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麗
摘 要:讓幼兒擁有更科學、更高層次的教育資源也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對幼兒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除了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外,還要積極地開展策略性的教學。幼兒園是孩子們開啟學習的伊始,是他們夢想啟航的第一張帆,更是逐漸認識社會,培養科學觀的啟蒙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善于運用幼兒喜歡的方式方法去展開教學,用他們易于接受的語言去進行互動與交流,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幫助孩子們去認識基本的社會行為與規則,培養他們成為一個講科學,愛科學的孩子,從而更好地完成幼兒園學段中社會領域和科學領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幼兒教育? 故事教學? 社會課程? 科學課程? 策略
[正文]幼兒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身心和智力方面伴隨著對外界的認知都在不斷完善,但是在此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語言學習能力依舊是非常有限的。故事教學的出現與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兒教學的效率,這種教學方式也很符合他們的年齡性格特征,對幼兒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語言是幼兒和外界進行交流的主要媒介,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會受到成人或大或小的影響,而故事教學法又具有生動形象性、豐富多彩性的特點,如果教師適當的選擇一些經典的傳統故事,耳熟能詳的童謠等講述給幼兒,那么他們不僅可以故事去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還可以模仿這些語言,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1、分析幼兒園故事教學的現實狀況
雖然故事式的教學方法很早就引入了幼兒園教學,但目前幼兒教育還未真正領略到故事教學的要義,在現實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大部分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在簡單的完成講故事這件事,認為幼兒教育就是單純的闡述故事,并沒有真正的關注到孩子們學習的實際情況,也沒有通過這些故事教給幼兒一些相關知識。此外,幼兒教師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準備還不夠充足,對于故事內容類型的選擇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與自主性,導致幼兒通過這些故事可能獲取不到相關知識,更不要說對于社會科學課程的升華了,抑或教師在短時間內給幼兒講述了過多的故事,導致他們吸收不了,從而對故事教學逐漸產生厭惡的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高度結合幼兒年齡特征,才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對策。
2、將故事教學運用于幼兒園社會、科學課程中的策略
2.1親身演繹故事,提升教學趣味
求知欲強、探索欲強、模仿性強,這是幼兒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應緊緊扣住這一年齡特征來有目的的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多種方式來講好故事,如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將故事所包含的文學、美學與音樂方面的內容展現出來,讓幼兒在多層次的感官體驗中感受故事的美。此外,教師還可以將精心挑選的幼兒故事改編成游戲的模式,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教師也要做好引導的作用,讓幼兒站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慢慢的培養其同理心,促成更有效的教學。
比如在《龜兔賽跑》這一故事中,教師就可以先放著音樂,讓同學們觀看一段龜兔賽跑的短片段,讓幼兒深入觀察賽跑的畫面,此時,教師就可以開始根據動畫情節去講述故事。在講述完畢后,幼兒已經對龜兔賽跑的故事有了基本的記憶和理解,教師就可以首先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子、烏龜和森林中其他小動物的角度去思考這個比賽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在簡單的互動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幼兒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根據故事情節,通過自己的演繹去還原整個故事,一定要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只有親自參與,親自體驗,才能收獲更好的效果。在開展活動的同時,教師也應做好引導性的講述:兔子跑的那么快,但是為什么最后輸了呀?從而可以延伸到幼兒學習中的問題,是不是因為驕傲自滿導致自己退步了呀?通過這種有趣的形式進行故事教學,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學習體驗,而且可以增強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動手動腦的能力以及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的能力。
2.2結合生活經驗,將日常故事帶入課堂
幼兒處于學習的啟蒙期,在日常的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教會他們一些生活常識與經驗也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了解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正確的將其聯系生活實際并用于實踐,也是教學中的主要任務。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社會基本行為規則,有初步的責任感本就是幼兒園社會領域教學的一大目標,因此,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應該貼近真實生活,豐富學生的故事體驗,幫助培養其敏銳的觀察能力。同時,在故事選擇中也應選擇一些自然科學類的題材,提早灌輸科學思維,感受自然的神奇。
例如在教幼兒學習交通安全的知識時,如果只是機械化地告訴他們,三個信號燈分別代表什么,那對于幼兒來說是很枯燥無味的,想必他們也不會真正的牢記并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生活將這些知識編撰成為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配合游戲、判斷的形式進行,以此調動幼兒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紅綠燈的知識變成小故事或簡單易懂的兒歌,帶領幼兒進行學習,讓他們理解信號燈所代表的含義是什么,引導他們要成為一個尊重公共規則的小朋友。再比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現代教學手法的力量,用圖片、視頻、繪本的方式去讓幼兒明白小蝌蚪和青蛙之間的聯系及其變化過程,讓他們在感受故事有趣性的同時,能夠接觸到一些自然科學的知識,領略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講完小蝌蚪的故事后,同學們可能意猶未盡,教師可以趁機延伸一些其他的相關故事,來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如毛毛蟲變成了漂亮的蝴蝶,丑小鴨能變成天鵝等等,這些故事可以很好地讓幼兒感受到物種進化的奇妙,同時,教師也要給同學們講一下這些故事蘊藏得更深厚的道理:不要只看到現在不完美的自己,隨著大家慢慢成長,最終都能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這樣也彰顯了故事教學的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還處于一個較為缺乏知識經驗的階段,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表層,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和理解能力要求每一位幼兒教師以豐富多彩的情景、手段和開放性的思維來開展教學。故事教學又是幼兒園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其趣味性、生動性、延伸性可以讓幼兒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掌握社會、科學等課程。相信通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故事教學法可以在幼兒園教學研究中發揮更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巧利.試論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意義及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93)
[2]李瑞春.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意義及實踐[J].新課程,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