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長期以來,在小學作文課堂教學結構上,形成了“教師命題、指導——學生獨立寫作——教師自己改評”的傳統訓練模式,然而這種模式帶來的后果是:學生以一種被動的心態參與作文,把寫作文當成是一種任務,當然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觀察生活,開啟思維的大門
實驗表明:學生作文感到無事可寫,無話可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觀察和觀察力。教師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指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大自然。如一次作文訓練中,要求把“我們與周圍”環境的調查活動,寫篇記事或寫人的文章。于是我要求學生必須親自到周圍調查采訪。同學們都紛紛走向“周圍”并對周圍一些問題做了如實記錄。大家表現活躍,積極性也高了,關鍵是讓他們明白了“寫作處處有素材,只要做個有心人”。而作為教師,不能給學生留個作文題目,便讓他們坐在教室里空想,這是一個僵死的局面,要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把“要我寫”變成“我要寫”,讓學生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1]。
二、暢所欲言,拓寬表達的空間
俗話說“觸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景、一定場合下產生發展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場景,讓學生如臨其境。記得五年級的一個作文訓練內容是“寫熟悉的一個人”,許多學生都是寫父母,但是寫出的卻是虛假的事情,虛假的情感。于是我采取了“口語交際”的形式,要求人人都來夸夸或者批評我的父母,但是要求必須講真實的故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雖然他們講的都是平淡的小事,卻講得聲淚俱下,他們自己都體會出了父母的愛,那么文章也就在情不自禁中寫了出來。我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那輕輕的音樂,那溫柔的話語,那逼真的畫面,在情景交融中,使學生受到深深的感染。
三、激發興趣,點燃寫作的熱情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指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如可在學校發生的“難忘的……”的作文,發現同學們的作文都是空洞無物,感情也平平淡淡。起初我還感到不解,朝夕相處六年了,竟沒有真實的生活,還要編造“無情”的故事。于是我讓他們三五成群地走遍學校的每個角落,邊走邊回憶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往日的畫面重現出來。結果,學生們作文內容變得五彩繽紛,個性鮮明。
四、積累素材,行文揮灑自如
首先,學好語文。語文教材選人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我們在講課時,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觀察方法、分析方法以及作者精彩的描繪……引導學生認真地讀,細細地品,從名人名篇中汲取營養,并將這些外物轉化為內物,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其次,班級安排的日常活動和許多階段性活動也都成為積累素材的源泉。如課前的5分鐘口語交際,開展“送祝福”的活動課,學生自己收集的富有深刻意義和積極向上的格言、佳句,大家互相學習、品味,既提高了興趣也積累了材料[2]。
五、共同成長,體驗成功的喜悅
如在一次作文評改訓練中,我在全班的作文中選了最糟糕的一篇,并打印了若干份。發給同學們,同學們拿到作文一讀發現錯字、病句太多,句子難以讀通。我說:“這是一篇立意新穎,選材獨特的文章,但是需要大家的一點幫助。”我剛說完,學生們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大家認真地給修改起來,然后請同學把修改好的作文讀給大家聽,一篇優秀作文就呈現在我們面前,大家還向小作者投去了羨慕的目光。給學生提供一個修改作文的空間,讓大家都來當個小老師,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還使大家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教師讓學生明白,作文是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需要,一個人獲得必要的作文能力將終生受益。只有學生不斷增強這種意識,并不斷內化為一種驅動力,才能不斷激發他們參與作文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牛紅蓮.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2):57-58.
[2]曹曉媚.合作互學 自主探究:小學語文寫作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心得[J].華夏教師,2018(17):12-13.
作者簡介:張廣元,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