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瑞丹

關鍵詞:產品設計;巴蜀文化: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
巴蜀文化歷經千年歷史積淀,已形成其特有的文化體系,是華夏文明中濃墨重彩的一筆[1]。位于四川省崇州市的道明竹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由于青年傳承者稀缺,傳承之路艱難。因此,急需挖掘道明竹編本身的藝術及商業價值,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巴蜀文化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助力鄉村振興。
1 巴蜀文化與其代表性元素分析
1.1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巴蜀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概念。廣義的“巴蜀文化”是指從古至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以歷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為主體,包括周鄰地區各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多元復合文化的總匯;狹義的“巴蜀文化”一是指先秦巴蜀文化,二是指考古學意義上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以巴蜀地區為依托,北及天水、漢中區域,南涉滇東、黔西,生存和發展于長江上游流域,具有從古及今的歷史延續性和連續表現形式的區域性文化[2]。四川作為巴蜀之地的核心地帶,有著優秀的歷史資源和獨特的文化特色[3],因此可以說四川在巴蜀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在今天經濟大發展的環境下四川如何進一步發揮巴蜀文化的優勢, 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1.2 巴蜀文化代表性元素分析
文章主要以四川地區為主,從巴蜀文化歷史發展及旅游名片中提取其典型代表元素,對典型代表性元素進行分析,即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川劇臉譜、大熊貓、漢代雕塑等。
三星堆遺址:三星堆是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出土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面具、金面罩、金杖、象牙等上千件珍貴文物,對于研究巴蜀歷史乃至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金沙遺址: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之后又一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再現了古代蜀國輝煌,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千余件,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文物為“太陽神鳥”金箔,金沙遺址對研究蜀文化歷史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川劇臉譜:川劇作為巴蜀文化內容之一,在各種戲曲中獨樹一幟,不論是紅臉的忠肝義膽,還是黑臉的剛正不阿,亦或是白臉的陰險狡詐,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巴蜀地區的一道文化招牌。川劇的臉譜是其重要的呈現形式,臉譜的內容得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色,在巴蜀文化的相關設計中,往往通過對臉譜紋路的提煉以及對顏色的運用和搭配來展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進行相關設計。
熊貓:大熊貓作為我國國寶,展示了中國和平友善、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其憨態可掬的模樣與萌蠢的性格更是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四川作為大熊貓的故鄉,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通過提煉熊貓不同動作及部位形態運用到具體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展示四川的秀美山川和文化魅力,能夠體現出巴蜀地區濃厚的地域文化,推動巴蜀文化走出去,是巴蜀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漢代雕塑:巴蜀地區的漢代雕塑主要包括石闕、畫像石、畫像石棺、畫像磚、傭像,其中漢代俑像種類很多,主要以陶俑為主,了漢代巴蜀地區人們的衣食住行,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發展現狀
道明竹編產于崇州市道明鎮,道明鎮地處川西平原,竹資源豐富,盛產慈竹,質地優良且節長,質細柔韌并富有彈性,編制材料工藝獨特,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4]。道明竹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據《華陽國志》記載,秦朝時道明鎮就開始種竹及使用竹,農用器具多用竹編織而成;據《崇慶縣志》記載,到了清朝時道明竹編品類豐富,工藝水平逐漸提高;民國時道明竹編取得較好發展,馳名省內外市場。道明竹編產品編織工序主要分為起底、編織、鎖口,經緯紡織法技藝為主,同時結合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多種編織技巧,能編織出碗、盆、提籃、燈具等生活用品,同時還可編織出產品包裝、竹編工藝品及平面竹編等,品類豐富。
現今道明竹編的手藝人占比最多的為中老年人,青年傳承者占比很少,目前主要以口耳相傳或親屬傳承等方式進行傳承。由于當地經濟發展緩慢,大多數青年人選擇外出工作,人才流失嚴重,加之竹編的投入比和產出比低,物質生活開銷大,傳承之路更為艱難[5] ;同時現有竹編產品形式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設計感,銷量低下。因此,急需挖掘道明竹編本身的藝術及商業價值,針對道明竹編特點及區域特色,將巴蜀文化運用于道明竹編產品設計中,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傳承道明竹編文化,促進經濟增長。
3 竹編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原則
3.1 文化傳承性原則
竹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時,要以發揚竹編文化、傳承竹編工藝為主,設計時充分了解竹編文化,尊重傳統竹編技藝及竹編產品制作程序,突出竹編文化創意產品的獨特性、收藏性及其優良工藝,使消費者在購買該竹編文化創意產品時能夠感受其竹編工藝之美,傳遞竹編文化內涵,讓更多的人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更能滿足消費者求新心理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
3.2 地域文化辨識性原則
為傳承竹編文化,打造具有竹編技藝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融入竹編技藝所在區域的地域文化,提煉當地人文景觀特色的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創新。如道明竹編產于四川省,選擇四川獨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代表性元素如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川劇臉譜、漢代陶俑、大熊貓等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都可成為竹編文化創意設計符號,為竹編文化創意產品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支撐。在進行具體的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時如采用熊貓元素作為巴蜀地區重要的設計元素,可使得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更加具有獨特性和地域辨識性。
3.3 創新性原則
進行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時要遵循設計原創性及創新性原則。文化傳承避免直接將地域文化元素如傳統紋樣、建筑形態照搬復制到產品上,如現有一些文化創意產品直接將紋樣圖案貼圖在千篇一律的鑰匙扣、書簽、杯墊等產品上,未在產品形態上進行創新,導致現有文化創意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要篩選出具有辨識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典型視覺符號。例如巴蜀文化中的川劇臉譜、漢代陶俑、熊貓等,將這些元素抽象提煉轉化為設計元素,融入到竹編文化創意產品的形態、色彩之中。同時也可嘗試著竹編材質與其他材質融合,不同材質搭配也會呈現不同色彩,更好地表現所提取的文化元素,使得竹編文化創意產品更具現代特色。
3.4 美觀與實用性原則
進行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時在滿足設計美感的前提下要注重竹編文化創意產品的功能實用性,不應只將竹編文化創意產品定位為展示其優良竹編技藝的工藝品。同時注重竹編肌理的選用,不同的產品形態運用不同的竹編肌理造型傳達出不一樣的美感。一件優秀的竹編文化創意產品首先應該具有基本的功能性,通過創新思維方法實現竹編技藝、巴蜀文化與產品功能性的相互融合,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或精神需求。通過設計創造出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滿足人們需求的、具有吸引力的竹編文化創意產品。
4 基于巴蜀文化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思路
進行巴蜀文化特色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時,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產品設計前期注重市場調研與用戶需求,產品設計過程掌握典型符號元素特征線提煉方法,產品設計展示融入故事情境設計。
4.1 注重調研與用戶需求
進行巴蜀文化特色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前期調研時,要注重市場調研與用戶需求。調研內容主要從巴蜀文化、道明竹編、現有競品分析、用戶分析等方面進行。進行調研時可采用以下調研方法進行,實地調研法:如前往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進行實地調研,拍照記錄,方便為后期元素提煉積累素材;文獻調研法:可通過書籍、上網等方式查閱相關資料;問卷調研法:制作問卷通過線上、線下發放問卷等方式調查用戶需求等;訪談調研法:可前往道明竹藝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訪談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受眾群體進行訪談。
1) 巴蜀文化及道明竹編調研。主要對巴蜀文化典型辨識度高的文化元素如三星堆遺址、川劇臉譜、金沙遺址、漢代陶俑等進行調研,從概述、寓意、典故等方面進行分析,挖掘特色亮點故事。同時還要對道明竹編的發展現狀進行深入研究,了解現有竹編工藝、技術等,并進行分析總結,發現設計機遇,提出設計方向。
2) 競品分析。主要對現有竹編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分析,或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競品進行分析,如從價格、造型(形態、色彩、材質、肌理)、編織工藝等進行分析,發現現有產品痛點,為后續設計尋求突破點。
3) 用戶分析。主要對使用竹編文化創意產品的目標用戶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及品味喜好進行調研,選擇典型目標用戶建立用戶畫像,深入了解這一群體的需求及喜好,進行洞察分析,尋找現有痛點,定位關鍵詞,設計真正滿足用戶需要的巴蜀文化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
4) 總結。根據以上調研分析內容進行總結,進行頭腦風暴,挖掘產品痛點,提出設計方向,進行設計定位。
4.2 典型符號元素特征線提煉
根據前期調研總結內容及設計定位,進行典型符號元素特征線提煉。典型元素運用能夠帶來明顯的辨識度[6],因此選擇具有典型辨識度的巴蜀文化元素,提煉典型特征線運用到具體竹編文化創意產品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包括形象模仿:如蘇州博物館的山水間文具置物座等;紋樣色彩提取:如故宮口紅設計等。符號元素具有表達概念、深層內涵和思想,能標示出與概念相符合的具體事物的基本功能。在進行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時,提取最具有辨識性的、代表性的巴蜀文化元素,如三星堆、川劇臉譜、漢代陶俑、大熊貓等元素,運用符號提煉植入的方法對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將提煉的典型特性線與文化創意產品載體鑰匙扣、書簽、辦公文具、音響、燈具等相融合,設計出獨具巴蜀文化特色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
4.3 融入故事情景設計
完成元素提煉后,將確定的巴蜀文化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草圖方案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進行建模渲染,呈現出巴蜀文化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效果。在進行展示時,同樣要注重觀者的體驗,可運用視頻剪輯軟件制作動畫,采用故事情景等動態形式將巴蜀文化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過程完美呈現出來,使觀者更好地了解該產品的設計靈感及文化內涵,更好地感受巴蜀文化的魅力及竹編工藝之美。
5 基于巴蜀文化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實踐
5.1 熊貓竹編燈具設計
進行熊貓竹編燈具設計時,首先進行前期調研,對四川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國寶熊貓進行資料及圖片收集,了解熊貓不同動作形態及生活習性,同時對竹編的工藝技術進行了解,并對現有竹編燈具產品進行分析,總結其現有竹編燈具產品痛點,找到設計突破點;其次進行典型符號元素特征線提煉,根據前期調研總結,提煉出熊貓不同動作形態的特征線,與現有燈具產品載體相融合,表現熊貓活潑可愛的造型,加之竹編肌理造型,在燈光的照射下,體現竹編工藝與鏤空藝術之美;最后進行熊貓竹編燈具展示,融入故事情景,將熊貓竹編燈具設計的過程及理念更好地展示給觀者。
如圖1 所示,該產品靈感來源于國寶熊貓,熊貓是四川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名片,是巴蜀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竹編作為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竹是品德的象征,中通外直、四季常青使人對其充滿敬意,巴蜀地區歷來開放包容,與竹文化內涵尤為契合,加之熊貓喜愛竹子,更能與竹產品進行很好的融合,以此來體現出巴蜀地區濃厚的地域文化。該產品通過提煉熊貓的頭部及手臂特征線,并用竹編肌理表現熊貓的頭部及手臂形態,竹片形成熊貓圓潤的頭部造型。底部放置燈泡,打開燈時,光透過竹編肌理投映在墻面上,呈現出竹編肌理藝術之美及光與影的鏤空藝術之美,整體造型形象生動,活潑可愛,具有獨特的巴蜀文化地域特色,傳承竹編文化及技藝之美。
5.2 庖廚傭趣味調味罐設計
進行庖廚傭趣味調味罐設計時,首先進行前期調研,對成都博物館的漢代陶俑進行資料及圖片收集,了解不同陶俑的形態及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同時對竹編的工藝技術進行了解,并對現有廚房用品進行分析,總結其現有廚房用品痛點,找到突破點,進行設計定位,設計趣味陶俑的調味罐;其次進行典型符號元素特征線提煉,根據前期調研總結,鎖定庖廚傭、吹簫傭的造型,提煉庖廚傭、吹簫傭形態的特征線融入現有調味罐產品載體,調料罐罐頭運用竹編材質,陶俑造型的帽子融入竹編肌理,酷似經驗豐富的廚師,形象生動。最后進行庖廚傭趣味調味罐展示,融入故事情景,將庖廚傭趣味調味罐設計的過程及理念更好地展示給觀者。
如圖2 所示,該產品靈感來源于成都博物館的東漢庖廚傭、吹簫傭的造型,將東漢庖廚傭、吹簫傭頭部造型特性線進行抽象化提煉,運用在調料罐設計中,并將陶俑的笑容融入其中,使得使用者在廚房作業時感受滿滿地幸福與快樂,一掃工作中的壓力與疲憊,帶來輕松愉快的用餐體驗。整體造型形象生動,材質采用竹材及玻璃材質相結合,具有現代感,使得使用者了解巴蜀文化及漢代陶俑的內涵,傳承巴蜀文化及道明竹編文化。
6 結語
巴蜀文化、道明竹編作為我國優秀的地域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不斷進行傳承和發展。文章通過對巴蜀文化與代表性元素、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原則,構建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思路,設計出具有巴蜀文化特色與文化內涵的道明竹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而提高道明竹編產品的競爭力,弘揚地域文化,傳承非遺竹編技藝,促進經濟增長,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