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慈民
隨著教育環境的改變和教學理念的更新,“減負增效”逐步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減負”是指減去服務于應試教育、在學習中簡單機械而且超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能力以外的課業負擔,要求教師采用全新的理念巧妙設計學習任務。“增效”是指提升教學質量和堅持深化素質教育。在初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改革傳統教學和減負增效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在教學過程巧妙設計作業,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在減負增效的教學背景下,教師除了課堂講授基本數學理論和知識點之外,還需要根據課程進度適量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解題和思考的過程中,鞏固消化已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做好加減法,精準合理地設計作業。
一、學有所思,增強作業啟發性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根據數學學科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布置作業,使得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掌握并自由運用所學知識,在學習中領悟數學思想。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其不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必須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并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才可以真正掌握[1]。
如在學習平面幾何知識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認識各類平面幾何圖形的形狀和特點,其次就是學習周長和面積的求法。以三角形的學習為例,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4cm,其中一條邊為6cm,求其他兩條邊的長度。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多面思考,分類討論,并且結合三角形的特性:兩邊之和大于三邊。首先,將6cm的邊作為底邊,另外兩腰的長度均為4cm,兩腰長度之和為8cm,大于底邊長6cm,可以構成三角形。其次,將6cm的邊作為腰,可得出底邊長為2cm,底邊長和腰長的和為8cm,大于另一條腰長6cm,也可以構成三角形。將分類討論的思想貫穿于整個解題過程。
啟發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多角度思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體會題目中蘊含的數學思想。不局限于個別題目和知識點,站在邏輯思維的高度去看待設問和考點,可以顯著提升學習質量。
二、分層設置,提升作業的針對性
教師的課堂講授是面向廣大學生的,每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和知識的掌握程度都不相同,傳統的作業布置針對整個集體,難易程度往往適中,對于出類拔萃的學生,難以達到提升訓練、舉一反三的效果,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個別題目可能解決困難較大。因此,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布置與之相對應的作業,可以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定義、性質、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的實際應用。其中,定義、性質和簡單方程組的解法較為簡單,需要全體同學掌握。較為復雜的方程組的解法有一定難度,需要班級成績中等水平的學生掌握。而個別實際應用題目難度較大,考試占比較小,只需班級成績水平偏上游的學生掌握即可。因此教師要為不同層次學生量身定制作業。根據學生的成績分層設置作業,提升作業的針對性,真正達到減負的目的,而不是讓作業成為阻礙學生探索學習的負擔。
三、多方互動,豐富作業功能性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應該將重心放在提升作業的質量上。提高責任意識,鼓勵學生和家長及時反饋作業的相關信息,積極給出回饋,讓作業成為連通學生、教師、家長這三方的有效工具。豐富作業的功能,效仿高校,將作業納入考核范圍,使得學生綜合成績的組成更加多樣化。如實際應用題,在初中數學考試中占比很大,旨在考查學生的審題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平時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用模擬考試的方式對待作業,將作業分數與總成績掛鉤,促使學生積極認真完成作業。靈活運用,巧妙布置,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推動學生高質量完成作業,發揮作業的最大效能和實際作用[2]。
四、總結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作業改革意義非凡,“減負增效”其本質就是減輕作業負擔,增強課業效能,教師應從作業的啟發性、針對性和功能性等多方面出發,將這一教育理念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和學習過程,應用于實踐探索中,實現高質量教學。
參考文獻:
[1]楊秀生.實施分層課堂作業讓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60-61.
[2]向云勝.改變觀念,與時俱進:初中數學教學中課業的“減負增效”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1(5):80-81.84CEF4D0-BBC2-4D36-8C6B-7AB6E78F1D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