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海,劉杰,李志華,張玲,衛晶晶,薛晗,羅潔,張曉東
(國藥同煤總醫院,山西 大同 037003)
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主要是由于組織缺氧或由于產生紅細胞生成素的良性或惡性腫瘤,使紅細胞過度代償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大同煤礦地區工人發生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的人群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本研究分析我院接受紅細胞單采術的13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接診的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130 例,其中男124 例,女6 例,年齡(65.73±10.95) 歲。除原發病的臨床癥狀外,存在頭暈、頭痛、眼花、乏力等多血質癥狀及肢體末端發紺的體征。
血細胞比容>55%,或血紅蛋白>180 g/L,或紅細胞>6.0×1012/L[1];排除脫水導致的血容量減少而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癥;通過外周血或骨髓液檢測基因JAK2V617F和JAK2V617F-exon排除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存在導致紅細胞增多的病因。
通過各項輔助檢查,查找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的病因;符合診斷標準,且有紅細胞增多癥狀的患者進行紅細胞單采術治療,輸入參數:身高、體質量、治療前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設定治療后血細胞比容(較治療前下降15%~20%)。單采期間同步應用血液保存液抗凝,葡萄糖酸鈣預防抗凝劑過敏,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統計分析治療前后的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白細胞、血小板情況;治療后的患者,如病因為低氧血癥,告知家屬間斷氧療以改善缺氧。統計此部分患者血紅蛋白再次>180 g/L的時間,預測進行第二次單采的間隔時間。
130 例患者中有井下工作史118 例,低氧血癥繼發者129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1 例,鼾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8 例,腎惡性腫瘤1 例。
治療后當天或次日復查血常規。治療前后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白細胞、血小板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常規指標比較
入組患者接受治療后每個月復查血常規1 次,血紅蛋白再次>180 g/L的時間間隔為(192.45±54.84) d。
本研究中COPD 121 例,鼾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8 例,符合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見并發癥之一的論點[2]。治療此類紅細胞增多癥的核心問題是解決機體缺氧,但此種治療起效緩慢。傳統的放血療法會導致血液其他有用成分的丟失。目前臨床上多用紅細胞單采術聯合藥物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3],而用于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的報道不多。研究表明[4],紅細胞單采術比放血療法更安全、有效,可在更短的時間內降低血紅蛋白量,適用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放血療法的患者中,治療前后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前后白細胞、血小板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紅細胞單采術不影響血液其他有用成分的丟失。紅細胞下降后降低了血液黏稠度,患者頭暈、頭痛、耳鳴等臨床癥狀得到緩解;同時還可以改善肺部血流循環,緩解肺部缺氧,延長生存期。紅細胞單采術治療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的同時,病因治療很關鍵,在低氧血癥未完全解除時,血紅蛋白可能會再次升高。關于再次行紅細胞單采術的間隔時間目前未發現文獻報道。本研究觀察患者血紅蛋白再次>180 g/L的間隔時間為(192.45±54.84) d,即間斷6個月左右的時間可能需要第2次紅細胞單采術治療,對提前發現并及時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延緩并發癥發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