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態平衡是自然界的主要形態。自然在本質上是動態的,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主要觀點。自然作為動態平衡的承載主體,其構成的多樣性,必然會在動態平衡中呈現出美的多樣性,這樣也就形成了自然生態美的豐富性。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的動態平衡美學觀正是以此為前提來看待和觀察自然生態美的,也以此為依據來指導人類的生態審美實踐。動態平衡美學觀的理論價值和意義在于,其促進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美的進一步認知,在美學上豐富和充實了唯物辯證法思想。如果以動態平衡美學觀看待美的事物,解決美的問題,就會為我們的審美提供一個非常有效的視角和實現途徑;假如我們將之延及至藝術領域則能極大地提高我們認知美和欣賞美的水平。
關鍵詞:動態平衡美學觀;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審美實踐
任何美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的審美觀念也如此。美的事物和美的觀念若從人類發展長遠歷史看,無論其形態還是其內容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自然在本質上是動態的,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主要觀點。也就是說,動態平衡成為自然界的主要形態。自然作為動態平衡的承載主體,其構成的多樣性,包括形態的多樣性、數量的多樣性、性質的多元性、結構的復雜性和聯系的多樣性,造成了自然物質世界總體動態和暫時平衡的辯證統一特征。自然生態正在于動態平衡中展示其美,由此而構成自然生態美的豐富多樣性。其意義在于從理論上進一步夯實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的思想內容。
一
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活的生命系統,變化發展與生長繁衍是其根本。因此,在這樣的生命系統內,物質能量的不斷流動變化才能支撐起整個自然系統的運行。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構成要素的多樣性是作為生態系統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動態平衡結構穩定的基礎。自然生態系統構成的多樣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形態的多樣性。自然科學發展到19世紀,人們發現的化學元素共有63種,到了當代,發現的化學元素則多達100種。不同的化學元素通過化合反應形成不同的物質,而正是這些不同的物質元素構成了形態多樣的物質世界。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在自然界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中,形形色色的萬千事物互相聯結,進而構成一個個形態多樣的生態系統。這其中,形態的多樣性在事物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態支撐對動態平衡態勢的穩定性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動態平衡態勢的穩定是一種運行中的穩定,或者說是一種發展中的穩定。沒有運行,就沒有發展,也就不可能有穩定。動態平衡態勢的這種運行和發展,表現為動態平衡態勢由一個較低形式向一個較高形式的發展。這其中,它需要不同質的系統要素的作用,也需要同質但不同形態的系統要素的作用。這些構成了系統相互關聯的建立的條件。實際上,生物圈中任何一種生物的任何一種形態都是一種遺傳基因的表達,它在DNA結構上的表達是不相同的。又正是因為DNA結構上的差異構成了遺傳基因改變的內在基礎,遺傳和變異就成為生物進化的內在動力。生物圈也就在這種內在動力的推動下穩定和發展”[1]114-115。而事物形態的多樣性使得各個生態系統呈現出巨大的差異性,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差異性才使得自然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走向分化與獨立,進而衍生出不同的新的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例如,獅子、老虎、豹子等都屬于貓科動物,雖然有共同的祖先,但因其后代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環境下,再加氣候、食物等的差異,開始在形態上逐漸有了區別;并且隨著時間的積累,這種形態上的差異也就越來越大;當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雖為同種的貓科動物卻逐漸分化出了不同的物種。因此,自然界物種形態的差異化乃至同類物種的最終變異才是形成世界多樣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有了世界的多樣性,自然界才顯示出它豐富多樣的美。自然界物質形態所呈現的多樣性其實是由物質內部變化引起的外在表現;而這種變化其實是不同種類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
(二)數量的多數性。世界上任何一類事物不但在形態上是多樣的,而且在數上也必須保持一定的量,否則就不可能構成一個有組織的系統。“數量支撐對動態平衡態勢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沒有數量支撐,就不可能有動態平衡態勢的穩定性,原因在于沒有數量支撐就不可能形成動態平衡態勢。一個人不可能組成一個國家,生物體是由各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總之,單個要素是不可能組成系統的。”[1]113對于無機界的事物來說,同一種類事物數量的多少并不直接影響此類事物的性質或存在,但對于有機物來說,特別是那些進化到高一級階段的動植物來說,維持一定的數量就非常必要。同時,這也是物質系統動態平衡存在要求的必要前提條件,“動態平衡態勢離不開系統要素的數量支撐,但并不是說,系統要素越多,系統就越穩定。要素數量的多少依系統的大小和性質而定,在數量與系統的穩定性承載力之間亦同樣存在著動態平衡態勢關系,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通過由它所構成的非線性關系和非線性相互作用來確定。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類對自身數量的控制,人類生活的地球不僅僅屬于人類所獨有,它屬于整個生物圈內的所有生物。如果人類無節制地繁衍,或者無限度地掠奪屬于整個生物圈的資源,生物圈這個巨系統同樣是不會穩定的”[1]114。因此,對生物而言,維持種群的數量是多數動植物生存的一項重大策略。比如,在形體上高大的動植物一般在數量上相對于形體小的動植物要少,因為形體高大的動植物相較于形體較小的動植物要安全很多;反之,形體較小的動植物要比形體較大的動植物數量上要多一些,因為它們的形體較小,就使得它們的生存安全系數相比于體型較大的動植物要小得多,因而它們在數量上必須占據一定的優勢。如草本植物的形體一般比不上木本植物的形體高大壯實,任何食草性動物都能輕易地得到并消滅它,但草本植物在數量上占有絕對的優勢,如白居易的詩《野草》所描寫的那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木本類植物雖形體高大結實,但數量上相較于草本植物要少得多,這是大自然維持生態多樣性以取得動態平衡的一種天然法則。因此,不管是形體較大的動植物還是形體較小的動植物,保持一定的數量是維持種群延續的必要條件,否則就會面臨亡種的危險。
(三)性質的多元性。性質就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或者說,性質是只有此一類事物具有而他類事物并不具有的特性。自然物質世界只有保持性質的多樣性才能使自然成為一個穩定的系統,也只有保持性質的多樣性才能使不同事物之間形成相互關聯、相克相生、合力而生的生長態勢。如果讓性質相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就會使其失去變化發展的動力,“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禆同,盡乃棄矣”[2]8。這里的“和”就是指把不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只有“和”才能使物質生長并繁富起來;若把性質相同的事物,即“同”結合起來,事物就不會有任何的變化發展,“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2]9。而與中國古代思想家思想相似的有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說:“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通過斗爭而產生的。”[3]世界自然物質性質不同,形態也各各相異。億萬事物相互聯結,媾合而成的世界既和諧統一,又矛盾對立,從而使物質世界呈現出時變時新的面貌;而事物性質的多元性其實取決于事物更深層次的基本構成元素,它們才是世界變化發展,具有無限多樣性和無窮創造力的最終根源。
其四,結構的復雜性。物質世界具有復雜的結構,人類對物質世界結構的認識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逐步深化。從微觀層面講,從分子結構到原子結構,再從原子結構到電子結構,再到更小的粒子結構,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仍在繼續向更深的層次推進,而宏觀世界的結構則更為復雜。所以說,結構的多樣性是很難用數字進行表述的。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引起物質的變化和運動。物質結構和物質的性質有密切的關系。
其五,聯系的多樣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世界。事物的聯系,包括事物內部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均處于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且相互依賴的世界之中。事物的聯系在形式上是多樣的。有內部聯系、外部聯系;有直接聯系、間接聯系等。正因為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所以造成事物發展的條件也有很大的區別。例如動物身體中的血液與心臟的聯系是內部的聯系,而血液與食物的聯系則是外部的聯系。土壤與植物的聯系是直接的,動物的活動與植物的聯系則是間接的,等等。我們根據一般的常識就可以判斷,直接聯系對事物的作用與影響就大些,間接聯系對事物所起的作用相對要小些;在社會領域亦如此,例如,在生產關系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既是內部關系,又是直接關系;生產力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既是內部關系,又是外部關系。同樣,在思維領域中,人腦中的各種觀念可以說屬于精神意識領域中的內部關系,而大腦中的觀念與大腦外部的物質世界則屬于外部關系。當然,除了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外,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聯系,在此,我們就不必一一例舉。總之一句話,世界的聯系是多樣的,因此而造成世界發展變化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
以上僅列出自然多樣性的五個方面,其實,自然的多樣性也并不局限于上述幾個方面。我們在探討動態平衡美學觀時之所以要對自然多樣性進行常識性的描述,主要的目的在于說明自然的多樣性正是造成物質世界運動的主要原因,也是促使世界趨向總體穩定的重要因素,“動態平衡態勢是系統要素多樣性的整體性體現。由于動態平衡態勢具有網絡結構,這種結構具有穩定性,所以動態平衡態勢是穩定的。動態平衡態勢的穩定,離不開網絡結構,這種結構又離不開多樣性的穩定性支撐。多樣性是數量的、形態的、性質的和相干性的總稱”[1]113。假如構成世界的因素是單一的,那世界的運動變化幾乎等于零;而沒有了世界的運動變化,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死寂的世界,既談不上動態,更不存在所謂的平衡。
二
多樣性造成世界的動態性與平衡性,正是動態平衡這一自然法則在維持著自然界生命的有序循環,從而使世界在感性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美的狀貌。如果從動態的視角感性地觀察自然界,我們就能獲得生態自然在動態平衡中展示出的美。
(一)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一直處在動態變化與平衡發展的過程中,而自然生態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動態平衡中展示其美。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換能讓人感受到不同的自然美景。春的生機勃勃、夏的欣欣向榮、秋的莊重寧靜和冬的厚實飽滿都能給人帶來風格迥然不同的美感。在一年的四季中,不管氣候如何變化,每個季節的溫度都不會超出其應有的限度,其中就存在著一種平衡關系。譬如在溫帶氣候區,夏季氣溫一般在攝氏25度以內變化,到了冬季則在0度以下變化,否則就屬于不正常的狀態。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氣候區,冬季如果下大雪氣候就有些異常。就一般情況而言,大自然中的花鳥魚蟲、湖光山色、雨霧風云等均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其審美真意和多姿多彩的美學價值。在自然中,即使那些無法移動身體、看似笨拙的樹木也會在搏擊風雨中展示其偉美的身姿。柳樹的婀娜多姿、松柏的迎霜傲雪均能給人以豐富的審美享受。這與造型藝術,如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建筑藝術等常以寧靜平衡的姿態展示其美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美可以說是一種活態的美,這是為有機整體自身的本質所決定。
(二)自然生命往往在動態聯系中通過互惠共生達到一種平衡,從而展現其和諧之美。對于綠色植物而言,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為有機物的同時,也釋放出氧氣,對于整個生態環境來說,這是維持動植物之間關系的一種很重要的形式,因為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正是動物呼吸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物質,而過多的二氧化碳對于動物來說卻是非常有害的。這樣動植物各取所需,在動態平衡中實現相互合作,從而有效地維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動植物在動態聯系中實現互惠共生,從而達成一種平衡,展現和諧共在的生態之美。
(三)自然生命也會通過競爭合作關系求取生存,展示一種在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中的美。在現實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為了生存,生命間有時甚至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但若從更大的生態尺度角度講,合作的成分有時卻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對于自然生命而言,競爭雖是一種常態化的形式,但更多的則是在競爭中通過合作的方式來獲取一種極其微妙的平衡以維持自己的生存。這就說明,生命必須在動態平衡中才能持續生存,競爭與合作都是維持自身存在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如果生命之間既無競爭也無合作,那么,單憑一種方式就很難在地球上生存下來。在此,我們不妨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20世紀初,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北部生長著一片茂盛的森林,其中生活著四千多只野鹿。這群野鹿最大的天敵就是野狼;而野狼經常襲擊鹿群。后來,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將這片森林列為國家狩獵保護區,并由國家雇請獵人獵殺其中的野狼以保護野鹿。在獵人獵殺下,野狼的數量逐漸減少。25年后,鹿最終沒有了自己的天敵,因此在這片森林大量繁殖,并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沒有了野狼,鹿群的數量迅速增長,總數超過了十萬只。但隨著鹿群數量的增加,可食用的植物卻越來越少,最后導致鹿群因缺乏食物而處于饑餓狀態。隨之而來的便是疾病的侵襲。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片森林中的鹿僅剩下八千多只。這個事例若從表象上看,狼與鹿是一種生命競爭對手,但背后卻是一種生態合作的關系。沒有了狼,鹿的存在也沒有了保障。沒有了鹿,狼也難以生存。因為狼群的存在會自然地控制鹿群的數量,使鹿群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從而保障了鹿群有充足的食物。有了鹿群,狼群也就能維持其生存了。這個例子說明,生態系統的維護需要系統中各類生命要素的共同參與。所以,生物之間正是通過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式來維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存生態系統中的生命生存條件進而持續地存在下去。如果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如例子中人的干擾讓狼群消失,那就演變成了一場嚴重的生態災難。因而,生命間的競爭也并非是絕對的徹底的赤裸裸的你死我活的斗爭形式,而是要維持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動態平衡關系。生物之間(或生命之間)往往通過競爭不斷地壯大自己的種群實力,同時也間接地維護了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使得生態系統在動態平衡中保持生機活力,進而展示一種動態美。
(四)從欣賞的角度看,審美欣賞者大多不會以靜態的方式從事審美活動,這是由審美對象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因為自然生態美多以活態的形式展示其美,這樣也就決定了審美欣賞者不會以靜態的方式去欣賞其美。自然生態美的這一特點既激發我們進一步追求美、創造美的熱情,也能引發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所以,在欣賞自然生態美的整個過程中,審美活動都是以動態平衡的方式進行的,這與藝術美的欣賞就不大相同了。正因此,假如我們缺失了自然生態美就會極大地弱化我們的審美創造能力,也會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所以說,維護變化萬千的自然生態美,一是對人類的創造力有極大的激發作用,二是能夠激發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在動態平衡中欣賞自然生態美,也能為審美主體帶來無限豐富的審美體驗。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物質世界的運動性變化性,強調人類實踐在解決一切理論問題時的優先性。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的動態平衡美學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出發點和原則,從運動變化發展視角看待觀察自然生態美得出的結論,最終目的在于用這樣的美學觀指導人類的審美實踐,而非局于一種抽象的理論說教與人類的審美實踐相脫離。正是基于以上的看法,決定了動態平衡美學觀的理論價值和意義在于:
(一)在美學上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變化的,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類的精神世界都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就自然界而言,自然生態系統也絕非是一個僵死不變的世界。組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乃至大大小小的子系統均處于運動變化發展中。而運動的承擔者——物質,也并非是單一的某種物質要素,而是由形態各異、大小不同、屬性不盡相同的物質組成,并且組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也各有分別,因此,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審美屬性也就千差萬別。這些物質要素,自然生態系統只有在相互協調的動態平衡中才能持續地發展下去。所以,堅持用動態平衡美學觀去觀察、認識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審美屬性,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物質世界,也能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審美關系,這從美學上可以進一步豐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內容。
(二)促進人們對自然生態美的進一步認知。從動態平衡角度去認識和欣賞自然生態美就是要破除用靜止機械的美學觀看待生態美。因為,自然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總是充滿著無盡的生機。無論是蓊蓊郁郁的森林、波濤洶涌的大海、飛流直下的瀑布、淙淙流動的溪水,還是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等,均以動態的形式讓人感受其中的美。自然界的一切,包括色彩、線條、形體等均以一種動態平衡的方式讓人感受其中的神奇與奧妙。在自然的動態中往往有穩定的形式,在自然平衡中也會體現物質的動態之美。自然物雖借助一定的形式來表現美,但又不僅僅局于某種固定的美的形式,它總會以千姿萬態來彰顯生命的動態感性之美。對于自然中的人類而言,也并非僅以靜態的方式去對待自然,作自然的旁觀者,而是要以實踐的方式去參與對大自然的改造;通過觀察、認識、感悟與理解的方式體會大自然的美,將它與人類自身及社會建立起某種精神聯系,賦予不同的意義,使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因此,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不主張僅從感性直觀的方式去理解和看待自然事物中的美,不把自然生態美看作與人類社會生活實踐毫無關聯的東西,而是把自然生態美看成是人類社會長期從事審美實踐活動的結果。假如像舊唯物主義所主張的那樣,自然只在表面直觀的形式上與人發生關系,而與人類社會生活實踐毫無聯系,那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成為人類的審美對象,如此的話,就會變成一種無人的美學。
如果我們用動態平衡的美學觀去看待自然生態中的美就不能把它呈現的平衡與和諧當作是一個寧靜、死寂或靜止的存在,而要看成是“活的形象”。其中的生老病死、去留存亡、榮枯盛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等無有絕對的靜止,而是在變化中展示其平衡、靜止與和諧的形態。正因如此才能感知它的存在,識辨其本性,感受其大美。因此,我們不能將自然生態美僅局限在一個狹小靜觀的范圍,而要在發展變化和動態中去發現并加以認知。從靜止到運動,從宏觀平衡到微觀變化,動態平衡的美學觀可為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看待美的事物,解決美的問題,提供一個非常有效的視角和實現途徑。假如我們在分析美的事物時僅將對象看成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死物,那么我們就很難發現其在動態中呈現出的那些審美特性了。如在中國書法藝術中,成功的書法家往往會細心觀摩自然事物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逐漸學會將事物的“動態平衡”法則巧妙地運用到書藝的創造中。具體而言,書法家會應用動態平衡法則將“點劃”布置于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中,便會形成一幅幅“氣韻生動”的書法藝術作品;而在人物繪畫中,畫家也總能選取人物在動態中相對靜止的一瞬間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以此揭示人物微妙的內心世界;其他的藝術,如雕塑藝術、攝影藝術等等也莫不如此。既然藝術家在創造藝術作品時遵循這樣的法則,那么欣賞者如從動態平衡的角度去認識和欣賞美,也就能極大地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能力和欣賞水平了,從此便可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
參考文獻:
[1]譚長貴.動態平衡態勢論研究:一種自組織系統有序演化新范式[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2]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3.
作者簡介:張子程,博士,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于詮釋理論下的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研究”(16BKS0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