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才,段再燕,王定石,趙玉山
(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保山 678017)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出臺了《探討實施農業輪作休耕機制試驗實施方案》,為我國主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北大荒農莊群眾既帶來了良好發展機會,又對其提出了巨大挑戰。通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建設,黑龍江省北大荒農莊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了我國的東北大糧倉,糧食生產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農業科技、農業裝備技術水平、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等均有了長足發展。但又面臨著土地肥力降低和衰退嚴重以及大批肥料、殺蟲劑的過量使用導致農田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事關我國國家糧食安全。墾區必須運用好國家有關政策,貫徹好輪種和休耕政策,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休耕是指讓土地休息生養的一項保護措施,也是一種耕作制度。有學者則將休耕當作土地儲備的方式,根據時間長短可分為季節性休息,年度循環休息和長期休息。按照實施主體的自律性,還可分成義務休耕和自覺休耕。按照休耕的技術模式與目的,休耕的種類又可細分。例如,目前在我國一般通過物理、化工、生態等措施,來限制重金屬污染地區的休耕,而針對地下水漏斗區內,則以“一季休耕、一季雨養”模式為基礎采取措施。
休耕注意與棄田(撂荒)、退耕還林等概念有所區別。撂荒實質上是閑置土地,并不能創造農業價值。退耕還林的本質是讓不適合耕作種植的土地,采取植樹造林而回歸山林。休耕農業是使用和休養相結合的種植模式,最大的優點是“寓養于用”[1]。長期閑置可能會使土地肥力大幅下降,因此使用休耕地是確保土地質量、恢復土壤肥力的最重要手段。退耕還林是國家保障和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舉措。按照休耕區和退耕還林的功能可以設立轉換機制,即對撂荒中必須收回地力的農田實施休耕,對撂荒和休耕區中不適合繼續耕作的農田實施退耕還林。
旱作農業植物輪換,通常采取禾谷類作物為主或者是與禾谷類作物、經濟糧食作物和豆類糧食作物的輪換,或者與綠肥作物的輪換,水稻田還可采取與旱作輪換種植。作物輪作能夠調整土壤性狀,改善土壤生態。休耕能使土壤休養生息,實現耕種與養地的有機結合,維持土壤動態平衡并有效增加地力,實現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以輪種為先,休耕為輔,國家將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從2016年的41.07萬hm2擴大到了2017年的80萬hm2,收到了很好效果,達到了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同頻共振,“兩個效應”初步顯現[2]。試點區域產業結構日趨優化,經濟社會效益逐步凸現。例如:根據農業輪耕和休耕政策,黑龍江省前兩年約減少小麥333.33萬hm2,大豆產量增加126.67萬hm2以上,增加雜糧33.33萬hm2。黑龍江省海倫市輪種了超過2.67億m2富含硒的高蛋白大豆,銷售價格提高了,增加了農民收入,被農民稱為“金豆豆”。
長期以來,過度使用消耗耕地,大量使用殺蟲劑和肥料,導致土壤營養不均衡,使土壤肥力和有機質減少,加之農藥化肥中的重金屬有害離子在土壤中累積過多,直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耕地循環休耕可以減少殺蟲劑和肥料的投入量,舒解土壤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吉林省為例,目前吉林省部分地區耕地地力下降較為明顯,西部部分地區草地破壞嚴重;中部地區過度開墾土壤肥力下降;東部地區植被破壞嚴重,森林資源匱乏。近年來中低產田面積逐年上升,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2,故吉林省進行了耕地輪作制度試點,進行耕地地力的恢復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吉林省各地區中低產田情況(表1)。

表1 吉林省2018年中低產田面積分析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促進現代農產品資源結構調整,特別是糧食品種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供應的時效性,滿足人們日常需求。農業輪作休耕既有助于改善糧食品質,調節現代農產品資源結構,提高農產品增加值,優化經濟效益較高的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推動現代農產品資源轉化提升,又能滿足我國市場越來越多元化的糧食要求,提升中國現代農產品資源的競爭力[3]。例如,在2018—2020年的3年農業發展過程中,由農業輪作和休耕機制推動的中國谷物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33.33萬hm2以上,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26.67萬hm2,雜糧種植面積增加33.33萬hm2以上,有效調整了中國谷物玉米市場的供求結構,使玉米價格依次穩步上漲,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些農民為持續增加糧食產量,無節制地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農田地力的下降,土壤日趨板結和退化。同時隨著化肥、農藥用量的增加,導致農村面源環境污染加重,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盡管具有全球三大重要黑土帶第一位的中國北大荒已經具備了無污染種植條件,不過根據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統計,黑土層也在不斷變薄,如若不進行有效利用和保護,黑土層很快就會消失殆盡,糧食增產也就變成了空談,勢必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4]。
隨著人們對農產品品質的重視,傳統農業只重視產量而忽視品質,產出的糧食銷不出去,而市場上所要求的綠色食品、無污染的農產品相對緊缺。對于玉米單個品種而言,由于受我國糧食收儲政策變動的影響,在部分地區大量增加種植面積,市場上對玉米的需求量又不足,從而導致了玉米銷路困難。水稻是我國四大主要糧食作物,目前在我國有糧食保護收儲的政策,所以不會產生賣糧難的現象。不過也面臨著物價與供求之間的巨大差距,高質量的稻米,一斤賣到了幾十元,還供不應求,而一般稻米銷量并不是很好。
大多數農民種田目的很單一,他們只關注種什么可以掙錢,關心農產品價格,對于以后還能不能種,以及地力會不會遭到破壞卻思考得很少,對于培肥地力作用較大的有機肥來說反而使用較少。且有機肥的生產成本較高,利潤薄,有些有機肥加工方式粗放,原料未充分腐熟,搞不好對農作物產生不利影響,加之肥效慢,好多不用甚至棄用。忽視用地與養地結合,片面追求產量,化肥用量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土地愈發不堪重負[5],導致耕地地力愈來愈弱,增糧成為一件困難之事。
國家農業輪種與休耕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爭取用3-5年時間,初步形成全國農田輪種休耕組織方式與政策措施體系,綜合推行以種地養地與綜合治理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技術管理模式,并研究建立農業輪作休耕制度與調控谷物等主要農作物供給余缺的互動關系。在中國東部的冷涼地區、西北部農牧交錯區域等地推行土地輪種33.33萬hm2,包括:內蒙地區 6.67萬hm2、遼寧3.33萬hm2、吉林6.67萬hm2、黑龍江16.67萬hm2。墾區內要抓好制定輪種計劃與休耕規劃,同時解決好以下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土壤類別眾多,地理環境復雜,有山地丘陵,又有沖積平原,耕地紅線又吃緊,實行休耕和輪作易于受限,在面積總量上更是受限。怎樣科學合理選擇休耕和輪作區域,必須因勢利導,科學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既要從休耕時間上加以統籌,又要確實達到提高耕地后勁的目標。
休耕并不代表著要暫停耕作,不是任憑耕地自然荒廢。退耕也并不是棄之不用,而是讓耕地休養生息更利后用。在重金屬污染區域恢復種植,能夠吸收有機重金屬離子的生態林、經濟林,實現經濟和生態雙贏。如采用黃豆和小麥輪作既可讓耕地休閑,還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此外,也可退耕還草發展畜牧業,把畜牧的“短板”補齊。
既要考慮不影響農民的收益,又要讓休耕或者輪作可行。而如果補償過高,反而又削弱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比如,為了鼓勵大豆產業的發展,我國黑龍江省對大豆實行了大力補貼。2019年,大豆的補助標準為255元/667m2,當年播種面積為 427.03萬hm2,合計撥款為186.73億元。對比水稻和玉米的補助情況,可發現黑龍江省更加重視大豆產業的發展(表2)。

表2 2019年黑龍江省大豆、玉米、水稻補貼情況(元/667m2)
土地長期連年耕作不利于農業的常態化發展,實行土地休耕輪作是促進當前農村經濟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的可行之策,有利于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為推進這一政策的實施,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綜合考量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狀況和有關政策措施,逐步試驗推廣,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通過實施土地季節性休耕制度,既有效增加糧食供給,又能促進土地休養生息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的生產技術模式。通過實施土地休耕和輪作,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增強農民科學種田的信心,改變過去憑化肥單一提高產量種田的習慣,以節本增效。通過實施節肥、節藥、節水、免耕等技術,增加土壤天然有機質濃度,鎖住土壤濕度,緩解土壤侵蝕,改善土壤結構,提升農作物生長環境。隨著休耕制度的有序進行,將極大地改善農業土壤環境,土地資源利用會更加科學合理,推動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