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松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 承德 068450)
管理與保護好森林資源,能有效擴增森林面積,從而發揮森林蓄水保土、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林產品等多種功能,實現持續優化生態環境的目標,并推動社會經濟穩定與持久發展。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林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從科學發展觀角度去正確認識林業的戰略地位。作為自然資源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森林資源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是林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現代林業建設的核心任務。做好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可以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推動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例如,以旅游業發展為主的林區,如果合理進行管理與保護,如保護林木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會增加游客的滿意度,從而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無形中加強了對林業發展的有效約束與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林業各項工作有序高質量開展,為林業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有助于深化林區改革。
合理調整森林結構有助于維護森林生態平衡。但就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管理情況來看,森林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存在,主要表現為層次結構不合理、樹種搭配不合理、結構比例失調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森林的生態平衡與綜合效益。例如,部分地區低產林較多,優質林較少;純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較多,成熟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中小徑材林多,大徑材林少;一般用材林多,珍貴用材林少。這些森林結構帶來的問題較多,如純林多、混交林少導致林分生物多樣性較差,抗逆性與穩定性也比較差,有較大的病蟲害及火災隱患,不利于森林多重效益的發揮,也不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森林健康發展;中幼林占據面積比重較大、成熟林少,則導致森林涵養水源及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弱、不能有效抵御病蟲害、可開發的資源不足等。
意識決定行為,繼而影響整體的管理效果。就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情況來看,部分農戶保護意識淡薄,森林資源遭到人為破壞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當前水果市場發展前景良好,一些農戶為了增加經濟收入而大力發展水果產業,甚至侵占國有林地。又如,市場對木材需求量巨大,部分不法分子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無視相關規定,對國家森林資源亂砍濫伐。究其根源,在早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合理開發、保護森林資源,也沒有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導致森林資源保護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農戶的保護意識淡薄。此外,一些地區的林業部門過于追求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忽視其社會效益,大量出售森林資源的開采權限和生產權限;部分工作人員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淡薄,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不高,對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管理與處罰不到位,影響了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效果。
在國家越來越重視林業工作的背景下,很多地區針對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大力打擊林業犯罪行為、擴大林業生態建設面積等。然而,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滯后,導致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質量參差不齊,工作執行效率偏低,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除此之外,為了順利完成保護森林資源的任務,部分地區盲目擴大林業面積,致使林木在生長期間出現各種問題,如無法適應當地生長環境、品種過于單一等。
我國幅員遼闊,森林分布范圍廣,要想順利開展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與人力,否則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地區由于缺乏財力資源的支撐,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的推進舉步維艱。除此之外,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需要高素質管理隊伍作為支撐,但目前相關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影響了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的有序與高質量開展。
為了有效管理與保護森林資源,必須合理調整林種結構,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例如,對于低產林多、優質林少的問題,需要大力培育母樹林,增加優質林木數量;對于純林多、混交林少的問題,需要加大林木混交種植力度,增加混交林栽種面積,如針葉純林與闊葉林混交,構建針闊混交林,能有效提升其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中幼林多、成熟林少的問題,需要加強幼林撫育;對于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的問題,需要增加闊葉樹木栽種數量。
另外,可以從4個層面著手調整林種結構。第一,在發展方式上,堅持突出質量效益的原則調整樹種結構,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一味地擴張數量向提高質量效益轉變,優化樹種結構比例,提升單位面積林地產出率及森林質量,實現質量和規模并重發展。第二,在造林樹種上,遵循適地適樹適法原則,大力發展經濟林樹種、珍貴樹種與鄉土樹種,將采用杉、松、桉單一樹種造林轉變為多品種搭配混交造林。第三,在空間布局上,依據造林樹種生態學特征,考慮當地自然條件,尤其是要根據降水量情況統籌調整樹種結構。以桉樹為例,應重點在氣溫較高、降雨量多的地區種植,而在氣溫較低、降雨量少的地區則應減少種植。此外,在高速路兩旁、村屯四旁、水庫周邊、耕地周邊、水源涵養區、生態公益林區及江河沿岸倒水第一面坡等區域,嚴禁種植短輪伐期的樹種,確保森林資源經營的可持續性。第四,在經營模式上,遵循多重效益兼顧原則,調整樹種結構,如由注重小徑材經營與短輪伐期的純林為主向培育大徑材與混交林轉變,尤其要大力培育價值較高、功能穩定、色彩豐富、結構復雜、復層異齡的混交林,實現果化、彩化、花化與綠化協調統一,以此提升林分的抗逆能力與穩定性。
在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上,相較于事后的“亡羊補牢”,重點在于事前預防,所以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提高當地農戶的認知水平,讓他們知道亂砍濫伐森林資源的嚴重性及需要承擔的后果,從而起到有效的制止作用。第一,列出普法清單,對目標任務進行細化。當地林業及相關部門應圍繞森林資源保護這一主題開展普法工作,并分解細化目標任務,切實做到責任清晰。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23條規定:“禁止毀林開墾和毀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種用途林內砍柴、放牧。”要將這些法律知識列成清單形式,確保普法工作的開展有序、有力、有依據。第二,采取有效的宣傳措施,如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志愿者將印有森林資源保護法律知識的宣傳單、宣傳冊等挨家挨戶發放,或者在街道人流量較大的地方設置發放點,盡可能做到人手一冊,以此提升村民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增強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責任感,讓當地的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參與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此外,林業及相關部門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抖音、微博等新興媒體進行宣傳。例如,拍攝關于亂砍濫伐等一系列違法行為的微視頻,制作成案例視頻,通過抖音等平臺推送給人們,讓他們直觀形象地了解這些法律知識,使其自覺、主動地保護森林資源,不僅能對部分不法行為起到約束作用,而且營造出濃厚的保護氛圍,也讓當地農戶之間相互監督,從而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森林防火是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中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一旦森林發生火災,給森林資源造成的破壞不可估量,而且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3.3.1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民眾的防火意識。第一,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在森林防火工作上,要始終將宣傳教育作為首要任務,采用多元化方法加大宣傳力度,如采用板報、宣傳手冊、宣傳標語、手機短信和電視廣播等傳統方式,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頭條、微博、抖音等新媒體進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宣傳內容盡量生動、具體、形象,讓群眾直觀地認識到森林火災帶來的危害,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嚴重性,才能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在宣傳教育上,尤其要深入森林公園、重點林區、重點鄉鎮等地方,普及森林防火知識,提升全民森林防火意識,讓每個人都能自覺意識到“森林防火,人人有責”。只有防火工作宣傳到位,才能充分調動民眾的防火積極性,營造全民懂防火、會防火及自覺防火的良好氛圍。第二,加強對進山人員的宣傳。由專人把守森林入口及重點地段,并且24 h不間斷地通過警示牌、防火宣傳欄及LED顯示屏等進行宣傳。與此同時,所有進山人員需要實名登記,做到“三不放過”,即不接受檢查不放過,不接受教育不放過,不沒收火具不放過,將一切火災隱患扼殺于搖籃。第三,在重點節日加大宣傳力度。例如,在清明節、春節等節日要加強區域巡邏,加大宣傳力度,嚴令禁止林區吸煙、野炊用火及祭祀用火等行為,鼓勵用擺放紀念物、栽植紀念樹等方式代替傳統祭祀方法。
3.3.2 加強防火管理。第一,在天氣干燥及森林火災高發期,需要嚴格控制火源,尤其是森林與農田交接的區域,嚴令禁止農事用火行為,包括燒田邊草、鏟灰積肥等。第二,加大火源排查力度。信息員、護林員在重點林區及各個重要路口要嚴格堅守崗位,嚴格排查過往人員及車輛。此外,在森林公園、重點路口等地方設立二維碼標志,所有進入林區的人員需要掃碼通過。第三,大力建設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建設防火基礎設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且全面保養、檢修通信設備與瞭望臺、撲火機具、防火專用車輛等,保證這些設施設備處于隨時可用的狀態。第四,加強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組織森林消防工作人員不定期或定期召開滅火研討會、森林防火研討會等,鼓勵隊員之間針對森林防火、設備保養、設備維修、滅火技能等進行交流與學習。此外,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實戰演練,提升消防隊員實戰撲火能力與應急處置能力等,為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第五,如果已經發生火災,而且波及范圍較大且難以控制,需要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撲救。常用的滅火方式有化學試劑滅火、以火滅火、以土滅火、以水滅火等,應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與火勢選擇合適的滅火方法。
在當前這個信息化時代,要想提升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成效,應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積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結合實際情況建立涵蓋養護人員、災害情況、林業等級、林業類型、樹種和面積等有關信息的數據庫,實現森林資源高效、準確和快捷化管理。另外,在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中,監測與調查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傳統的監測與調查方法周期長、速度慢,在匯總、采集、上報等環節耗費較多的時間,甚至出現變化過程快于數據采集的情況。這種滯后性的數據所發揮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即結果信息不具有時效性,無法將生態環境的變化全面及時反映出來。而采用遙感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其較高的空間分辨率、時空的連續性、觀察地域的廣泛性等優勢獲取豐富、實時的地物信息。遙感技術的應用讓工作人員能快速且動態地觀測自然資源與環境,有效獲取各統計數據,客觀了解環境現狀及其變化情況。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無線電導航、定位和定時的多功能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中,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用于測定森林分布區域,而且測量結果的精度較高;還可以用于森林防火,如快速確定火災位置,并且將獲得的數據報告給地面站,實時繪制火災周邊情況,以便地面工作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除此之外,在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中,應適時應用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倉庫技術、數據庫技術等,以提升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水平。
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及綜合素質。在管理與保護森林資源的工作實踐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加強人員培訓,革新其思想觀念,使其掌握先進的資源管理與保護技術,從而推動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有序與高質量開展。例如,種苗培育技術不斷被創新和發展,由之前實生苗培育發展至扦插苗培育,再發展至大范圍推廣組織無性系育苗技術等,病蟲害防治、施肥、適時撫育等方面的技術也越來越先進。這就需要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活動提升林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改變營林技術落后的局面,為森林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保障。
當前,應根據森林資源發展情況及國家對林業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制度。首先,對于森林占地、用地等制定嚴格的、明確的流程和制度,除非獲得審批,否則不可以任意利用和開發森林資源,包括樹木和土地。如果任意利用和開發,則按照相關規定追究責任。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責任制度,尤其是防火責任機制。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個人、單位,引起他們的重視,還要將火災損失與個人工作績效等掛鉤,以此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再次,制定完善的考核機制,提高林業人員的責任意識,激發其工作積極性,保證每一項工作落實到位,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最后,建立健全獎懲機制。該機制直接影響林業人員的工作態度及工作績效等,尤其是懲罰機制。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哪些行為要受到懲罰以及受到怎樣的懲罰等,以此調動林業人員的工作能動性,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
當前,加強管理與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對此,林業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高度重視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現存問題,加大技術研究力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合理調整林種結構、加強普法宣傳、采用防火技術、使用信息技術、加強人員培訓和完善管理制度等,切實提高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成效,促進森林質量與數量的雙重穩定增長,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