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賜賢
教學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年輕一代具有適應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知識和能力,其根本著眼點就在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如何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并且有效運用,已成為現在歷史教學需要特別重視的一個方面,它的實施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歷史教學歷史感、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
如何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并且有效運用,已成為現在歷史教學需要特別重視的一個方面,它的實施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歷史教學趣味感、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鑒于此,廣大一線歷史教師應強化史料教學意識,積極投身史料教學實踐。
一、歷史史料教學的重要性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于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造未來的過程中。而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所研究的對象早已消失,不可能再次出現,因此我們必須依靠史料這個橋梁來進行知識的構建[1]。
史料的運用,即是確立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運用史料的好處就是它能真實的傳輸歷史,史料運用可以讓學生相信那些已知的歷史史實得到驗證,正所謂“論從史出”。史料運用可以使歷史教學擺脫教師“灌”的困境,真正使歷史教學活起來。而我們要想真正讓學生了解并學好歷史,就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史料教學,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歷史史料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應對高考,這也是我們現在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如何提高學生閱讀和有效運用史料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對史料的興趣
1.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
要想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并不是講講故事就可以的。就一線工作經驗來看,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史料都有恐懼心理,一方面是因為接觸的大多是文言文,語文基礎不好的學生對此會感到無力,而另一方面則在于學生在剛學基礎歷史時所養成的不好習慣。想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必須首先幫助克服這種恐懼心理,而要克服,就必須從史料的選材方面著手[2]。
2.史料的選材
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歷史教材枯燥、平淡,既缺乏對歷史事件細節和過程的生動描述,又沒有文采;只有簡單概括的歷史框架,通過這些框架讓學生理解歷史背景、歷史意義、成敗原因和評價影響等抽象的問題。
(二)閱讀和運用方法指導
1.仔細審題
仔細審題,是我們能夠準確答題的關鍵。現在不少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因為粗心,往往會漏掉提問,而有的學生則不會審題,特別是在考試過程中,因為時間有限,而一些信息長、信息多而且文字又比較艱澀的史料往往讓學生望而卻步,一看材料就心里發慌,匆忙的閱讀材料和問答,有的根本不能理解其深意,就草率作答,結果往往僅僅將背誦的知識原版復制過來,有時甚至會文不對題。因此,正確審題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正確理解題意,在此基礎上才能準確作答[3]。
2.略讀整體把握
在正確審題之后,對材料要講的大致信息我們可以有一把握,然后帶著問題,進行第一遍略讀,整體把握材料意思。
3.精讀找出信息關鍵點
精度就是對給出的具體內容逐句逐字地讀,弄清楚段落大意、層次、重點、難點,并做好讀書筆記。對某些或某個問題有疑問或有不同見解的做好標記,通過與同學、老師共同討論,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4.整合所需信息
在閱讀和理解完史料之后,就需要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針對提問做出有效整合。學生在閱讀中對所提供的信息,不是簡單的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時分析這些信息,用它們作為論據,以做到史論結合。
5.正確組織語言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要做到語言準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文科生的學習非常重要,應從學生開始接觸歷史時就應培養這種意識,立足根本,多選取相關史料,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推進。
參考文獻:
[1]芮洪飛.如何培養學生辨析歷史史料的能力[J].新課程(上),2011(9):211.
[2]劉彥春.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辨析史料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中,2011(11):126.
[3]陳蘭芳.初中歷史如何進行史料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2(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