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莉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提出,各小學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有更高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閱讀教學流程和課堂活動時應進一步提高其教學有效性和高效性,以確保小學生能夠由此緩解學習壓力,持續提升學習成效。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雙減為背景,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創新思路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縱觀教育發展,針對教學優化國家頒布了諸多文件和措施,盡管這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確實對教育質量提升有重要促進作用,但仍存在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因此,該現狀下“雙減政策”應運而生。該政策下,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應時刻秉持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要以小學生群體身心發展特點為依據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以促使閱讀教學實效性能有明顯提升。除此之外,雙減政策下學校不再以分數評定學生,而是能夠以多種角度培養學生,而這一改變對學生綜合發展極為有利。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求
雙減政策要求下教師應做到幫助小學生緩解學習負擔,提高學習質量。針對此目標,語文教師應不斷調整課堂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則能將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牢牢掌握。而課堂閱讀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所以需要針對閱讀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方法,以此吸引小學生群體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這樣一來課堂教學會更加高效[1]。除此之外,基于雙減實施閱讀教學,教師也應注意結合學生興趣點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活動,讓其自覺參與文本閱讀,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另外,閱讀教學中應將閱讀能力培養重要性全面突出,要確保小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后,不僅能夠將整個文章脈絡全面梳理,同時也能將文章表達的深層含義充分理解。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閱讀情境
雙減影響下為進一步推動閱讀教學改革加快,培養小學生主體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創建閱讀情境作為切入點,將學生吸引至課堂閱讀情境中,提高閱讀質量。與此同時,教師也可趁此機會將各種閱讀方法引入,幫助學生加深文本理解,強化其語文素養。以《四季》教學為例,該文章是一首趣味性較強的兒歌,整篇內容以“春天草牙”“夏天荷葉”“冬季雪人”“秋季谷穗”幾部分構成,該類事物皆屬于每個季節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通過閱讀該本文不僅能夠領略四季不同特點,同時也可感受作者對四季的特殊情懷。鑒于此,為激發小學生群體閱讀熱情,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四季變化的動態視頻,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四季如何更替,待視頻播放結束后可向學生提問“最喜愛的季節是哪個,喜歡該季節的理由是什么”,針對此問題部分學生回答“春季是其最喜愛的季節,因為此時萬物蘇醒,天氣宜人、十分舒適”;也有部分學生持有不同意見,其表明“秋季是他最喜歡的季節,因為這一時節萬物收獲,正是心情最佳的時候”。當學生全部回答后,教師可繼續提問“如果讓你描寫四季,會從哪幾方面入手呢”,通過該問題可引導學生思考,讓其對該主題加深了解,最后教師則可引入課文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內容感受他人筆下所描寫的四季景色[2]。這種閱讀情境創設的方式可使學生在閱讀時更加投入,同時也可讓其在通過閱讀找出文章關鍵點、體會作者情感、加深理解。
(二)優化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優化是保證語文閱讀質量的重要基礎,特別是雙減政策下合適的閱讀方法可有效減輕閱讀負擔,提高閱讀速度。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講,此時剛步入小學生活,學習經驗不足,閱讀方法了解也十分有限,所以為改善弊端,增強其閱讀能力,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對同一文本內容進行閱讀和分析,這樣可在閱讀教學中將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同時也可幫助學生總結閱讀方法,改善閱讀學習中的不足之處。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課堂上教師可提問“文中出現了哪幾種動物以及每種動物都是如何作畫的”,問題拋出后,要求學生以該問題為根據進行閱讀,并讓其通過邊閱讀邊記錄和小組討論的方式找出答案。討論結束后,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回答問題,同時也應詢問其通過這種閱讀方法對其是否有所幫助。通過親自嘗試后小學生可發現,一邊閱讀、一邊記錄,閱讀準確性更高,條理也更為清晰,而小組合作也能更好的完成閱讀任務。經過教師提問和參與閱讀活動,小學生對于不同閱讀方法的優勢能夠充分了解,這樣一來在面對不同閱讀要求時,其也能選擇最佳的閱讀方法輔助自身進行文本閱讀。
(三)融合課外閱讀
以雙減為背景優化閱讀教學,提升課堂有效性,應突破教材限制,加強課外閱讀滲透,以此豐富閱讀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同時,若教師能夠做到結合小學生興趣點篩選課外讀物,也可充分激發其閱讀動力,調整其學習心態,這一轉變剛好滿足雙減政策要求。以《烏鴉喝水》教學為例,該故事情節突出,且蘊含深厚的教育意義,因通過該類閱讀素材可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進行有效訓練。鑒于此,該文章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將《烏鴉與狐貍》“狐假虎威”等故事加以引入,讓學生趁此閱讀契機學習更多知識,除此之外,語文教師也可在班級內設置課堂閱讀角,要求每名學生選擇一本最為喜愛的閱讀素材放入閱讀角,這樣一來小學生所接觸的文化內容會更加豐富,并且通過集體閱讀的方式教師也能更好的培養學生意識與習慣,使其養成終身學習意識。或者教師為突出課外閱讀趣味性,吸引更多小學生參與閱讀任務,教師可設計“課外閱讀競賽”,具體實施方法,教師可讓班級學生選擇一本短篇繪本故事進行閱讀,總閱讀時間為一周,待閱讀準備時間結束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抽簽,選擇競賽順序,讓小學生通過口頭講述和表演的方式將所閱讀的內容加以展示。最終由全體學生投票的方式決定最佳閱讀者。這種閱讀教學方式較為新穎且趣味性較強,所以以此開展教學不會增加學生學習負擔,但卻能夠對其口語表達和理解能力進行有效訓練。
結論
雙減政策下,應改善小學語文閱讀效果,突破以往教學限制,在閱讀教學改革任務中,教師可通過創設閱讀情境、優化閱讀方法和融合課外閱讀等多種方式構建完善的閱讀教學體系,并以此實現緩解小學生群體學習緊迫感,提高學習有效性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羅澤君.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2(15):107-109.
[2]楊春花.“讀”出精? 彩“悟”出道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小學生(中旬刊),2022(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