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
摘 要:說明文是一種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使用頻繁的文章體裁,世界中處處離不開“說明”,說明文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值得每一個在職教師認真對待。興趣是帶領學生探索、發現以及創新的最好老師,因此本文利用興趣作為引導,采用多元化的教學途徑,讓學生在趣味學習中收獲說明文中蘊含的豐碩果實。
關鍵詞:興趣;說明文;初中語文
一、說明文的基本概述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新時代初中語文說明文的教材編寫中,涵蓋內容廣泛,既有傳統規范的說明文,也有語言活潑的說明性小品;既可以體現民族性,也可以彰顯時代氣息;充分結合當代初中生的思維特點以及對社會的認知度進行摘選,利用內容迥異的說明文來間接培養初中生好奇、探索、求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二、興趣引導提升初中語文說明文學習的基本途徑
1、在求知樂趣中學習
說明文中本身蘊含著眾多的科學知識,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本內容,深入分析研究本次教學中事物的基本特征,通過引導激發的方式,讓學生在求知的領域中萌發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我想學”的主觀意識。比如我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中國石拱橋》教學中,采用興趣引導的激發做法來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欲。我不讓學生打開課本熟知知識,而是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張課本中“趙州橋”的圖片,讓學生們嘗試著猜猜看石橋上橋洞的作用,這種類似于猜謎語的方式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的同學說“為了美觀”,有的同學說“為了對稱”,有的同學說“為了讓水流的更快”等等諸多答案。其關鍵就是我抓住了本堂說明文的內容趣味點,利用這個趣味點成功激發了學生的主動閱讀熱情。聽完同學們的各抒己見后,我才讓大家打開課本尋找作者的描述方式,這種教學不僅成功引起學生對本堂課的關注性,同時也利用各種懸疑問題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激發學生后期主動探索、求知的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2、在審美樂趣中學習
同樣是一片看似樸實無華的說明文,如果語文教師獨具慧眼,或者獨具匠心,一樣可以發現其中的“情感因子”。運用審美中的情感樂趣來為枯燥的說明文做好學習鋪墊,啟發學生理解說明文中蘊含的獨特藝術魅力,激發他們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比如我在初中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蘇州園林》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于抽象的建筑藝術知之甚少,如果直接導入課題,學生往往會一頭霧水,不能體會文章的詞匯用法以及傳達的建筑知識。所以我在課余時間制作有關蘇州園林景色的幻燈片展示課件,盡量選取課本中出現的園林景色作為圖片展示內容,同時搭配上優美的音樂背景,在舒緩悠揚的解說詞中向同學們展開了一幅優美的蘇州園林的風景畫卷。這種以審美引導的興趣教學法,可以改變說明文直接教學的呆板形式,讓學生從側面熟知了中國建筑的科學常識。這個時候,我恰當的提出引導語:“蘇州園林美不美?你們想知道蘇州園林中中國建筑的更多專業知識嗎?”學生們觀賞完以后意猶未盡的同時,肯定會加深對本次課堂學習的興趣,他們也會主動想知道中國建筑的博大精深之處。此時再開始正規講述《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的教學重點,學生們也會愿意聽,喜歡聽。
3、在實踐樂趣中學習
說明文是一種具有嚴謹科學價值的文章體裁,其內容更具有直觀性,結構組成上相對而言較為抽象,這些典型的特征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如果語文教師可以合理的將實踐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可以輔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改變說明文在形象思維上難以把握的問題,給學習過程帶來新奇的體驗感。
比如我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看云識天氣》教學中,我結合日常的天氣特征給學生提前布置下實踐的預習作業,例如在準備本次課件之前的三天內,讓學生們做好專業天氣登記表格,詳細記錄最近每一天的天氣情況以及天空中云朵的變化形態。比如今天天氣晴朗,學生們可以在實踐觀察中得出“天空中云量很少”的結論;比如今天天氣的特征為雷陣雨,學生們可以在實踐觀察中得出“天空中有如同像棉花一樣的云朵”的結論。這些實踐觀察和記錄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們更直觀的用自己的雙眼去看、用自己的心去體會。相對于教師直接進入課程教學更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們直觀的理解說明文中一些較為抽象的語言表達方式。同時,我還組織學生在課下自己搜集或者向長輩請教一些與“看云識天氣”有關的民間諺語,學生在收集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體會到自己動手的樂趣,還可以從大人口中了解關于云和天氣之間的微妙關系,加深學生們對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
4、在語言鑒賞樂趣中學習
說明文的語言雖然沒有其他體裁語言的優美、抒情和生動,但是也具有準確、貼切、科學的審美樂趣,如果教師可以抓住說明文中獨有的語言魅力,也可以提升學生們學習說明文的樂趣。這個時候就需要語文教師巧妙的運用多種探討用詞奧妙的手法,激發學生們研究鑒賞說明文中語言魅力的興趣。
我在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綠色蟈蟈》教學中,就采用通過語言鑒賞的方式提升學生們學習說明文的興趣。比如在文章中雖然描寫的只有蟈蟈這一種昆蟲,但是作者卻采用了各種稱呼來描寫蟈蟈,比如作者運用了“夜晚的藝術家”“歌手”來稱呼鳴叫狀態中的蟈蟈,運用“牢里的囚犯”來稱呼被關在金屬網罩中沒有自由的蟈蟈,用“狂熱的狩獵者”和“蟬的屠夫”來稱呼對蟬進行屠殺狀態下的蟈蟈等,因此,在本堂課中,我指導學生在預習中找出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幾種稱呼來代表蟈蟈,學生們在尋找和對比的過程中,也會漸漸明白作者的寫作用心,發現說明文中語言的語言魅力,從而更喜歡上說明文的語言表達方式。
說明文屬于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基于初中學生對說明文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如何有效提高說明文的教學效率成為當今語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傳統說明文教學的弊端已經逐漸顯露,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枯燥的課堂氣氛對于語言教學本身的消化和吸收非常不利。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語文教師,要學會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學會針對說明文的特殊文體形式采取生動、有趣的教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