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嬌
摘 要:近年來,我國智障兒童數量日益增加,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特殊兒童因智力缺陷及社會適應行為障礙而難以真正融入社會。因此,教師要將培養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看成一項重要工作,切實提升他們的自我服務能力。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提升智力障礙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希望為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智力障礙;自理能力;策略
在培智學校中,教學對象往往由于知識經驗貧乏、反應遲鈍、接受能力差,難以掌握生活勞動技能,缺乏自我意識、社會意識和自信心,畢業后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總目標,決定了培智學校始終要把培養和提高智障兒童的自主生活能力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著力發展學生自我保護、自理生活和自我管理等適應社會的自主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一、借助繪本,創設學習情境
智力障礙學生的智力水平低于同齡兒童,認知能力和行為習慣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后天未經過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對家長過于依賴﹐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他們在學校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不會穿衣服、不會自己吃飯、不會洗手洗臉﹐甚至不知道如何上廁所等。
因此,需要通過直觀形象的訓練挖掘培智學生有限的潛能,增加其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繪本主要以圖畫的形式展現故事情節,每一位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繪本作為培智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工具,通過其直觀形象的表達,將圖畫與生活經驗完美融合,為培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正如葉葉秀、李雅君在“培智學校繪本教學形式與創新”一文中所論述的觀點,繪本多樣化的內容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動作各個方面給予特殊兒童足夠刺激﹐多感官輸入信息[1]。教師通過繪本故事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更容易掌握生活技巧,獲得直觀的感受。例如,筆者在教學中發現班里有個學生總是把鞋子穿反,多次糾正無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將繪本《我會穿鞋子》引入課堂,通過角色扮演﹑穿鞋演示、情景模仿,引導學生正確穿鞋子。
二、直觀教學,促進學生理解
由于智障學生的抽象水平較低,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教育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創設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如實物展示、微課、現場實踐等,將抽象轉化為直觀的學習內容。
數字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將課堂中的知識內容直觀展現在PPT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讓學生輕松地理解所學的內容。例如,在生活適應《我的三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制作三明治的微課視頻,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強學生對制作三明治方法的記憶。
除此以外,展示實物也是—種直觀的教學方法。例如,《我的三餐》一課中,讓學生現場親手制作三明治,在制作過程中體驗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實踐掌握制作三明治的方法和要點,使所學知識技能靈活地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
三、創設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游戲,智力障礙的學生在游戲中,更容易接受新理念。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多樣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充分展示生活自理能力。換言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將他們的一些生活自理能力,通過游戲呈現出來。例如,刷牙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為此,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角色游戲:讓3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每名學生演一個角色。教師讓第一名學生扮演牙醫,第二名學生扮演病人,第三名幼兒扮演陪同的人。首先,扮演牙醫的學生穿著醫生的服裝,讓“病人”將嘴張開,告訴“病人”要想擁有健康的牙齒需要養成刷牙的習慣。同時,"醫生”還演示了正確的刷牙方法;接著,教師讓學生輪番表演,使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再比如,在教學“家事清潔”的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競賽游戲,競賽內容為快速整理桌面,讓學生兩兩進行比賽,或者幾個人為一小組,組內開展,或者開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比拼,看看誰能把桌面整理得又快又好。在打分完畢之后,適時播放一段獲勝的音樂,使比賽更有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熱情高漲,感受到了課堂樂趣。
四、尊重差異,展開分層教學
不同的學生在生活習慣行為方面有明顯不同。教師要密切觀察和分析,對學生的這種差異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采取分層教學的教育方式,如根據學習能力、興趣、方法等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層,使每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在既有的基礎上獲得不斷提升,不斷實現自我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層級的躍升。分層教學法在培智學校適應課中的實踐比較少,很多細節和理論還有待完善與補充。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分層教學其實更加適用于培智學校的學生。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進行更好的分層,更好地進行分層教學設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加精確的分層教學內容,使他們順利達到分層教學目標,使全體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與進步。
比如,在教學“食物料理”的內容時,在對學生進行了分層之后,教師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針對學生能力強的學生,可讓他們制作“淘米煮飯”的課件,在課件中詳細地指出淘米煮飯的過程和一些注意事項,讓學生照此進行實踐,進而提供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學會淘米這一步,制作一個“淘米”的多媒體課件。而就能力差的學生而言,教師則需要讓這部分學生知道飯煮熟了才能吃。以往學生這種生活技能的習得,多依靠教師的示范和文字敘述,有了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拍攝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視頻內容要步驟清晰、敘述清楚,使學生便于觀看。拍攝完成之后,還可以上傳至云平臺中,供學生在線上自行觀看。
五、結語
綜上所述,幫助智障兒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來適應社會且深入社會,對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基于此,教師要不斷優化創新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化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學習,努力提升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從而助力學生日后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閆新春,李文會.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J].中學教學參考,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