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全
摘 要:新課程改革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相應地改變。那么,面對初中的學習環境,如何應對多學科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呢?教師認為應該從平時的學習習慣入手,多讀書、勤記憶、善思考、動手寫、去實踐,最終達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為學生一生的學習奠基。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歷史課要設計靈活多樣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這清楚地表明,教師應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到主動,從厭倦到喜歡,從死記硬背到積極探索。
關鍵詞:讀;思;寫;練
引言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轉變必須在新課程的試題中加以引導和體現,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不斷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將對應對各種考試,乃至對于自己一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對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荚囍暗臅r間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產生好的效益,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讓復習時間合理、優化,所以好的方法就會顯得格外有效。談到復習,我們要先規劃好復習的節奏。課本一共多少個單元,每單元有多少節課,每節課有多少框內容,都要心中有數,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要安排好自己的復習。那么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復習呢?對于初中生,介紹他們采用“讀、寫、議、練”的復習方法。
一、讀:讀書是人生的第一好習慣
無論是默讀還是閱讀課本和筆記,都會讓我們受益匪淺。朗讀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而默讀可以讓學生動腦思考他們所讀的內容。那么,我們如何在復習和考試室閱讀呢?復習時,先通讀要復習的內容,再細讀教師強調的重點內容,在細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并熟讀、記住所讀內容;考場上,要會讀大段的文字材料,找見材料中的關鍵詞(動詞、連接詞等),同時泛讀材料、研讀設問,反復讀出題目的指向性,這樣才能去有效地組織答案。在解讀新課程標準、鉆研大綱、教材和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設計做到“三有”,即有質、有量、有序。有質,指問題的本身要好而精,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空間。有量,指問題之間要有邏輯性,環環緊扣,體現歷史學科的內在聯系。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內容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老師就可以收集一些抗日戰爭中的英雄故事來啟發同學們的思考,如“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通過具有震撼性的有價值的歷史故事讓同學們明白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以及學會感恩前人先輩們的付出,從而讓他們更加珍惜如今的學習機會與生活,并受到這些故事和教學內容的啟發,他們可以真誠地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培養正確的三種觀。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獨立思考、整理和總結。
二、寫:動手寫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
有這樣一句話:“我聽過的,我就忘了;我看過的,我就記住了;我寫下來的,我就理解了。”可以看出,動手寫作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此外,手寫可以重新整理所掌握的內容。說話和思考不同于寫,有時候你想它可以,甚至你當時也那么說了,可要真的順暢地寫出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所以有了“讀書百遍,不如手過一遍”。那么,歷史課寫什么呢?主要知識點、知識聯系、對某一內容的理解、對生活中某一現象的看法等,批判時代弊端,激發話語,培養表達能力。
三、議:培養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
充分體現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精神。這是學生展示自我、思考、吸收智慧和拓展視野的絕佳時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是新課程的重中之重。要求:1.“議”的問題應該具有合作意義,不能過于簡單,使討論流于形式,熱熱鬧鬧走過場。2.“議”的問題要突破難點,提升學生能力,必要時可以適當的補充史料典籍,幫助學生理解分析。3.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議”的階段一定要有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利于學生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4.鼓勵學生創新表達,但要切合實際,符合邏輯,不能標新立異。
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這一單元時,老師在教學期間想要運用歷史故事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就要選擇與教學內容有關,意義相關的歷史故事。例如老師就可以利用李鴻章出訪外國的歷史故事來做教學先導故事,當時李鴻章在訪問德國的時候,如何的落后,這次的訪問讓他明白了當時國人的見識,還是太短淺了。落后就會被挨打。這樣,就可以與課文的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帶著對近代中國命運如何發展的思考進入教科書知識的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的學習印象,讓學生從歷史中學習,了解落后必將被打破,要明白,不要自滿,要讓學生們明白,應該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
四、練:練習可以有利于鞏固學生平時所學的知識
對于考試來講,練習確實是鞏固知識、驗證自己知識掌握程度的不錯的方法。每個學科都必須有一定的練習量,只有達到一定的練習量,才能找出哪些內容是高頻考點,哪些內容容易出錯和混淆,從而找出規律,掌握方法。政治課也是如此,它需要一定的練習,并從練習中不斷鞏固知識、不斷找到答題的方法,進而學會理論聯系實際。針對性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配以不同的習題,也就是因材施教。典型性是緊扣課標重點布置有代表性的作業。雖然我們不主張死記硬背,但對于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應該注意適當的重復練習??傊鳂I要注意形式多樣、應用靈活、靈活性強。
結束語
“讀”“講”“議”“練”作為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四個環節,必須有機結合,動態生成,絕不能僵化死板,使應用它的每一節課都能煥發勃勃生機,使每一節課都有源頭活水。真正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腦子活起來,嘴巴說起來,雙手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學效果好起來!當然以上四個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貫通的。在讀的過程中思考、記憶,在寫的過程中重讀、再現、再思考,在練的過程中又對所讀、所思、所寫內容有了進一步的反饋和提升。其目的是通過培養上述四個方面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復習階段事半功倍,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靜.歷史學習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2.
[2]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