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曉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學習的成效(教育部 2020)。因此,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其核心素養的關鍵。目前初中英語復習課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學內容幾乎全部是基礎語言知識,以應試題目句子為主,缺少主題連接,存在零散化、碎片化問題,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核心素養難以得到發展。基于主題意義開展復習教學,可以有效將基礎語言知識與主題聯系起來,形成網絡化知識脈絡,有助于學生在復習和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下面,在概述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課堂教學的內涵與研究的基礎上,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為例,探究基于主題意義的單元復習教學。
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課堂教學指教師圍繞特定的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活動(程曉堂 2018)。近年來,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對主題意義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研究與實踐也逐漸深入。如張強、邱筠(2016)側重文本的主題挖掘,對主題讀寫教學進行了分析。馬黎、董姣(2020)基于課程標準及相關理論,結合教學實例,提出基于主題意義進行單元導學的教學策略。周園(2020)結合教學案例,探討了實施主題意義下單元整體教學應遵守的原則和策略。教學理論有效指導了教學實踐,而教學實踐又進一步優化了教學理論。
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的話題為 festivals,話題功能為give a personal reaction,重點語法為賓語從句。本單元圍繞“節日”主題呈現了中西方傳統節日,并介紹了它們的來源、意義及不同背景的人對不同節日的觀點和看法。通過主題意義下單元整合學習,學生不僅能增進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積累節日相關的跨文化知識,還能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對賓語從句不熟悉,在拼寫復雜單詞、完整地用句子表達觀點和看法等方面存在困難。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使用簡單的連詞表達邏輯關系,能獨立起草小短文(教育部 2012)。教師基于學情、教材分析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本堂復習課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堂復習課,學生能夠:
1.掌握12個月份的英語單詞的拼寫。
2.用英語描述節日的名稱、日期、常見活動,以及對節日的看法。
3.了解關注同義詞、一詞多義的閱讀策略。
4.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1.聯系實際,復習舊知,領悟主題
本堂課在清明節后,教師聯系實際,詢問學生:“最近過的一個節日叫什么?”引出話題。然后,提問學生:“Wh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do you know?”引導他們回答出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Spring Festival等。
【設計說明】聯系生活實際,直截了當地導入本課主題festival。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并鞏固傳統節日英語名稱的拼寫。本環節指向教學目標2。
2.不斷重復,強化落實,探討主題
在引導學生復習我國傳統節日的表達后,教師提問:“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讓學生用“(1)It usually/often in January or February.(2)It usually/often falls in January or February.(3)It’s usually celebrated in January or February.”三種句式回答。班級全體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參與。然后,教師提問:“When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讓學生用三種句式逐一回答。學生的回答會涉及12個月份的英語表達。因此,在問答之后,教師先讓全班學生在紙上默寫12個月份的單詞,再隨機挑選3名學生在黑板上默寫。之后,針對學生的易錯單詞,進行糾正和強化。
【設計說明】學生的基礎薄弱,在句子表達方面存在困難。因此,通過提供表達句式,減小學生表達的難度;通過不斷重復句式,促進學生牢固掌握。學生在英語表達中存在句式單一的問題,因此,提供3種表達時間的句式,以豐富他們的表達。通過默寫單詞,促進學生鞏固基礎語言知識。黑板上的默寫能反映學生高頻出錯的單詞,如February、August等,以便及時糾錯、夯實基礎。本環節指向教學目標1和2。
3.衍生話題,豐富表達,深入主題
在學生掌握節日的時間表達后,教師提問:“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nd eat during the festival?”“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Why do you like it?”讓他們使用句式“During the festival,people usually...People also...”“I like...best/My favorite festival is...because it makes me feel...”回答。在練習完畢后,教師提問:“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對節日進行描述?”并引導他們說出date、activities、food、reason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介紹節日的框架結構(見下圖)。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關于節日,還可以談論什么?”并帶領他們回顧并閱讀Section A的課文Full Moon,Full Feeling。在閱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還可以談論節日背后的故事與寓意”。

【設計說明】讓學生在掌握句式的基礎上總結歸納主題框架,培養其思維品質。最后,回歸教材,進行拓展衍生。在此過程中,增進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其民族文化自信。此環節指向教學目標2與4。
4.策略應用,服務實際,升華主題
首先,教師對課文進行挖空,形成一個涵蓋中考常見考點的語法填空語篇。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完成語法填空任務,并核對答案和講解。再次,開展相關主題的閱讀,引導學生關注同義詞、一詞多義,并進行相關閱讀策略指導。最后,教師結合2022年杭州市即將召開亞運會的時事背景,布置寫作任務:“The 19thAsian Games is around the corner.Many foreign athletes will come to China.They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can you introduce one of your favorite festivals to them?”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通過完成語法填空任務及講解,進一步關注常見的基礎語言知識。這一步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考試策略。通過閱讀策略指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介紹節日時,要注重框架,從日期、時間、食物、活動、起源、意義等方面著手,同時,掌握關注同義詞的閱讀策略。最后的寫作既是對本堂課的總結,又是本堂課的落腳點,讓學生用英語介紹我國傳統節日,實現“用英語做事情”的目標。此環節指向教學目標2和3。
本堂課圍繞“節日”主題,主線清晰,教學活動由淺入深,具有梯度,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首先,教師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帶領他們回顧了常見節日與12個月份的表達。尤其是對易錯單詞的重點回顧,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非常關鍵。其次,教師衍生話題,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介紹節日的角度。課文復現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策略,又夯實了他們的語言知識基礎。最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完成寫作任務,應用實踐所學知識,并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由于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基礎薄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夯實他們的基礎語言知識。在主題意義引領下,學生在牢固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能運用完整的語句有邏輯地完成語篇寫作,對節日進行介紹。
本堂課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節日時間不同表達形式的練習,僅限于口頭表達,沒有落實到書面上。為了給后續的寫作打好基礎,教師應先讓學生口頭表達,再把口頭表達以書面方式呈現。同時,為了確保學生所寫的語篇具有邏輯性,教師讓他們借鑒思維導圖所呈現的框架寫作。其實,教師還可以讓他們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運用一些銜接詞語,從而讓教學更充實。另外,在板書方面,主要呈現了以festival為主題的思維導圖,課堂上不同句式的表達在板書上體現較少。因此,教師在板書上應呈現不同形式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借鑒、學習。
對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基于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單元復習教學有助于在框架下完整地進行表達,減少碎片化、無序化表達,有助于實現“用英語做事情”的目標,有助于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