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懷 孫旭



摘要:新課標是在原課標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新課標確定了素養為本的課程目標,構建了大概念統領的內容體系,打造了科學明確的學業質量標準,強化了對跨學科實踐和考試命題的指導性;踐行新課程理念,改進教學方式,是達成課程目標、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途徑,要以素養立意確定教學目標,以大概念統領學科內容,以真實問題情境培育學生素養,以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變化;教學方式;時代新人
文章編號:1008-0546(2022)06-0002-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06.001
2022年4月,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強化了化學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化學課程內容,研制了化學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教育教學的指導性,加強了各學段間的銜接[1],對推動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人民教師,要認真學習領會,把握新課標變化,理解新課標理念,改進教學方式,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理解新課標變化,提高認識水平
這次課程標準的修訂,順應了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理解新課標變化,提高認識水平,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前提。新課標的修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思想,全面理解新課標的內容體系,關鍵是把握新課標的主要變化。
1.確定了素養為本的課程目標
新課標根據義務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把黨的教育方針細化為化學學科必須培育的四大核心素養,然后針對性提出了四項目標要求。把化學學科要培育的核心素養和目標要求統一起來,確定了素養為本的課程目標,既是對原課標三維目標體系的繼承發展,又體現了新時代化學課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見表1。
2.構建了大概念統領的內容體系
新課標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映化學科學發展的新成就,精選化學課程內容,以大概念為統領,科學構建以學科大概念統領的課程內容體系。
和舊課標相比,新課標課程內容共設5個學習主題,與舊課標的5個一級主題類似,但新課標學習主題的表述更適當,內涵更豐富。新課標課程內容的5個學習主題,以大概念為統領,分別對應5個維度,即大概念、核心知識、基本思路與方法、重要態度,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1],從而構成了完整、全面的內容體系,具體結構見表2。
新課標針對每一個學習主題,都從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內容結構完整科學。
3.打造了科學明確的學業質量標準
學業質量標準是對學生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后應達到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對學生培養的整體要求。化學學業質量是以化學課程應培育的核心素養為依據,結合課程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征進行的整體刻畫[1]。學業質量標準是化學課堂教學和學業評價的主要依據。
新課標依據初中化學要培育的核心素養,結合學科內容特點,創造性設置了四種不同類型情境,對義務教育化學學業質量進行確定,把學科應培育的核心素養與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有機融合,體現了學業質量統籌兼顧的建構理念。與普通高中化學學業質量標準相比較,義務教育化學學業質量沒有分級描述,避免了對某些內容分級描述時的重復或缺失等現象,使學業標準更加科學、完整、明確,易于理解和運用。
如描述學業質量1時創設的情境為“認識物質組成、性質及分析實際問題情境”和學業質量2創設的情境為“探索化學變化規律及解決實際問題情境”,這兩個情境主要對應“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素養;學業質量3創設的情境為“實驗探究情境和實踐活動”,主要對應“科學探究與實踐”素養;學業質量4創設的情境為“常見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情境”,主要對應“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具體學業質量的描述詳見新課標。
要注意的是,課程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內容要求是針對學習主題所對應的課程內容,從知識、方法和實踐三個方面,對教學過程所須達到的教學目標的具體描述,具有過程性特征,語句上較多采用動賓結構,如“了解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知道可以從物質的存在、組成、變化和用途等視角認識物質的性質”[1];學業要求是學生完成學習主題所對應的內容后所應達到的學業水平和素養表現,具有階段性,在語句上主要采用能字結構,如“能通過實驗說明氧氣、二氧化碳,以及常見金屬、酸和堿的主要性質,并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能舉例說明物質性質的廣泛應用及性質與用途的關系”[1];學業質量是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學段全部化學課程內容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具有整體性和總結性,在描述時對應具體的學習情境,也采用能字結構語句,如“在常見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情境中,能初步運用化學觀念解釋與化學相關的現象和事實,參與相關的簡單的實踐活動;能將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主動關注有關空氣和水資源保護、資源回收再利用、健康安全、化學品妥善保存與合理使用等實際問題,……”[1]。
4 強化了對跨學科實踐和考試命題的指導性
跨學科實踐活動是課程內容新增部分,也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要求的所有學科共有的部分內容,新課標在活動內容上明確了可供選擇的10個項目,要求時間上要保證、方法上要指導、評價上要跟進,并在附錄中提供了具體案例,以保證實踐活動落實到位。
在評價建議中,新課標特別強調了學業水平考試,對命題原則、命題規劃和試題命制的方法進行了介紹,還提供了試題命制的基本流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見圖1。
二、踐行新課標理念,改進教學方式
課程理念是課程的基本思想和靈魂,它決定課程的目標、內容和任務等。踐行新課標理念,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是達成培養時代新人課程目標的必然途徑。在化學教學實踐中,以實際行動踐行新課標理念,要注意到以下幾點。
1.確定素養立意的教學目標
我國的教育目標體系可以簡單劃分為四個層次。從國家層面,以黨的教育方針為總目標即為一級目標或教育目的;從各階段對應的各級各類學校來看,每一類學校都有相應的培養目標,這是二級目標;學校要達成培養目標需開設不同類型的課程,每一門課程都有對應的課程目標,即三級目標;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實施教學,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或課堂教學目標,即四級目標[2]。教學目標是最基礎、最具體的目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長及核心素養的落實。
以素養立意設計課堂教學目標,不能生搬硬套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也不便沿用原課標的三維目標體系,而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或認識知識的本質,形成相應的化學觀念;或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相應的思維能力;或感受化學的價值,培養科學態度與責任。如“通過探究一定溫度下固態氯化鈉和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程度,認識不飽和溶液和飽和溶液,初步形成認識溶質的溶解是有限度的新視角”[1],包含了具體探究過程、學科知識和觀念。
2.用大概念統領學科內容
用大概念統領課程內容是新課標內容設計的重要理念,課程內容五個學習主題,分別對應五個大概念,依次為“化學科學本質”“物質的多樣性”“物質的組成”“物質的變化與轉化”和“化學與可持續發展”[1],以大概念統攝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提高認識水平。教學實踐中要用好大概念,幫助學生建構化學觀念,培育核心素養,落實課程目標。
以大概念統領教學內容,要注意厘清大概念、核心概念和基本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學習主題三,“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為例,該主題的大概念是“物質的組成”,核心概念是“元素”“原子”和“分子”等,基本概念是“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中子”[1]等。不同層次的概念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事物的本質,呈現了關于物質組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3.打造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的探究課堂
情境教育是大家所共識和肯定的,教學時引導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解決真問題,促進學生真發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新課標中多次出現“真實情境”一詞,如“設計關于物質的性質與應用的真實情境和任務”“圍繞學習主題和大概念,創設真實情境”“基于真實情境的試題命制”[1]等。在每一個主題的教學提示中,都有“情境素材建議”的設計,其中有大量真實問題情境素材,是打造真實問題情境的資源庫。
教學中的真實情境設置是多途徑的,如化學實驗中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工農業生產中的情境、家務勞動中的情境、化學史料中的情境和科技文獻中的情境等。可以說只有用好了真情境,才能引導學生真思維,發展學生的真素養。
4.用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發展性評價是基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評價,必須是基于證據的、全面的、客觀的評價,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評價。實施發展性評價是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需要,新課標要求加強過程性評價,深化綜合評價,探索增值評價,改進終結性評價[1],這些基于學生素養發展的評價理念,需要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去落實、創新和發展,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
新課標的發布和實施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支持和實踐,這對廣大一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讓我們行動起來,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改進教學方式,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國家的人才強國戰略助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鐘啟泉,裴新寧.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