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全
數學是一門抽象與邏輯相結合的學科,但小學生受到思維能力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在短時間內培養出數學思維。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其思維意識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相對較為困難。數學作為重要學科之一,能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提高其理解能力。因此,為了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維觀念,教師就需要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模式。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興趣能引導人的活動,學習興趣對學習活動的開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必要手段之一。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具備邏輯思維,還需要學生對抽象數字進行具體想象,但大部分小學生往往不具備此種能力,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運用能力,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為學生建立生活化教學環境,培養學習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不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習慣,激發求知欲望,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以長度單位學習為例,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讓學生以自身某一部位長度為標準,測量課桌長度、課本寬度與同桌身高,測量結束后,教師隨機挑選一名學生,詢問同桌身高。隨后,教師要教學生正確認識格尺,并將長度單位通過格尺在身體部位上展現出來。
二、將教材與生活相結合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因此,教師必須將數學教材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更注重知識點傳授,沒有注意到枯燥的專業知識會削弱學生探究興趣,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無法開展自我學習。小學生理解事物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發展,但由于生活環境不同,學生對相同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也不同,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100以內的加法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帶兩串顏色不同的手鏈,將其中一種顏色看作十位數,另一種顏色看作個位數。在學習“36+2”時,先將36分成30與6,在兩串手鏈上分別數出3個珠子與6個珠子,隨后進行加法運算,個位數對應個位數,十位數對應十位數,將6和2對齊,在代表個位數的手鏈上再數2個珠子。最后,一串手鏈代表30,另一串手鏈代表8,得出結果為38。
三、創新數學教學模式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需要重點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不斷創新數學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一方面要將數學知識進行延伸,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求知欲。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可以發現,不同版本的教材大部分內容相同,但無論是何種版本的教材,其更新速度都較慢。針對此類問題,教師應將所學版本教材與其他版本教材相對比,重點講解教材間重復的內容,并為學生介紹課外內容。例如,可選擇一位數學界的代表人物,將其生平故事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向往。另一方面要改變知識點教學方式,利用課堂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知識點講解完成后,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可開展角度大小比賽。將學生分為兩組,教師將兩把格尺擺成任意角度,并舉起給學生觀看,學生要根據角度的不同,在教室中找出與之對應的銳角、直角、鈍角物品,找出物品數量最多的小組獲勝。
四、組織開展生活實踐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小學生的好奇與玩耍心理,將數學知識融入活動中,帶領學生進行生活實踐,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奧妙。開展實踐活動,能拉近生活問題與數學知識的距離,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也能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能使數學知識更加實用化。例如,在學習觀察物體時,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能力,將平面圖形構思成立體圖形,學會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掌握同一物體的不同面。教師可準備四個毛絨玩偶放在講臺上,按照物體正面、左右兩側以及后側,將學生分為四組,每個人準備一張白紙,按照玩具的不同面進行繪畫,創作完成后,由學生對作品進行投票,每組選出一個獲勝者,將玩具作為獎勵送給學生。
五、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教育制度正在進行全方面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社會需求,因此,數學教師必須以新課程改革標準為規范,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融入數學課堂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王曉艷.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及策略[J].數碼設計(上),2019(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