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菡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上海 20004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現代音樂產業也借助著各種經濟和技術手段的支持遍地開花,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化的音樂節目也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廣播音樂編輯需要充分考慮受眾視角,提升音樂編輯專業能力,并利用科技元素將節目質量不斷提升,才能滿足不同受眾人群的精神需求。這就對傳統的廣播音樂編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同于傳統的廣播音樂節目,新媒體時代下的音樂節目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和展示舞臺,這也給目前的廣播音樂編輯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研究和借鑒新媒體技術,將其有效地融入音樂編輯工作中,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是廣播音樂編輯的不二選擇。
新媒體是集眾多科技元素于一身的一種媒體形式,借助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它在音樂傳播和編輯工作中的優勢十分突出,它能夠讓音樂這一無形的存在,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及更多樣化內容的呈現。這就要求當前的廣播音樂編輯工作者給予新媒體更多的關注,并努力學習和適應新媒體技術,將新媒體的優勢在自身的工作中學以致用,打破傳統廣播音樂編輯框架,在廣播音樂節目的形式、內容等方面勇于創新,與其他媒體求同存異,廣播音樂編輯才能在新媒體時代下獲得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廣播音樂節目的受歡迎程度與節目音樂編輯的工作思路息息相關。如果廣播音樂編輯工作者日復一日遵循單一枯燥的工作流程,那么其制作出來的一成不變的音樂節目最終被受眾不喜,會被市場所拋棄。廣播音樂節目編輯只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優勢,在節目的內容選題、節目的呈現形式、節目的傳播途徑等方面不斷拓寬工作思路,才能打造出更有活力、有更廣受眾的高質量音樂節目。
傳統廣播音樂節目多是通過電視電臺等方式呈現和輸送,但是目前這種單一的傳播途徑使得節目受眾越來越小,已無法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則能夠為廣播音樂內容的編輯和投放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讓其不再受限于傳統的電視電臺這兩大媒體。尤其是手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能夠為廣播音樂呈現效果賦予更多的可能性、實效性以及活力。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想借力信息科技元素對廣播音樂編輯工作進行優化和創新,首先必須對這一職業角色重新進行定位,只有找到正確的立足點,明確自身的崗位職責和要求,才能將廣播音樂編輯工作價值最大化,把握住改革創新之路的準確方向。
作為主流媒體之一的廣播媒體,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承擔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用,它通過音樂這一媒介,向受眾群體傳遞著正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入新媒體時代后,隨著手機的普及和應用,根植于手機客戶端的各種音樂軟件或有聲節目APP,也給大眾帶來時效性更強、內容更豐富多彩的廣播音樂節目,例如網易云音樂、京東音樂、喜馬拉雅FM、蜻蜓FM等。這些新的媒體形式,增加了更多與受眾的互動性,并帶給受眾更多的個性化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音樂編輯作為精神文化引導者,對于節目內容的篩選和把控就尤為重要。在多種媒體百花齊放的大環境下,廣播音樂編輯既要注重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素材的收集,也要大膽借鑒各種媒體的表現手法和形式,結合自身節目特點,編輯和制作出傳遞“真善美”和正能量的音樂節目。廣播音樂編輯只有通過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增強自身的音樂鑒賞專業能力,才能有效地擔當起精神文化引導者這一角色。
隨著新興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無論是傳統的廣播行業,還是嶄露頭角的新媒體平臺,對于廣播音樂編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廣播音樂編輯職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作為精神文化的傳播者,廣播音樂編輯對于節目的最終呈現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需要憑借自身的樂理知識,為節目文字匹配相應的音樂,確保音樂節目信息的準確傳達。另一方面,廣播音樂編輯也需要有音頻剪輯和制作的能力,確保音樂節目的流暢性、專業性和時效性有機結合。同時,廣播音樂編輯還需要擁有獨立策劃和運營新媒體的能力,這是傳統廣播與新媒的相互融合共同良性成長的必然之路,也是對廣播音樂編輯學習能力的更高要求。
新媒體給受眾帶來愉悅和樂趣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不良觀念和思想,這就要求廣播音樂編輯扮演好職業的另一個角色——精神文化的監督者,為廣播音樂節目做好質量把關。要充分發揮這一角色職能,廣播音樂編輯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堅持正向輿論導向,確保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始終貫穿于廣播音樂節目中,對受眾產生積極正能量影響;其次廣播音樂編輯還需將強自身的文字編輯能力,將文字與音樂更好地結合,對節目內容留精華去糟粕,用有質量、有內涵、有深度的音樂節目去感染受眾影響受眾。
將優秀的廣播音樂作品呈現給對應群體的受眾,這不僅需要廣播音樂編輯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對音樂具有良好的感知和鑒賞能力,還要求從業者具備良好的學習和接受能力,能夠敏銳感知音樂發展變化的方向,及時發現影響行業的新技術和新機遇,并對于這些新改變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只有這樣,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空間的廣播音樂節目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形成自己的經驗積累,將這些經驗運用于廣播音樂的篩選、設計和剪輯等工作中,才能保質保量制作出讓人喜聞樂見的作品。而受歡迎的廣播音樂節目,才會為廣播音樂編輯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體現廣播音樂編輯的崗位價值。
受眾對音樂節目的選擇需求是多種多樣的,經過實踐證明,貼近生活且能夠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的節目永遠不會過時。因此,廣播音樂編輯在音樂節目的選題和內容編輯時,應注重節目的時效性和流行性。在這樣價值導向的指導下,音樂節目會帶有鮮明的時尚元素,音樂傳播的形式也會更加被受眾所接受和認同,對于節目傳遞的信息和內容受眾也能夠輕易地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加與受眾的情感互動,加深受眾對音樂節目的喜愛。與此同時,廣播音樂編輯還應該通觀全局,對潮流音樂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進行全方面關注和把控,力求將最新鮮、最打動人心的音樂元素融入節目制作中。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新媒體在各個地區的傳播與發展也不盡相同。針對經濟發達現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廣播音樂編輯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做好前沿資訊及音樂元素的編輯,為高知受眾提供最新鮮最有時代感的音樂節目。而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比如一些偏遠山區或貧困縣市的老人或孩子,廣播電臺仍是他們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廣播音樂編輯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從受眾的理解能力和情感需求出發,為不同受眾提供能聽得懂、對受眾生活有幫助的音樂節目。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和新媒相互促進也相互競爭,要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高素質和高技能廣播音樂編輯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廣播音樂編輯不斷創新的精神和采編能力,能夠讓音樂節目主題新穎內容突出,帶給受眾常聽常新的視覺聽覺感受。擁有敏銳音樂感知力的廣播音樂編輯,不僅能針對音樂本身結合時代潮流進行相應地設計剪輯,還能充分地對不同層次的受眾需求進行有效分析,通過不同的學歷、職業、年齡等因素的研究,開發出符合相應受眾群體欣賞水平的廣播音樂節目。同時綜合能力較強的廣播音樂編輯還能及時針對節目進行總結復盤,善于發現節目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通過不斷地優化和調整保證音樂節目脫穎而出。
廣播音樂節目在給受眾個人帶來愉悅和休閑的同時,也對社會的精神文化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因此廣播音樂編輯就要對音樂節目的基調和方向做好正向的把控。這就要求廣播音樂編輯從業者首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責任心,只有思想端正積極向上的廣播音樂編輯,才有可能策劃和制作出符合社會輿論導向的音樂節目;其次廣播音樂編輯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及時捕捉住社會新聞或民生當中的新思潮、新元素,將與受眾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件與廣播音樂相結合,通過多種的形式和手段將音樂節目推陳出新,對國家相關政策給予準確正面宣傳,對社會生活進行客觀理性報道,通過音樂節目給予受眾溫暖的人文關懷;最后廣播音樂編輯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對職業的熱情傾注于音樂的選擇編輯中,通過音樂節目與受眾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和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
在各行各業的發展過程中,創新一直是被倡導和認同的基本原則,對于廣播音樂編輯工作也是如此。廣播音樂編輯從業者在工作中不斷形成創新思維,進行職業創新實踐,也是廣播音樂編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一項重要價值體現。只有打開創新思維的廣播音樂編輯,才能去探索和思考打破傳統節目與新媒體之間的壁壘,才會想方設法讓傳統節目內容和呈現形式與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合,去打造全新的廣播音樂節目。對于新媒體呈現出來的技術特點,廣播音樂編輯不能生搬硬套地運用到自身的工作當中,而應有所取舍和創新。
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音樂編輯通過自身斷實踐,不斷建立好和修正職業的工作標準,也是廣播音樂編輯價值體現的方式之一。任何崗位都有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廣播音樂編輯的工作標準也并非一成不變,需要結合實際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放廣播音樂編輯的思想,明確其工作任務目標,使廣播音樂編輯的綜合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保證高質量音樂節目的出品。而廣播音樂編輯在自身工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為廣播音樂編輯工作標準的修訂提供可靠的經驗和數據,確保新工作標準在實施過程中能有效落地。
廣播音樂節目制作必須遵循現代傳媒的發展規律。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受眾對于廣播音樂節目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和科技化的特點。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廣播音樂編輯仍然以傳統的工作模式開展工作,一味固守著電視電臺原有的資源技術,那么其制作出來的音樂節目很容易與時代脫節,使得受眾面越來越小,最終失去生存的土壤。站在受眾者角度,尋找到受眾群體對于音樂節目的痛點,借助現代傳媒科技力量,形成廣播音樂編輯工作新模式。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思維打造全新的音樂節目,使音樂節目能夠通過新媒體技術在各種媒介中都得到最大化的傳播,為各群體受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音樂節目是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對社會群體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廣播音樂編輯通過提升自身業務技能修養,不僅熟練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技能,還應對于其他相關的學科例如心理學、傳媒學、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而具備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廣播音樂編輯在對節目進行選題和編輯的時候,就能充分挖掘節目的內涵和深度,不僅讓廣播音樂節目更具時尚感和更有影響力,也會幫助節目良性持續成長。
新媒體時代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數以萬計的選擇讓很多音樂節目猶如曇花一現,得不到目標受眾的關注就迅速地被淹沒在信息的大海。要避免作品同質化,打造出標桿性作品,就需要廣播音樂編輯擁有通過音樂展示將節目基調拔高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挖掘音樂主題內涵、與節目內容選擇設計相匹配音樂、注重新媒體技術與音樂編輯工作的有機結合等方面。只有讓音樂節目具備一定的高度,將其打造為傳媒領域的燈塔、北斗星,才能讓更多的受眾看到它的光芒,去選擇它追隨它,才能讓廣播音樂編輯工作價值得到最大體現。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廣播音樂編輯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著這一變化,廣播音樂編輯應該順勢而為,積極探索和實踐廣播音樂的創新之路,通過拓寬工作思路,借助新媒體技術,立足于現代社會精神文化的引導者、傳播者和監督者這一新職業角色,在廣播音樂編輯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針對新媒介技術的特點,廣播音樂編輯要在工作中大膽嘗試,勇于創新,憑借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經驗,巧妙地將新媒體與傳統廣播音樂節目有機融合,打造受眾喜聞樂見、有深度、有高度、有年度的音樂節目,同時不創完善廣播音樂編輯工作新標準,構建廣播音樂編輯工作新模式,讓傳統廣播音樂節目在新媒體時代下重新煥發生機,讓廣播音樂編輯擁有更寬闊的展現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