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潔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嚴坪林場,甘肅 徽縣 742301)
開展景觀資源調查是進行風景規劃設計、發展森林旅游不可缺少的基礎工作。大力開發景觀資源,發展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產業,不僅能滿足游人的精神需求,而且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從審美角度看,景觀資源美包括自然景觀美、人文景觀美等不同形式的意境美,其價值則包含物質財富、文化、科學、環境及審美諸多方面。因此,開展轄區景觀資源調查,對于挖掘開發現有的景觀資源,深層次地加強保護、開發利用和發展培育景觀資源,具有重大意義。
小隴山嚴坪林區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嘉陵鎮、虞關鄉、大河店鎮、栗川鎮境內,區域總面積65 000 hm,森林覆被率68%。該林區位于東經105°55′~106°27′、北緯33°37′~33°45′,地處秦嶺山脈西段南麓、嘉陵江上游。該林區處于我國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4 ℃,平均降雨量700~900 mm,相對濕度74.2%,無霜期160~220 d,年平均日照時間1 562 h左右,年太陽輻射量100~110 kcal/cm。該林區海拔704~2 504 m;最高峰東界山海拔2 504 m,位于嘉陵鎮境內;最低點海拔704 m,位于虞關鄉吳王城;平均海拔1 371 m,山體相對高差在500~800 m。林區海拔高差大,氣候差異明顯:低山區濕潤溫和,高山區濕潤多雨,河谷區接近亞熱帶氣候特點。由于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地處以石灰巖為主的石質陡坡高山峽谷區,境內山地起伏、山巒重疊、群山交錯、溝壑縱橫,景觀資源富集。
小隴山嚴坪林區植被類型較多,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生物基因庫,是綠色碳庫、綠色氧庫、綠色水庫,有“生物基因庫”“生物食藥庫”“生物薪材庫”的美稱。該林區交通便利,寶成鐵路和S318線在嘉陵和虞關鄉鎮穿境而過,陜甘兩省省道S219線和天十高速(G7011)在大河店鎮和栗川鎮通過。轄區林木茂密,山水秀麗,自然風景獨特,旅游資源富集,素有“隴上小江南”美譽、“金徽縣”之稱。
①直接調查法,即采用森林經理調查、二類資源調查、路線調查、專項普查(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森林病蟲害普查、森林火災風險普查)等方法進行調查。②間接調查法,即采用訪問村民與現地核實相結合的方法,查閱地方志、年鑒記載和小隴山林業志等方法進行調查。
景觀資源調查內容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其中,自然景觀包括植物、動物、林區地貌和水文等,人文景觀包括歷史古跡、文物等。
3.1.1 植物資源。以山區垂直植物帶譜或不同林分類型為單位,調查和記載可供旅游觀賞的景觀。通過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發現嚴坪林區共有野生林木種質資源66科162屬387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銀杏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秦嶺冷杉、油樟、鵝掌楸等。從植被的水平分布來看,嚴坪林區有落葉闊葉林植被帶、針闊混交林植被帶、灌木林植被帶。嘉陵江兩岸的深山峽谷區域分布的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是該區典型的過渡植被帶。植被的垂直分布與海拔有關系,但并不明顯,因而引起的植物山體帶垂直帶譜也不明顯,山體自下而上大體可分為灌木林帶、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以及小區域“鍋坑”處有高山草甸生長。
另外,嚴坪林區可觀賞樹種較多,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在嘉陵鎮、虞關鄉、大河店鎮、栗川鎮均有野生種分布。經初步調查,嚴坪林區可觀賞樹種有23科32屬34種,主要有楓類(八角楓、五角楓、楓楊)、海棠類(垂絲海棠、變葉海棠、隴東海棠)、鄉土三松(華山松、油松、白皮松)、楠類(宜昌潤楠、湘楠、紅葉石楠)、紅豆杉、銀杏、黃楊、楊樹、柳樹、榆樹、冬青、衛矛、高山杜鵑、紫荊、花楸、油樟、七葉樹、飛龍掌血、粗糠柴和常春油麻藤等。在每年的不同季節,不同的觀葉、觀花、觀果植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景色。嚴坪林區珍稀樹種主要有紅豆杉、銀杏、黃楊、巴山榧樹、秦嶺冷杉、白皮松、油樟、七葉樹和柘木等。紅豆杉主要分布在嘉陵鎮、大河店鎮、虞關鄉,巴山榧樹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鎮、嘉陵鎮,秦嶺冷杉主要分布在嘉陵鎮,白皮松主要分布在嘉陵鎮、大河店鎮、栗川鎮,油樟、柘木主要分布于嘉陵鎮、虞關鄉,七葉樹主要分布于大河店鎮、虞關鄉,黃楊主要分布于嘉陵鎮。
3.1.2 動物資源。嚴坪林區環境條件多樣,動物種類繁多,分布的野生動物有鳥類、獸類、爬行類等。嚴坪林區動物資源有1 928種,其中脊椎動物317種、昆蟲1 611種,有國家Ⅰ級保護物種5種、國家Ⅱ級保護物種28種。嚴坪林區有羚牛、紅腹錦雞、大鯢、林麝、鷹、隼、獼猴、黑熊、大靈貓和金雕等1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羚牛主要分布在嘉陵鎮、虞關鄉,紅腹錦雞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鎮、嘉陵鎮,大鯢、云豹、豹主要分布在嘉陵鎮的深林區內,林麝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鎮、虞關鄉、嘉陵鎮,鷹主要分布于嘉陵鎮、大河店鎮、栗川鎮,隼主要分布在栗川鎮,獼猴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鎮,黑熊主要分布在嘉陵鎮、虞關鄉,大靈貓主要分布在大河店鎮,金雕主要分布在嘉陵鎮、虞關鄉。小隴山嚴坪林區是秦嶺西段和隴東南動植物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3.1.3 林區地貌景觀資源。嚴坪林區地貌景觀資源有鍋坑、溶洞、怪石、懸崖等。嘉陵鎮的頭灘、二灘、三灘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有典型的大面積喀斯特地貌地形,形如“漏斗”,又如“大鍋”,當地人通稱為“鍋坑”。大小不等的“鍋坑”連綿成群,有200多處。眾多的“鍋坑”群地貌在我國較為罕見,小的直徑500 m左右,大的直徑2 000 m左右。
五徵窯位于徽縣嘉陵鎮嚴坪一帶的蒼茫大山中,因山腰有五孔天然窯洞而得名。五徵窯險峻雋秀,四周有青藤野蔓、古樹遮陰。站在洞口靜聲細聽,分別會傳出忽高忽低、變幻奇妙的“宮、商、角、徵、羽”5種不同樂聲,人們也因此以最大的洞的聲音“徵”來命名,后取名為五徵窯。五徵窯其實是一處明代皇家佛家寺庵,坐落在嚴坪桃園一帶蒼茫大山深處的天然溶洞中,面積約800 m。現如今,五徵窯洞壁上殘留著明代壁畫,還有安慶字樣的磚瓦。另外,五徵窯下面的公主墓、塔院、桃園、金槽等遺址尚存。
嘉陵鎮的月亮峽全長11 km,峽谷內怪石嶙峋,奇峰幽壑曲折回環,有多處溶洞、瀑布。峽谷內層層山巒和莽莽的原生態森林,與周邊獨特的地貌形成了優美的旅游環境,是休閑、避暑的理想之地。大河店鎮的白水峽、蓮花洞等有多處巖溶地洞,鐘乳奇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自然景觀,奇形怪石不但蘊藏著大自然的藝術美和觀賞價值,又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
雞公崖位于嘉陵鎮大灘,因其山體形似獨立的雄雞,有著“公雞一鳴醒三鎮(嘉陵鎮、虞關鄉、大河店鎮)”的美妙傳說,故稱為雞公崖。此外,雞公崖是觀日出、夕陽、云海、霧海等景觀的理想場所。棒棒崖位于虞關孔家溝,在眾多群峰中一座單獨聳立的棒狀石柱就像神針一樣扎根群山峻嶺之中,高約500 m。
3.1.4 水文景觀資源。水文景觀資源調查包括江河、溪流、瀑布、泉水等。嘉陵江從轄區的嘉陵鎮河口開始自北向南經虞關鄉未子流入陜西省略陽縣白水江鎮,主干流長40.2 km。流域面積在100 km以上的一級支流有洛河、西河和東溝河3條。還有一級支流造凡溝河、孔家溝河、八渡溝河、未子溝河4條。嘉陵江兩岸山大溝深,處于高山峽谷區,溪流潺潺,風光秀麗,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江兩岸懸崖峭壁隨處可見,河谷深切,多峽谷急灘,迂曲流急。近年來,嘉陵江漂流日益火熱,流程從嘉陵鎮黃沙河開始到虞關鄉羅漢洞,全程約15.0 km(見圖1),沿江兩岸巖石裸露、怪石叢生、斷巖對峙,集豐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于一體,有“小三峽”“隴上第一漂”之美稱。嘉陵江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當地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1 嘉陵江漂流
受氣候、立地條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林區形成了多處瀑布和溪潭,大大小小的山泉較多,較大者有梅崖瀑布、伴水崖瀑布和三眼泉、公主泉、江渦潭等。其中,位于嚴坪村南坡的梅崖瀑布,高約300 m,每逢雨季飛瀑直下,高懸山澗宛如一條白色玉帶,傾瀉于巨石之間,水霧彌漫,哄響如雷,氣勢逼人(見圖2)。位于虞關鄉梁溝的伴水崖瀑布高約150 m,像一條發怒的銀龍,從半空中猛撲下來,直搗潭心,水聲轟轟(見圖3),在山體底部形成直徑約300 m、水深約5 m的溪潭,水質清澈見底。其一年四季水霧繚繞,珠璣四濺,給山澗林木披上了一層薄薄輕紗,游人絡繹不絕。
圖2 梅崖瀑布
圖3 伴水崖瀑布
大河店鎮境內的文家池位于黑溝梁頂,四周地勢較低,海拔1 100 m。自然形成的圓形天池深約10 m、直徑約200 m,沒有水注入,也無水直接流出,無論雨季還是干旱深度不減。文家池交通便利、景色優美,一年四季碧水清清,池上面可劃船、垂釣,是納涼、休閑的好去處。
公主泉也叫玉女泉,傳說乃皇家公主的眼淚。公主泉位于嘉陵鎮的五徵窯,傳說明朝朱元璋的女兒安慶公主因思念駙馬,成天以淚洗面,公主的眼淚經日積月累便成了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也就是現在的公主泉。公主泉流淌的清冽甘露從未斷流干枯,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會品嘗一下,并聆聽一下動人的愛情典故。
3.2.1 歷史古跡。在林區虞關境內有吳王城遺址、仙人關古戰場遺址,是宋代抗金英雄吳玠和吳璘為鎮守邊關,在仙人關側旁構筑一壘,在此和兀術金兵奮力死戰,經過大小百余次戰斗之后,金軍傷亡慘重,最終退卻。仙人關之戰的艱苦、激烈程度不僅在宋金戰爭中獨一無二,在古代戰爭史上也屈指可數。
虞關芋灘村曾為茶馬古道的重要驛點,自清代時開始冶鐵和造紙,后因設立芋子灘鄉而得名,現留存有紅山鐵場、紙坊崖等遺址。
嘉陵鎮有古棧道遺址、白水峽棧道等歷史遺跡和109隧道遺址。因嘉陵江兩側嘉陵和虞關境內山大溝深,處于高山峽谷區,江水湍急、道路不通,古人便在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上鑿孔打洞,搭建木椽形成棧道以便出行,至今鑿洞清晰可見。受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影響,山體塌方造成寶成鐵路中斷,嘉陵江形成堰塞湖,后經鐵路改線、河道清理,現寶成鐵路109隧道遺址保留完整。
3.2.2 青泥文化。栗川鎮的社公祠遺址和少陵釣臺、大河店鎮木皮嶺、嘉陵鎮青泥嶺、虞關鄉白沙渡等是青泥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青泥嶺主峰鐵山綿延超20 km,海拔1 746 m。在地理位置上,青泥嶺北鎖秦隴,南控巴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杜甫詩的詩句 “南登木皮嶺,艱險不易論”(摘自《木皮嶺》)和“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漢。”(摘自《白沙渡》)描寫了木皮嶺的艱險和嘉陵江的險峻。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天梯石棧相鉤連。”千百年來,李白的《蜀道難》成了千古絕唱,把蜀道之青泥道行進之難體現得淋漓盡致。《蜀道難》這樣的千古絕唱,奠定了青泥嶺作為文化名嶺的重要地位。
3.2.3 文物。栗川鎮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郇莊宋代磚塔。該塔位于栗川鎮郇莊村,為北宋建筑,曾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地震后重修。1993年,栗川磚塔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栗川磚塔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塔體出現傾斜裂縫,磚體脫落。2009年7月,對磚塔進行了維修加固,維修后的磚塔既保留了原建筑風格,又增添了新的輔助設施,并進行了綠化美化。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位于徽縣城南28 km大河店鎮王家河村,為宋代摩崖,額刻篆書“新開白水路記”,碑文從右至左豎有楷書26列,共883字。石刻碑文詳述了北宋白水路的修建和變遷情況,由北宋雷簡夫撰文書寫。該石刻于199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影響,2011年4月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維修,并修建了碑亭。
通過對小隴山嚴坪林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進行調查發現:當地喬灌林觀賞植物和野生動物種類豐富,數量較多,觀賞游憩價值高;林區地形地貌、水文、歷史古跡等資源各有特色,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有機結合,具有類型多樣、數量豐富、組合優良的特點。小隴山嚴坪林區既有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又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及國家級歷史文物,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科普價值和保護價值。在今后的發展中,當地景觀資源開發利用潛力較大,開發旅游業優勢明顯,應在保護景觀資源多樣性的同時,科學、適度開發已有資源,深入挖掘潛力,為休閑度假、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科研教育和戶外露營等的開發提供堅實的基礎,使景觀資源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為當地人口就業、經濟繁榮、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