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在品德成長方面,由于缺少父母雙方共同教育、引導與情感呵護,部分留守兒童在性格與行為習慣上,都缺乏相應的正確的引導與規范教育,并且由于缺乏管教, 在與他人進行溝通時,也容易出現應急行為。品德教育在留守兒童的教育給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通過品德教育的滲透,可以對留守兒童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模式與人生觀培、價值觀等進行正確導向,以此使留守兒童能夠在當前的品德教育培養下獲得較好成長保障。目前,由于部分地區對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缺乏相應重視,并且缺乏科學、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法,使缺少家庭教育、父母情感呵護的留守兒童在品德觀念上還缺乏深入的教育引導。對此,為使留守兒童能夠咋當前的品德教育工作中得到較好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與行為習慣教育等,學校、家庭與社會等多個方面應深入品德教育工作的研究,以此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較好保障。
關鍵詞: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問題
引言
隨著新時期德育工作的發展,教師應結合新時期留守兒童成長的特點進行德育工作。目前,小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比較復雜,隨著家庭環境的多樣化,留守兒童的德育觀念和心理成長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在當前的德育工作中,教師應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使德育工作能夠從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角度出發,通過心理滲透和觀念引導,使留守兒童深刻理解思想、價值觀和素質的內容,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個人習慣、觀念,價值觀和個人行為。
一、留守兒童的成長現狀分析
從留守兒童的成長軌跡來看,家庭環境作為留守兒童了解外部世界、建立基本思想、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初始成長環境,其教育氛圍和家長教育方式都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全面成長。在農村地區,由于地區原因、經濟發展原因和教育資源的分布,大多數留守兒童家長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夠重視,也由于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和農民工缺乏深入研究,留守兒童在學習和日常行為規范方面缺乏更好的監督和指導,這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學習觀念,缺乏良好的教育管理,學習思維和行為習慣。在這種教育環境和背景下,不僅增加了學校和教師的教育管理壓力,而且對留守兒童價值觀、學習觀念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家庭陪伴能使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對培養留守兒童的自信心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缺乏家庭陪伴,一些來自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和觀念上仍然存在自卑情結、怯懦、敏感和易怒。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仍然缺乏良好的引導,這也影響了留守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1]
二、品德教育的開展對策
(一)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
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工作可以從班級管理的角度進行實施,通過民主化與調動留守兒童參與集體性活動的方式,使留守兒童能夠在情感上體會到班級環境的溫暖。另外,教師也應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教育主題活動,使留守兒童能夠在當前的班級活動與德育教育引導下,從情感、心理與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品德觀念。例如,教師可以在主題班會的教育工作中向留守兒童解釋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同時,根據德育的要求,制定“誠信”、“文明”、“務實”的主題,引導留守兒童深刻理解課堂環境中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班級管理的關系。例如,在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上,留守兒童們被教導愛國主義,這樣留守兒童就可以在主題活動中與老師一起學習愛國主義。德育不僅要深入挖掘其價值、功能和實施意義,還要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優化班級管理和德育教育。[2]
(二)幫助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環境氛圍對留守兒童的觀念和行為規范有重要影響。由于缺乏良好的氛圍建設,一些農村家庭在留守兒童的學習觀念和心理成長方面仍然缺乏良好的引導。對此,家長應在這一環節的家庭教育工作中積極面對留守兒童成長氛圍的引導,使留守兒童在當前的家庭環境中得到更好的氛圍引導。在營造家庭氛圍的實際工作中,家長應以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為主題,使留守兒童在當前的家庭生活環境中得到更好的氛圍引導,為以后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觀念奠定良好的成長基礎。此外,家長還應創新教育理念和觀念,使民主、自理、自強、合作學習等主題內容滲透到當前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使留守兒童在當前的家庭生活環境中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家長作為留守兒童家庭環境的教育實施者,其教育手段、教育方向和教育理論的運用對留守兒童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有著重要的影響。鑒于農村家長務農的原因,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和教育工作過程中,家長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學習、行為規范和道德榜樣,使留守兒童從家長那里學習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此外,家長還應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和陪伴需求,使留守兒童在良好的模范領導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發展出良好的道德思維方式。家長的表率和帶頭作用對留守兒童的成長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家長的言行和行為導向教育下,留守兒童也可以在后續的學習、行為和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遵循正確的模式。
(三)教學工作中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學教育階段,基于品德教育與學科教學工作的整合,教師可以讓留守兒童在課堂學習活動中,以人物扮演的方式“為他人著想”的內涵。部分留守兒童在性格上還存在自私、缺乏為他人著想的情況,不利其后續的個人成長。在具體情境內容的創設中,教師可以引導留守兒童分別扮演父母,并在扮演過程中體驗父母言語的心理特征。例如,一些家長往往忽視留守兒童在語言表達上的心理承受力,經常以粗魯的方式對待留守兒童。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引導留守兒童表現出他們想要的家長對話風格。這一環節的角色扮演體驗和心理教育指導主要是培養留守兒童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避免形成自私自利的行為習慣。
結語
綜上,關于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問題,學校與家庭之間需要共同發揮作用,學校方面通過班級管理與學科教學的方式滲透品德教育,使留守兒童能夠在學校的引導下逐步建立起較好單位個人品德與行為習慣;在家庭教育方面,學校方面也與學生家長之間進行充分溝通,通過家校聯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發揮家庭教育的價值,以此使留守兒童在家長的模范教育下逐步形成較好的個人品德。
參考文獻
[1] 周繼龍. 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J]. 學周刊, 2021(7):2.
[2] 馬南良, 毛月娥. 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素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2021.080E74EC-1A1B-4510-9581-E492F56D90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