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楠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動力,而地方經濟的發展為民辦高等教育提供向心力。在這一互動機制下,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發展面臨雙方博弈沖突,參與主體單一,發展受限制,弱化二者協調性,致使二者的融合性和持續性發展受到嚴峻考驗的局面。因此需要不斷優化博弈機制,順應融合發展規律,同時在突破自身發展的格局限制,發展地方經濟之余,不斷搭建互動體系,強化多元參與力度。
現階段,隨著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推進,使得高等教育發展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向高水平和高水準邁進,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教育產業的競爭變得日趨激烈,而民辦高校的教育資源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民辦高校為地方經濟發展輸出大批量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推動地方經濟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為應用型民辦高校的學生就業提供了就業崗位,指導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河南民辦高等教育逐漸走進歷史舞臺,對于河南省的教育普及起到重要推進作用,給緊張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帶來了一絲緩解。民辦高等教育隸屬于地方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最為緊密結合。實現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聯動發展是今后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階段,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互動困境。文章探討針對互動困境,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相較于傳統公辦高等院校的辦學模式,民辦高等院校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中渠道面臨更多的選擇,深化了民辦高等院校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互動性。沒有地方經濟的發展,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將會無的放矢;反之,沒有應用型民辦高校,地方經濟的發展將會缺乏最基礎的人才支撐。 民辦高等院校作為教育行為的倡導者,應該積極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深刻剖析其發展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聯動作用,以此作為指導教育活動開展的出發點。
民辦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民辦高等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業態產物,本質屬于經濟發展中的一部分,當前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首先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有民辦普通高等學校43 所,集中分布在省會鄭州附近,河南省民辦教育是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經歷30多年的不斷發展,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伴隨市場機制的深化改革,加速實現了教育公平,提升了大眾教育的獲得感。其次為河南省的經濟發展注入必備的人力資源;加快了科技轉化成果,助力地方經濟持續向上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對于解決人才問題、整合人力資源,提高人口綜合素質水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辦高等教育以培養市場經濟應用型人才的模式融入地方經濟發展中。再次,民辦高校財政上自負盈虧,決定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區的企業進行資助,客觀上受到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影響,所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的特點與發展形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全面的人力支撐,不僅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資,也可以在二者良性的循環中,吸引更多的人力要素遷入,實現地方產業經濟地快速發展,同時加速信息科技轉化成果的速度。最后,也能助力實現科技轉化支撐,只有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的經濟成果,才能帶來良好的社會發展紅利,民辦教育發展帶來的人才紅利,帶動當地服務業的發展,最終帶動了經濟建設。
地方經濟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注入向心力
民辦高等教育不同于公辦教育,需要自負盈虧,需要引入政府以外的資金投入,因此,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區域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只有當地方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能催生出民辦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地方經濟的發展程度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向心力,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一方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催生和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基礎,無論是前期的價值創造還是后期的資源轉化都需要良好的地方經濟發展作為物質根基。地方經濟的發展程度,一定程度上為民辦高等教育的催生提供了最原始的物質基礎。因此,脫離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便無從談起。地方經濟的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已經為民辦教育的發展“站好哨”。另一方面,地方經濟發展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民辦高等教育屬于教育事業的一種,屬于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其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該地區的綜合承載能力,而地區綜合承載能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只有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才能給民辦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就業崗位,才能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寬闊的發展空間。最后,良性的地方經濟發展環境才能為民辦高等院校的催生提供肥沃的土壤,經濟良性競爭的外部環境下,民辦高等教育才會有更長遠和更健康的發展前景。當前階段,河南努力建設經濟強省,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應用型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加速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綜上所述,地方經濟與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可謂一榮俱榮的關系,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客觀上為該區域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集物質基礎、發展空間載體與外部環境于一體的向心力。
雙方博弈演化,融合性無法保障
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發展互動性不言而喻,但是當前面臨的情況卻是二者在資源投入上的博弈,導致二者的融合性無法保障。其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民辦高等教育的性質已經決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投入的資金有限,導致民辦高校需要借助大量的社會資金,高等民辦教育的經濟性不言而喻。因此,決定了民辦高等教育資源投入的有限性,進而限制了民辦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二是雙方在設置設備的投入、人才的引入以及教學資源的投入上,就顯得力不從心,直接影響了流入市場人才綜合素質水平,人才綜合素質的高低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民辦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質量規格與數量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二者之間缺乏相關長效互動機制,人才供給的有效性較差。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人才,人才的缺失勢必阻礙經濟的發展,落后的經濟無法帶動高質量的民辦教育的進步,但雙方在資源投入上的互相博弈,帶來的帶來一定的惡性循環危機。A81AA911-BC53-4DA6-8A41-AC8133B091DE
參與主體單一、持續性面臨挑戰
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可持續互動發展需要外力的引導,由于受到教育政策的傾斜、經濟水平的制約,公眾對于民辦高等院校的認知偏見等因素,造成了目前河南省內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遠遠達不到一線城市的發展水平和作用,單純依賴民辦高校自身的作用是何其渺小。因此需要借助政府機構、企業、學校三方聯動,搭建全方位的合作體系,為民辦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但當前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導致可持續發展面臨考驗。一是雖然國內民辦高等教育起步早,但目前在教育行業的認可度不高,導致很多行業對于民辦教育的投資受到限制,民辦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未能實現及時兌現,最終降低了二者之間的互動,無法實現資本運作下的協調發展。二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人才流動的失衡,高素質人才普遍青睞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嚴重影響了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和行業,制定相關的人才引入機制,鞏固人才的數量。應引入政府加入推進互動的行列,由政府牽頭主導三方聯動的互動,有利于互動發揮作用。三是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互動發展中,外部市場主體引入的資本要兼顧投資與收益的雙贏實現,無形中提升了外界參與主體的門檻,造成民辦高校與地方企業單打獨斗的格局。
自身發展局限性,弱化二者協調性
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雙方自身發展條件的限制,導致二者之間的協調性被弱化。一是雖然河南省民辦高等院校的發展模式逐漸趨向成熟,但是由于所處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的限制,未來前景不容樂觀。公眾對于民辦高等教育認識的局限性導致可度降低,影響其投入的資源質量。二是部分民辦高等院對高等院校承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定職責認識不夠,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導致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受限,互動性滯留于表面。部分民辦高等院校校企合作還停留在圍繞“人力資源供給”淺層次上,人才培養還以院校“單主體”實施為主,師資隊伍由院校“單向供給”,課程開發由院校教師“獨立完成”,實訓場所主要還是學校“獨立建設”,校企合作體制和機制由于合作雙方的主動性,致使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三是民辦高等院校為產業服務的手段單一,方法不多。民辦高等院校在設置專業時追求專業名稱的時髦性,沒有緊緊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特別是技術升級和轉型發展設置專業。這就造成其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不緊密,也致使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的力度和契合度不夠。
民辦教育與地方經濟之間的互動困境的改善需要雙方的共同參與,才能產生促進效果。
建立合理化博弈機制,強化融合
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相互依存、一榮俱榮的關系,針對二者的利益博弈,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首先從優化利益分配機制入手,完善利益分配是重點,高等院校作為教育的主體,負責人才的全部培養工作,教育教學資源投入的多少會嚴重影響到教育成果的價值轉換,地方企業作為地方經濟的行為主體,產業發展的規模與競爭能力大小決定了企業的生命周期,這與資源的合理分配直接聯系,因此高等院校與地方企業之間建立良性健康的博弈機制,實現強強融合。其次是教育資源的價值轉換環節,需要地方企業共同參與到高等院校的培育工作中,“定制化”人才培養,更能提高人才的價值轉化。最后在價值實現環節,必須引導民辦高等院校與地方企業之間順應地方經濟發展的規律,實施主次明確的分配原則,以此來使二者之間的利益博弈合理化,建立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合理博弈機制,強化二者的融合。
搭建互動體系,強化多元參與力度
民辦高等院校應該主動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中,與地方政府、企業建立互動的雙向和三向渠道,在民辦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引入政府加入推進互動的行列,由政府牽頭主導二者的互動,制定相關政策文件以及三方形成互動制約的局勢,有利于發揮互動作用,從而將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雙向的互動機制。
民辦高等教育的深入發展可以搭建學校、政府、企業三方聯動平臺,構建三方合作互動體系,加快民辦高等教育在互動中的穩步發展。首先,作為互動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政府的主要職責要主動制定相關的互動機制,包括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出臺,規范三者的互動機制,并且要實施監督和落實,保障政策規范的有效執行。其次,企業作為活動體系中重要參與方,是落實互動機制的關鍵環節,企業在整個參與過程中,提供了方向引導和物質支撐。最后,民辦高等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條件以及課程體系設置上融入應用型教學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和量,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校政企”三位一體深度融合,可以進一步激發政府、院校及企業單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活力與成效。
突破發展桎梏,深化互動合作
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擁有更多的自主性。首先,抓好政府主導民辦高等教育的主線,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引導大眾正確認識民辦高等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宣傳機制,加強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全局性把控,合理布局和規劃區域內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充分利用河南省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利區位優勢,搭建與產業融合、與企業對接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平臺。其次,深化校企合作項目,增加合作項目,除了簽訂學生的實習項目合作之外還要增加企業培訓項目,將一部分課堂搬到企業里面,為學生現場講解,提高學生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旅游專業的課程專業,可以搬到景區、酒店等眾多真實場景中,由企業的實踐導師為學生進行現場傳道授業,學生反饋效果很好,普遍反應比較喜歡這種授課方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學到理論知識,也能鍛煉活學活用。最后,創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專業課程體系,針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企業直接參與建立到學校課程體系的設置中,進而提升民辦高等院校對市場需求信號的反應速度。民辦高等院校要持續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企業,實現民辦高校與地方經濟的良性互動。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調研課題“民辦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機制研究”(編號:HNMXL20210051),2021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民辦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制研究”(編號:KCJG-2021Q-012)的研究成果。]
(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曹源,詹躍勇,張曉麗.民辦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11)30-32.
[2]楊慷慨,龔家友.民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戰略性選擇——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J].職教發展研究,2021(01)19-24.
[3]周紅梅.新時代民辦高校創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機制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4)24-28.
[4]史杰.河南民辦高等教育與鄭州航空港區發展良性互動的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30),167-168.
[5]楊綱要.民辦教育對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J].當代經濟,2017(25)136-137.
[6]田麗娟,河南省民辦高等教育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探析[J].經濟與商務,2020(11)385-386.A81AA911-BC53-4DA6-8A41-AC8133B091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