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樂 嚴思鈺 張楊思慧 黃程前
(1.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2.湖南省植物園,湖南 長沙 410116)
中國花卉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國花博會)現已舉辦40多年,是我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廣的國家級花事盛會。在這40多年中,隨著經濟的發展,花卉苗木產業也發生了巨大變革,中國花博會室外展園的設計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針對湖南室外展園在第六至第十屆中國花博會的設計理念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整個花卉產業的變遷和室外展園建設的理念變遷。
在第六至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中,湖南展園皆是采用了中國傳統園林的總體構建方式,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年來,環境惡化問題不容樂觀,傳統的中式園林已不能完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保護環境的自然需求。為了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同時宣揚“生態花博”精神,從第六屆中國花博會開始,湖南展園設計形式也從傳統園林形式逐漸向兩型園林形式轉變。在第六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將常德市的“武陵春色”作為設計原型,通過中國傳統園林形式的布景描繪出桃花源的景象。同時,為契合第六屆中國花博會的主題“鮮花扮靚生活”,以求在全國大舞臺上展現湖南省風貌,湖南展園通過砌山理水展現湘地山景湖景。然而由于當時技術水平有限,駁岸采用硬質的水泥材料、景觀亭用鋼架仿木拼接而成,雖然考慮了整體園林形式的美觀建設,但未考慮自然生態效果。在第七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依舊采用中國傳統園林的模式,將江南水居搬到了展園,鋼筋結構的亭廊與移栽的大片竹林相映成趣,進一步展現了湖南展園的古典美與湖南省的自然特征。在第八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通過大量的石頭假山營造瀟湘印象的“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特有地形地貌,觀賞效果極佳,但這種造景耗費人力、物力巨大,也不方便后續的管理。從第九屆中國花博會開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園林理念開始在湖南展園展現,湖南展園營建“茶馬古道”,通過小型的標識構筑物取代大堆地形的理水假山,利用原有場地的生態樣貌構建展園。此外,湖南展園不再沿用之前的水泥鋼筋構造亭廊,而是通過防腐木材進行構建,更具生態環保特性。第十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將現代生態理念融入造園建設中,使亭臺樓閣的營造更貼合整個環境的生態效果,通過地形的立面空間營造,多方位展現環境節約型、生態友好型的辦園方針,展現洞庭山水楚辭文化。2005—2021年,湖南展園在歷屆中國花博會通過新手段、新方法提升展園的生態性,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造園。中國花博會的造園理念隨著時代發展,在朝著科學綠化、自然生態的方向轉變。
為貫徹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湖南展園在布置中充分展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造園理念。歷屆中國花博會在不破壞當地自然環境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樹木花卉栽種成活率95%以上,建造水景時盡量不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同時積極改進雨水收集灌溉系統,充分實現水資源的再循環利用。例如,第八屆中國花博會的“瀟湘印象”主題展園充分突出蓄養水資源的重要性,豐富的水生植物與景觀搭配相得益彰,展現人們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美好愿景。在第九、十屆中國花博會中,湖南展園在以往的經驗基礎上,增加多種形態的植物和花卉,打造更優美的景觀生態展園。中國花博會的舉辦時間都在5—6月,此時植物生長狀態良好,湖南展園可利用原有場地的水土資源,搭配草坪景觀,營造出養護成本較低的展園。近幾屆湖南展園的草坪滴灌技術水平顯著提高,減少了后期的人工養護成本。
在第六至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中,湖南展園為尋求美觀感受,忽略了以人為本的需求理念。例如,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中,湖南展園將假山作為最大主景,灰白色調的石塊與紅花綠葉形成對比,極具美感,但未考慮游覽者在園內參觀的休憩需求,人們只能在簡單的塑料凳上休息,但塑料凳與整體自然環境不太匹配,給人以錯亂的觀感。第十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考慮到游覽者的需求,在主題建筑底部設置了與環境協調的“水滴形”構筑物充當座椅,充分考慮到美觀和人們的體驗感。在新理念的帶領下,湖南展園進一步落實生態多樣性園林建設目標,即營造生態康養、可持續性的展園。此外,展覽園的科普觀賞功能逐漸被重視,多種多樣的科普展覽方式也被設計者所采納。在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主體建筑磅礴大氣的“遠香塢”不僅充當了展園標志性建筑,還兼具科普功能,其支撐臺柱上鑲嵌玻璃框,展示先進的植物壓花技術,在保證美觀的前提下,兼具科普教育功能。湖南展園的室外構建物基本以園林建筑為主,以便于突出重點,成為人們的視覺中心。近兩屆的湖南省展園將建筑的體量變小,選擇在周圍配植豐富多彩的植物,建筑與植物對比呈現更具有空間美感。在選取植物色彩上,前幾屆展園都是通過紅、黃等熱烈的顏色給人視覺沖擊,如四季秋海棠()、金雞菊()等。此外,現階段生態康養的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人們越來越在意游覽過程中是否有理療保健的效果。湖南展園率先利用技術手段滿足這一需求,在第六至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上已經通過花卉的藥食功能性應用展示,實現了展園的園藝康養功能與生態功能融合。在第九、十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增添園內噴霧系統,定時定點噴霧以營造“仙境”之感,而噴水是增加負氧離子的有效手段,因此,游客在參觀期間也能夠享受到療養身體的服務。
傳統園林講究名花名草的應用,凸顯展覽的盛會景象。名花名草的象征意義大,如菊花寓意著高尚堅強和堅貞不屈,竹子象征著萬古長青、堅韌挺拔的高潔君子品質。為此,湖南展園在第六屆中國花博會中運用大批量的名貴菊花烘托節日的氛圍,在第六至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中運用豐富的竹子資源打造展園景觀。然而大批量的運用名花名草造景略顯單調,與生態多樣性的新理念不符?,F今的湖南展園主要將特色新品種——竹作為盆景,通過精巧的設計使竹類在展園中更顯名貴,也方便形成“后展會時代”的可持續景觀。之前湖南展園多依賴大樹進行主景的配置,在第九、十屆花博會上,在大樹造景的情況下,依賴紛繁的多種植物進行生態配置,運用自然式、規劃式、混合式等配置方式,豐富景觀層次,形成視野開闊的植物景觀群落。湖南展園通過成熟的花期調控技術,確保新品種也能在室外展園展出。此外,湖南省近年研發的新品種樹木花卉多在室內館進行展出,并建立科普欄以實現展園科普功能。
第六至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中,湖南展園為追求花卉展覽的磅礴大氣,多采用大面積的花海配置。如第六屆中國博會湖南展園設計的“一串紅花?!?,通過豐富的色彩突出景觀層次,加強觀賞園的藝術性,構建場面宏大的景觀特效。然而,單一的花海景觀難以滿足多樣性的需求。現今的展園多配置面積相對較小的花海,并將其與花境相結合,相映成趣,通過斑塊混交就能從平面和立面上展現不同形制的植物美感,成為花海的重要補充材料,也成為現在展園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ň秤捎谂渲驳闹参锒喾N多樣,能在不同的觀賞期欣賞到季相景觀,而且多選用多年生的植物,比起相對大規模的花海,管理上要方便很多,可以節約大量成本。而在花境的植物配植上,選用抗性強的花卉適地種植,能使植株在不同展會地區的生態環境適應性較強。例如,在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使用亂子草()打造花境,不僅展現野趣,同時適宜當地干旱的氣候環境。多種形式的花海植物配植可保證景觀的多樣性,展會結束之后還能成景,實現展園的可持續發展,減少資源浪費。
為保證展園在中國花博會開展期間效果保持最佳,湖南展園一直在花卉養護中追求精細。在第六至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上,湖南展園為養護花卉樹木用水量巨大,并且為此托運承載花卉的大容器也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在第九和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為了追求自然養護,湖南展園選擇在林下種植苔蘚保水保溫,以形成完整的生態群落,節省人力與預算。此外,湖南展園為建設節約型園林,提倡低成本養護,對滴灌技術進行了改進。在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湖南展園通過“肥—水—藥”三位一體,做到了養護一步到位。在第六至第九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在植物搭配選種中將景觀美觀性擺在第一位,而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其造園選植情況有了明顯改變,大多選取抗性及生態適應性均較強的植物,如蘆葦()、翠蘆莉()等,以實現自然養護情況下植株成活率的提升。2016年之后,花期調控技術在展園也得到了充分應用,蝴蝶蘭()、牡丹()等通過花期調控,在第九、十屆中國花博會期間達到最佳觀賞狀態,不僅減少了養護成本,還能營造同期盛開的美景。
在第八屆中國花博會之前的歷屆花博會,湖南展園常通過噴灑農藥防治植物病蟲害,鋪設不透水的磚導致種植的花卉需要大量水進行澆灌,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比較嚴重。隨著“生態為先、綠色科技”造園原則的提出,湖南展園開始重視可持續發展建設。第九、十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在室外建設透水性的路面,選用環保型的LED燈進行夜晚驅蟲。為了保證種植花卉樹木的成活率,栽植前進行了低溫煉苗處理,增強其抗逆性,使其可以快速適應栽植后的環境。
第八屆中國花博會,湖南展園在最大的主景假山中,采用模塊化的鋪植鋪地柏()、萬壽菊()等植物,為假山增添色彩和情趣,凸顯了其對立面效果的重視。隨著垂直綠化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湖南展園不再拘泥于植株必須種植在厚土壤上。因此,在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其在文化景墻上穿插種植鳳仙花()、馬鞭草()等花卉,種植基槽內通過灌溉系統澆灌,整個系統總厚度較薄,不僅不會影響立面的承重,起伏靈動的植物也柔和了鋼質構筑物的冰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