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娟
摘 要:2020年初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次疫情中,公益電影放映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重要形式之一遭受重創。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如何以疫情防控檔案科學管理為契機,筑牢抗疫防線、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促進社會基層治理,筆者以抗疫以來檔案管理推動漢中公益電影發展為例作出思考,與同仁共勉。
關鍵詞: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管理;作用
一、公益電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形成的檔案
特點和分類
(一)疫情防控初期公益電影檔案形成的社會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恰逢2020年春節來臨之際,這項“動員群眾、依靠群眾、群防群控”社會系統工程主體呈現多元化,各項工作交互運作,因此,疫情檔案資料的形成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多樣性。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這個時期正值陜西省“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公益電影放映升溫之際,各地市農村公益電影院線管理機構既組織春節放映,又安排值班過年,馬力不足,人員分散。疫情突發考驗著我省全面實施公益電影放映工程以來的應急能力,對公益電影檔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疫情防控的全民阻擊戰中,各地市農村公益電影院線公司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疫情防控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防控辦”),負責落實聯防聯控措施。在“減少聚集、分散工作”的宗旨要求下,防控辦一般由主要職能部門,比如行政、財務、后勤、宣傳、安保部門等“精兵強將”組成,工作輪流值守,狀態高度緊張。
(二)疫情防控初期公益電影檔案呈現的特點
在此次應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檔案主管部門無法事先向社會明確檔案資料收集歸檔范圍、移交管理制度等事項,防控辦工作人員也就不了解歸檔范圍和門類要求,這就造成了公益電影放映疫情防控初期檔案政治性強、資料零散、檔案收集難點多、檔案管理無從借鑒等特點。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公益電影檔案管理一般缺乏應急系統,沒有常規的、具體的措施和細則,欠缺科學細化的指引和實用性的指導意見。這正是社會基層治理對重大突發事件檔案應急管理的迫切要求,也是公益電影檔案管理人員在疫情防控時期面臨的職責擔當。
(三)疫情防控以來公益電影檔案分類
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按照性質,大致歸為以下三類:
1.各級黨組織、主管部門、公益電影防控辦,所轄縣鄉村公益電影管理機構應對疫情防控形成的通知、會議紀要、轄區人員統計表、制度、排查信息、防控物資、工作報告、PPT、總結、實物、社會捐贈等政務類文件照片的歷史記錄。
2.疫情防控時期和有序復工復產后,針對公益電影工作形成應急預案、消殺記錄、放映日志、監控信息、觀眾情況、線上問卷調研信息、防控工作涌現的先進個人與典型事跡等業務資料以及自媒體、新聞媒體關于防控工作的報道、紀實、網頁等宣傳資料。
3.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公益電影完善和利用檔案資源,增強文化聚合度,融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活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等,從而催生出新的公益電影檔案資源。
二、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管理與促進社會基層
治理效能的關系
(一)放映網絡體系是公益電影檔案管理的基礎,是疫情時期推動社會基層治理的有力抓手
漢中公益電影檔案顯示,2009年全省實施一村一月一場公益電影放映以來,全市九縣二區擁有放映員185人,建立了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網點3005個,任務由放映員分片包干落實,農村公益電影檔案門類齊全,放映信息、觀眾問卷調研檔案資料等每年組卷歸檔。2021年,疫情防控一聲哨令,全市各縣區鄉村放映員利用平時有效掌握的轄區觀眾檔案信息資源,主動與縣鎮鄉村基層黨組織取得聯系,利用放映轄區村道熟悉、村民熟悉的優勢,自覺投身到村鎮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成為配合村委會、社區阻擊病毒、支援物資、打響全民保衛戰的骨干力量,傳遞了基層黨組織的社會宣傳需求。健全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和檔案管理,對維護公共文化服務秩序、推動社會基層治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發揮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資源優勢,便于挖掘農村電影自身潛能以及社會對農村電影行業政治性、公益性、服務性和促進基層治理的認知
基層社會治理涉及政府、基層黨組織、基層社會組織以及基層民眾等,主體多樣。而文化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治理的核心。作為深入農村、社區、廣場最直觀、最受歡迎的文化傳播形式——公益電影放映點多、線長、面廣,具備統合所有主體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漢中公益電影在抗疫宣傳和有序復工復產以來,一手踐行疫情防控措施,一手抓公益電影放映、弘揚時代新風,形成了大量珍貴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探索出一條公益電影構建基層社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體系,多次被中宣部電影數字節目管理平臺、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等中省市主流媒體報道。因此,收集并整理好公益電影疫情防控以來的檔案,講述好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故事,為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促進社會基層治理提供了內生動力。
(三)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的開發利用,推動公益電影社會基礎組織體系化,檔案管理良性循環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漢中公益電影按照觀影滿意度線上調研獲取了各放映網點農村觀影需求檔案資源,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會志愿活動,將鄉村送電影文化逐漸轉化為播種群眾文化,拓寬公益電影檔案+的內涵,推動了公益電影社會參與、黨群共治基礎組織體系的建立。2021年3月,《三秦都市報》報道了《“鹮鄉新風放映站”傳遞文明新風尚》,漢中洋縣2021年首場公益電影放映在老英雄張富清的家鄉——馬暢雙廟村拉開帷幕。洋縣公益電影志愿者服務項目通過映前播放“鹮鹮講故事”“十四五”快板等視頻,宣講黨的政策理論、身邊模范故事;將公益電影放映與“鹮鄉易俗會”有機結合,對“連理會”“追思會”“生日會”執行較好的家庭,由村鎮核定,獎勵一場公益電影;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審定,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在公益電影放映前進行才藝表演,播種鄉村文明、弘揚時代新風。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公益電影與村委會、駐村干部“院壩說事會”及群眾演藝相結合,成為政策宣講、化解社會矛盾的亮點,催生和豐富了疫情緩解以來的公益電影檔案資源,達到了疫情防控檔案管理和利用的良性循環,極大地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效能。
三、加強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管理服務社會
治理的應對策略
加強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科學管理,發揮檔案資政育人、服務社會基層治理的作用,意義十分重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應對。
(一)強化責任擔當,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檔案管理和利用工作
疫情防控檔案是基層黨組織領導黨員干部抗擊疫情的真實記錄。此次抗疫中,各級公益電影管理部門針對疫情、輿情、社情相交織的特點,堅持公益電影檔案工作為疫情防控公共文化服務,更要為社會治理大局服務的原則,深刻理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不僅避免公益電影放映在公共文化服務應急管理中亂了陣腳,而且始終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體現出公益電影工作性質,踐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自覺完善社會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為社會治理和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二)把好收歸原則,全面收集和整理公益電影疫情防控檔案
各級公益電影檔案收集越及時、越全面、越豐富,越有利于做好當前和今后的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凡是記錄各級公益電影黨組織帶領干部職工抗擊疫情、推動公益電影工作的各種文圖資料,要做到應收盡收,應歸盡歸。要將疫情防控檔案納入本單位檔案全宗進行管理,檔案門類劃分、分類方法與全宗內檔案保持一致。按照《歸檔文件整理規則》《照片檔案管理規范》《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檔案管理辦法》等要求,做好組件、分類、編號、編目等,檔案門類宜設置二級門類代碼文書(WS)、照片(ZP)、錄像(LX)、實物(SW)等,不同載體或形式的檔號編制方法應當相對應。要指派有責任心、懂檔案管理的專人全程參與防疫檔案收集、整理、移交等業務培訓和指導,做到公益電影工作開展到哪里,疫情防控工作就推進到哪里,檔案工作隨之跟進到哪里,確保疫情防控檔案工作進展及時、到位。
(三)建立長效機制,實現檔案資源良性循環,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基層治理新效能
疫情防控檔案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政治工作。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常態化和公益電影播種文化的新趨勢,檔案收集要及時根據公益電影工作的亮點進行分類、細化和推進,尤其要注意收集公益電影為公共文化服務增量,擴充公益電影檔案+信息資源以及實現文化和諧共存的歷史記錄。公益電影要想更好地體現檔案的社會價值,可以嘗試建立疫情專題檔案數據庫、舉辦公益電影疫情防控專題展覽、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的公益電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一系列符合時代發展、貼近社會實際的建檔舉措,便于各級公共文化服務疫情防控檔案開發利用,充實社會疫情防控檔案資源,發揮文化的政治治理效能和社會效能,助力社會基層治理。
(四)對接檔案管理部門,主動做好社會征集移交工作
各級公益電影檔案管理員要積極履行“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職責使命,充分認識到加強公益電影疫情防控能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社會基層治理仍需不同行業豐富的檔案資源來支撐。因此,要增強大局意識和整體意識,積累和研學疫情防控檔案管理工作經驗,將有價值的檔案主動與省市縣檔案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檔案對接,做好移交工作,自覺踐行檔案存史、資政、育人的社會功能,確保我省檔案事業持續發展和社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漢中市電影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區文化和旅游局.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務新動能論集[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