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生林
摘要: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給傳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網絡教學順勢登場,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勢必給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甚至教育評價帶來深刻的、顛覆性的影響。在后疫情背景下的學校教學也許更加適應和需要面對面的班級授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摒棄線上教育,要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心態,做到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優勢互補,整合資源,比翼齊飛。
關鍵詞:網絡教學;開放性;包容性;優勢互補。
一度高居熱搜榜首的“網紅”-----網絡教學如今正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震蕩終于迎來了難得的短暫喘息。我們的網絡教學歷經多方探索與實踐,“騰訊會議”逐漸成為廣大教師的新寵。我跟隨老師們一路走來,為老師們辛勤工作、大膽創新、認真負責的精神和付出感動之余,也有著一絲隱隱的心塞:九成以上的教師進入“騰訊會議”課堂后的第一件事必定是選擇所有學生“全員靜音”!甚至學生在課堂上連手動輸入彈幕都不被允許,只有當老師需要學生回答問題時才會定向解禁。還有部分教師因講解過于投入以至于忘了打開解除靜音,除了授課教師外集體靜默,課堂紀律出奇的好,沒有任何雜音。那么問題來了,“全員靜音”到底禁止了什么?如何提高線上教學的有效性?
也許老師們會說,全班四、五十名學生,不“靜音”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還不炸鍋了?學生之間水平能力參差不齊,好多內容不講學生根本不會,不講不行,不講幾遍不會,不講教學任務如何完成?教學進度如何推進?教學效果如何保證?所以就有了面面俱到、滔滔不絕。其實,我并不想討論網課中該不該“全員靜音”的問題,也從未懷疑過我們可親可敬的教師們對教育的忠誠、對學生的熱愛。網課中對學生“全員靜音”的一刀切,說到底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臣服于以教材文本為權威的本本主義、拘禁于以教師講授為核心的本位主義思想作祟!由于觀念的根深蒂固,為數不少的教師潛意識中所謂網絡授課變相理解為無外乎是傳統教室的長和寬無限延長、有形變無形的課堂授課而已。
我們應當知道,在當前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之下,學生在教師身上獲取的知識是相當有限的,很多海量的知識和信息學生可以通過N種渠道獲得,甚至還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回放!老師們是應該與時俱進、主動求變了!要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凝煉精當的講析、恰到好處的點撥,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勇敢表達、奮力前行,而不能“一禁了之”。相比傳統的課堂,網絡課堂應該更加民主、更加開放、更加智慧、更加靈動!
老師們不妨試一試這樣做:
一、削減教師“話語權”
網絡授課勢必對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教師的角色也應該隨之而改變,由傳統課堂上“主講”變成“主播”、直至變身“主持”。以數學教育為例,傳統數學課堂最大的失敗之處在于,學生很少知道自己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或者他們在一個學習活動中應該處于什么位置,他們只是在老師的牽引和要求下,只知道要記住某一個方法,但卻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屬于數學的哪一部分,也不知道數學學習的目的,而且總是希望教師能夠告訴他們是否已經掌握了所學內容。我們把學生的這種被動學習行為比喻為每天都在船上工作,但卻不知道船駛向哪里的人。最理想化的學習者是那些能夠進行深度思考、反省認知以及掌握自己學習過程的人。網絡課堂背景下的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而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在知識這一層面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應該權力下放,將麥克風分派給學生,給學生以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應該在學生與知識之間架橋鋪路,把“開講嘉賓”和“吃瓜群眾”遠程連線,將知識文本與技能技巧順勢勾連,通過引人入勝的預設,了然無痕的過渡,拍案叫絕的點評,感染學生情緒,激揚學生思維,點亮學生思想,啟迪學生心靈,引領于聽、說、讀、寫之中,游刃于起、承、轉、合之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置梯接之”,讓整個課堂渾然一體,陪伴學生在求知的康莊大道上闊然前行。
二、增設課堂“討論點”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離不開教師的精心預設、巧妙構思;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味,少不了話題與問題。課堂上只有圍繞一個個“討論點”,才會讓學習過程生氣勃勃、包袱不斷、高潮迭起。昨天我旁聽了一節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本節課可以分為預習檢測、字詞處理、文本解析和再讀課文等環節,應該說授課教師準備非常充分,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師生互動非常默契,是一節非常難得的好課。但在學生互動這一環節個人覺得還可以做這樣的嘗試:
1.朗讀課文(比較通順的讀出全文);
2.理解文意(查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生字詞);
3.品味語言(部分同學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明確學習的具體任務和標準。
(二)課堂呈現
1.一讀一品。學生齊讀課文(或者開火車讀),請學生匯報展示預習成果;
2.二讀二品。(1)請思考,你對文中哪一段最感興趣?請讀出來。(2)請說一說你為什么對這一段最感興趣?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部分學生逐一表述)(3)課題為“北京的春節”,文中哪些文字體現“北京”的意味?(4)請你再讀課文,讀出一種“京味”,教師示范,學生模仿。(5)請你讀出一種“年味”(哪一段?誰來?)(6)請你讀出一種“熱鬧”的氛圍;(7)請你讀出一種“忙亂”的意味。
3.三讀三品。(1)本文以什么樣的順序來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2)從進入臘月到元宵節這一個月左右時間,作者有每天都寫嗎?重點寫了哪幾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一個個問題串、討論點,層層推進,調控學生與文本對話,指引學生向縱深思索,真正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契合。
三、結束語
全民戰“疫”反攻的號角已經吹響,也許“新冠肺炎”最終會被人類社會攻克,也許還會有新的未知病毒再次肆虐,網絡授課或許也會再次登場,希望通過對前面存在問題的剖析和批判,促使我們更為深入地進行思考,從而能夠更為自覺的水平上去從事自己的工作,特別是能夠切實避免或糾正思維和方法的簡單化或片面性所可能導致的種種消極后果,讓我們一起努力,靜待春暖花開!
參考文獻:
[1][英]喬.博勒“這才是數學(教師篇)”[M].譯者:朱磊磊。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12;
[2]徐杰.“聽徐杰老師評課——品鑒余映潮老師教學語言運用的藝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0;
[3]吳艷珍.線上共成長? 靜待花開時——中小學語文線上教學經驗分享[J].福建陶研,2020(01):24-26.
[4] 徐杰.“聽徐杰老師評課——教師是課堂活動充分的第一責任人;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之師生對話的藝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0;
[5] 鄭毓信.新數學教育哲學“開放的數學教育哲學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