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崔省珍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帶狀皰疹是最初感染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在原發感染后數年或數十年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內,當宿主免疫力減弱時,重新被激活并大量復制,通過感覺神經軸突轉移到皮膚,穿透表皮而引起的。因受累神經元發生炎癥、水腫、甚至壞死,導致神經元功能紊亂、異位放電、外周及中樞敏化[1]。研究[1]表明,帶狀皰疹的發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發病率也與年齡呈正相關。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更常見且程度更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如發生焦慮、睡眠障礙等。皰疹期疼痛越嚴重,發展為PHN的可能性越大;水皰持續時間越長或皮疹消退時間越長、水皰越多、皮損范圍越廣、皮損區溫度越高、異常感越明顯,越容易發生PHN。三叉神經分布區(尤其是眼部)、會陰部及臂叢區易發生PHN。所以治療策略旨在減輕急性疾病階段的疼痛,限制皮疹的程度和持續時間,預防或減輕慢性疼痛(如PHN)以及其他急性和慢性并發癥。目前臨床治療常以抗病毒、營養神經、鎮痛藥物為主,輔以物理、中醫治療。中藥起效時間慢,且具有個體差異。相比較而言,早期采用有效的物理因子消炎鎮痛,對于降低帶狀皰疹的疼痛程度和皮損持續時間,加速皰疹結痂,防止其擴散,有效預防PHN發生有重要作用[2]。所以有必要在物理治療的參數優化上做進一步的細致研究和改進,以期達到最好、最快的治療效果。
選擇2017年9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理療科門診治療的胸肋部帶狀皰疹患者186 例,年齡56~83 歲,所有患者均未侵犯內臟神經纖維、中樞神經系統。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3 例。對照組中男37 例,女56 例;觀察組中男35 例,女58 例;病程均≤30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發病部位均為肋間神經、胸神經支配區(T3~T12);病情處于皰疹期;視覺模擬評分(VAS)≥4分(疼痛評估中度以上);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紅光過敏史、高熱、出血傾向、活動性肺結核、心臟安裝有起搏器、惡性腫瘤患者及依從性差的患者。
1.3.1 對照組
口服伐昔洛韋片,每次300 mg,每日2次,共14 d;維生素B1、維生素E、甲鈷胺按常規劑量,每日3次,共14 d,并在服藥基礎上運用紅外偏振光聯合交變磁場治療,兩種物理治療順序無先后。紅外偏振光治療儀為日本MINATO ALB-200H型,選擇寬型照射頭、連續輸出模式。治療時暴露患處,照射頭距離治療患處1 cm。參數選擇:所有患者不區分皰疹分期且整個療程參數保持不變,選定單位面積輸出功率2.35 W(約87 mW/cm2),每次10 min、每日1次。交變磁場采用廣州一康YK-5000B型全身交變磁場治療儀,治療時無需暴露患處皮膚。交變磁場選定參數:頻率2 Hz,密度30%,線圈停在患處30 min,每日1次。患者均視病情變化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20 d,2個療程間隔14 d。
1.3.2 觀察組
根據皰疹不同分期和皮損變化,動態調整紅外偏振光治療參數,即輸出功率、照射時間和照射次數,具體調整方法如下。前驅期(局部皮膚輕微接觸癢痛或伴有少粒紅疹):胸肋部皮膚采用1.7 W,T3~T12患側脊神經根痛點采用2.1 W,每部位每次治療兩遍,照射10 min,中間間隔1 min,每天間隔6 h,共2次;皰疹期(單側沿周圍神經帶狀排列簇集性水泡伴劇烈疼痛):胸肋部皮膚采用2.1 W,T3~T12患側脊神經根痛點采用2.35 W,每部位每次治療兩遍,照射10 min,中間間隔1 min,每天間隔6 h,共2次;恢復期(皰疹結痂、脫落、消退,色素殘留,局部偶有輕微痛):胸肋部皮膚采用1.9 W,T3~T12患側脊神經根痛點采用2.1 W,每部位每次治療一遍,照射10 min。
治療前用75%醫用酒精擦拭照射頭,一人一消;擺位過程注意防護,避免直接接觸患處及交叉感染;醫者帶一次性手套、口罩,患者使用一次性床單。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治療前和治療后7 d,20 d,40 d的疼痛強度。VAS評分為0~10,0分代表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劇痛。治療后疼痛評分較基線降低≥30%且<70%即認為顯效,降低≥70%即為有效,<3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皮損評價指標:止皰時間為患者從開始治療到再無新水皰出現的時間;結痂時間為患者從開始治療到水皰收水、干涸的時間;脫痂時間為痂皮完全脫落的時間[3]。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7 d,20 d,40 d后VAS評分和治療7 d,20 d后疼痛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0 d后,兩組疼痛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兩組皮損改善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單位:分

表2 兩組疼痛療效比較單位:例(%)
帶狀皰疹病毒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內,病發時通過感覺神經軸突轉移到皮膚,穿透表皮進而引起神經元發生炎癥、水腫、甚至壞死,是一種神經性病變,而紅外偏振光和交變磁場作用人體后會對神經產生多種效應。波長0.7~1.6 μm的紅外偏振光達到了生物體理想窗口波長,可穿透機體組織5 cm,局部功率達到35 mW/cm2,因此通過對特定穴位、神經干、神經節等照射,可產生熱、光化學、光免疫、光酶、光累積等多種效應。利用激光、紅外線偏振光的拋物線效應及強烈的穿透力對血管、神經根等進行照射,可以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及炎癥水腫消散,發揮鎮痛之效[3]。作用機制為:減少促炎細胞因子,增加抗炎細胞因子,增加T輔助淋巴細胞數量,增加免疫球蛋白M(IgM)和IgA,減少免疫復合物。交變磁場采用特低頻、移動式螺線管設計,將磁場直接作用于人體,可降低感覺神經興奮性、改善血循環和組織營養、降低炎性物質濃度,且有良好的消腫作用。同時磁場作用于局部或穴位會間接使體內甲硫氨酸腦腓肽(MEK)濃度升高,從而起到鎮痛作用。MEK是由腺垂體和丘腦下部釋放出來的一種具有鎮痛作用的物質,是一種全身性反應。
物理治療方法不需要肝臟或腎臟的新陳代謝,從體外照射病灶,對帶狀皰疹患者無不良反應,且不受太多基礎疾病限制,具有安全無創、疼痛小、風險小、靶向性好等優點。2019年,Novoselova等[4]發現,在靜磁場的基礎上疊加一個極低頻交變磁場可以刺激健康小鼠細胞產生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和白細胞介素3,抑制實體腫瘤的生長,延長了小鼠的平均壽命[4]。
本研究觀察組根據皰疹分期和皮損程度變化動態調整紅外偏振光的治療參數,對照組參數全療程保持不變,治療7 d和20 d后,觀察組疼痛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優化醫療設備治療參數,能快速有效地降低疼痛程度,縮短疼痛周期,有效預防和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在皮損改善方面,兩組均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皮損范圍不斷縮小,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積累更多病例,做更深入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