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與不斷進步,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當中擁有更加廣泛的應用空間。將其合理引入到職業教育領域,不僅可以有效豐富職業教育資源,而且可以有效改善職業教育環境,轉變傳統職業教育方式,助力職業教育事業實現創新發展。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信息化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活動深度融合的實踐策略,供廣大教育界同仁參考。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學活動;信息技術融合;策略分析
一、引言
隨著國內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應用型人才需求量明顯提升,而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專業院校,理應肩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一重任。把握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在職業教育教學環節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各個職業院校之間的信息共享效率,并且積極創新職業教育模式,顯著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水平與信息化水平,提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這不僅是職業院校自身發展需求,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的有效助力。
二、信息化技術發展特點分析
結合目前形勢而言,隨著科技創新工作的日漸深入,我國信息化技術建設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與階段性成功,職業教育信息化層次與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逐漸成為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幫助職業院校完成了教育方式創新,助力職業院校完成互聯網課程開發與教育資源共享,使職業教育正式進入創新發展階段。具體而言,現代化信息技術主要具備以下發展特點。首先,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技術效益,在保證技術發展的前提下,創新實踐方法以技術創新為依托,發揮人才主體優勢,最終起到提升效益的目標。因此,不僅需要積極做好技術創新這項基本工作,同時也需要做好人才組織、人才培養以及人才技能訓練等拓展性工作。其次,以信息傳輸為手段,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化技術的日益發展,提升了信息互動效率與信息互動頻率,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由此可見,信息化技術早已成為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有效助力,需要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對此提升重視[1]。
三、信息化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融合理論
在職業教育教學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可以有效突破傳統職業教育教學活動限制與制約,與先進教育觀點、前衛教育觀念彼此融合,保證先進教學理論與職業教育的契合程度。職業教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環節,信息化技術既要作為教學工具,同時也需要作為學習工具,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創設優質的教學環境。在教學環境優化環節,不僅可以有效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輔助功能與主導作用,同時也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對象,是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職業教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環節,應當體現出以下屬性。通過引入信息化技術改善職業教育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式,調整傳統職業教育教學結構,創設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環境,將信息化技術合理應用于職業院校各個學科教學環節,既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同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轉變傳統職業教育模式,發揮學生主體優勢,確保學生可以擁有更加良好的學習平臺、更加多樣化的交流工具、溝通工具,積極開展在線學習,并且持續維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與學習動機[2]。
四、信息化技術與職業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創新教學手段
信息化技術可以豐富職業教育內容,創新職業教育手段。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課件,創新職業教學手段,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可以將概念性知識以更加直觀、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與接受程度,提升職業人才培養效果,節約大量的教學時間。與此同時,信息化教學手段,轉變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為職業教育教學活動改革提供蓬勃生機。與此同時,在職業教育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可以提升人才培養效果,目前國內職業院校受到辦學資金與辦學規模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機會,而在職業教育教學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可以使學生合理利用計算機設備,在互聯網平臺當中展開模擬實訓以及線上學習,不僅節約職業教育資源,同時顯著提升人才培養時效性與精準性,這已然成為國內職業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之一[3]。
(二)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效果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都將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原則,致力于為社會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但仍有部分高職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采用理論灌輸的方式展開一系列教育活動,學生長期處于機械式學習狀態與被動接受狀態,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刻,同時也無法將所學到的內容合理應用于實踐環節,知識轉化效果不佳,解決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而在職業教育教學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可以有效改善這一教學狀況,可以助力職業教育完成教學方式創新,打破傳統職業教育格局,以提升學生認知規律為核心基礎,引入多樣化教學模式。使高職教師在信息傳播環節轉化為輔助型角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這是由于信息技術發展能拓寬學生知識獲取渠道與信息獲取渠道,而互聯網資源與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源源不絕的知識寶庫,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資源展開線上學習。在課堂學習環節與教師展開互動與交流,打破傳統職業教育師生對立局面,確保師生可以處于平等互動、平等交流的狀態,形成更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有效發揮學生主體優勢,這也是學生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條件。
(三)實現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目標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的日漸深入,國內職業院校紛紛調整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確保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方法與評價內容可以與社會發展接軌。首先,職業院校以專業能力為人才培養標準,以學生技能掌握情況作為核心評價內容;其次,信息化技術引入助力職業院校完成人才評價方法改革,轉變傳統單一式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評價與培養。在此基礎上,引入更加多元、更加全面的評價機制。最后,職業院校借助信息化技術,更加公正、更加科學的開展教育教學評價工作,保證教育教學評價工作的有效性與精準性。職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模式、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助力職業院校實現創新發展[4]。
五、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是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基礎條件,包括校園網在內的信息化技術基礎設施薄弱,會嚴重影響到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信息化發展。因此國內職業院校應當對此加強重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切實轉變傳統職業教育觀念,大力宣傳現代化教育手段,開展教學改革工作,發揮信息化教學優勢,不斷提升學生的信息知識儲備與信息化操作技能。可以說,信息化技術是現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手段。但由于目前職業院校基礎設施缺失,導致職業院校教學活動與信息化技術融合效果不佳。為此,職業院校與各地政府部門應當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投入力度,有效解決基礎設施缺乏這一問題,不斷完善數字化校園以及校園網等信息技術硬件設施建設,為職業教育教學活動信息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5]。
(二)構建信息化教學規范與信息化教學標準
在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融合期間,為保證信息化技術的作用與優勢得到有效發揮,需要高等院校以及高校教師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發展需求與專業特點調整教育教學結構,制定信息化教學計劃與相應的教學規范、教學標準,完善信息化技術應用環節的獎懲機制、監督機制以及激勵機制,提升對教學過程的監控效果,并且開展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開展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技術隊伍建設工作以及教育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工作,努力營造出更加良好的教學氛圍,發揮信息化技術在信息傳播以及資源共享環節當中的作用與優勢。構建完善的教學保障體系,加大教學管理體制與教學管理機制改革力度,建設信息化教學系統平臺與管理平臺,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化技術融合力度與融合效果。
(三)轉變傳統職業教學方法
受到應試教育觀念與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國內教師普遍習慣采用理論灌輸方式對學生展開教學,這也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種傳統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嚴重限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激情逐漸消失殆盡。而在職業教育教學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教育信息,同時可以積極轉變傳統職業教學方法,顯著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效率。為此,職業院校應當積極轉變傳統教育方法,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工具,確保學生可以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的助力下,顯著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展開有效培養,突出學生在學習環節當中的主體地位[6]。在教學環節合理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結合教學材料內容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更加高效的教學指導與教學引導,這樣不僅可以有助于學生的發展思維與創新精神培養,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想象空間,使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在學習環節當中的重要地位,逐漸養成自主學習意識與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為更深層次的實踐技能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四)加強教師培訓力度
在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化技術融合期間,職業院校教師應當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手段,加強信息化技術學習與信息化技術研究工作,進一步提升自身信息化技術操作水平,拓寬信息化技術知識儲備,并且養成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在教學環節作出科學優化與調整,顯著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以及教學能力。而地方教育部門也應當與職業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計劃,對外引進高素質人才,對內開展人員培訓工作,循序漸進的組織教師參與到技術培訓環節,并且將技術培訓重心放在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化技術融合方面,使每位職業院校教師都可以意識到信息化技術在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環節當中的作用與優勢。形成信息化技術教育理念,積極調整傳統職業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環節充分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組織效果,助力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信息化技術實現深度融合。
(五)創新信息化教學理念
在職業院校教學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可以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同時也為師生提供更加良好的發展空間、學習空間。在實際職業教學環節,教師應當提升教學研究深度,做好教學設計工作,由知識傳授者轉化為知識引導者,為信息化技術合理應用提供基礎保障。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信息化課程當中主體優勢,并且在互聯網當中搜索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將課程素材與互聯網資源借助信息化技術清晰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通過資料來展開自主預習。在預習環節解決一系列基礎問題,并且將自身在預習環節當中的心得體會以視頻方式記錄下來,上傳至互聯教學平臺當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研究觀念與教學理論,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更加生動、更加形象的職業院校教學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與思維能力,保證職業院校課程教學質量,助力職業教育事業改革工作與創新工作發展[8]。
(六)構建信息化評價制度
首先,應當結合現代教育理論展開深度研究,將科學理論作為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工作核心依據,為此,職業院校應當提升對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視程度,專門組建教學團隊對現代化信息技術與高職教學活動融合開展系統性研究,并且積極探索二者融合環節所產生的各項問題,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得出理論成果,并且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教學思路與建設思路,這也是信息化建設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與基礎保障。其次,要結合科學發展理論,制定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管理制度。目前國內教育行業在創新發展環節,信息化水平隨之提升,因此需要引進更加科學、更加先進的管理制度,開展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目前多數職業院校存在信息化管理與教學實踐活動嚴重脫節這一問題。追根溯源,還是由于管理制度無法緊隨時代發展步伐,更加無法滿足職業院校多元化發展需求,信息化發展受阻。為此,職業院校應當提升對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從整體開展制度建設工作,結合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需求,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并且確保制度可以得到深度落實、有效落實,通過信息管理機構執行各項制度,確保信息化技術可以與教學工作同步開展。
(七)完善信息化應用體系
為保障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優勢得到有效發揮,職業院校應當積極完善信息化應用體系,為二者融合提供基礎保障。將現代化信息技術合理應用于教學環節,顯著提升信息化教學效果,從信息管理制度與信息管理體系入手,做好系統性建設工作。具體而言,首先,應當對公共服務系統的建設工作提升重視,確保職業院校各個信息化系統可以做好維護工作與創新工作,將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作為工作重心,同時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力度,顯著提升職業院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構建信息化教工機構,專門負責信息管理工作,顯著提升教學工作信息化效率。最后,加大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投入力度與支持力度,設置專項經費,并且對外吸引社會資金,顯著提升職業院校整體信息化建設水平與管理水平。除此之外,還應積極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將信息化技術作為教學評估體系與教師評價體系的重要一環,助力職業院校教師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職業教育教學活動與現代化信息技術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職業院校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構建信息化教學規范與信息化教學標準、加強教師培訓力度、轉變傳統職業教學方法、構建信息化評價制度、完善信息化應用體系等方式開展信息化教學,在保證職業院校教學水平的基礎上,為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核心素養發展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作者單位:陳煥文? ?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 姜妍,丁建雷.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方法與策略初探——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例[J]. 山東開放大學學報,2021(4):31-34.
[2] 李麗. 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 ——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2021(16):234-236.
[3] 何雷.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鐵道車輛專業教學探索與實踐——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時代汽車,2021(13):47-48.
[4] 鄭忠秀,田濤. 高職公共基礎類”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通訊世界,2021,28(6):53-54.
[5] 顏文勝,許益成. 數字經濟背景下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21(7):77-80.
[6] 李偉林,吳巧雪.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需求重構計算機專業群 ——以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21(31):41-44.
[7] 羅維佳. 通過職業技能競賽提高高職信息技術教學質量探究—以軟件技術專業“web前端框架”課程教學為例[J]. 警戒線, 2021(10):118-119.
[8] 邸柱國,馬太郎. 淺談信息技術專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作用 ——以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新一代,20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