觀,標準也更高。
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表白的一點思考,我所講述的,都是一個個未完待續的故事。接下來還要踏踏實實地干,熱忱、熱心地做,心懷感恩地講。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我還在前行,與大家共勉。097D4785-44B3-4242-B3FD-2CFDF7686B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