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巧設活動,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一連串教學活動。以知識形成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以師生合作互動為基礎,活動的設計要挖掘教學內容中的重點信息,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發展。在“一分鐘有多長”這一節的教學中,設計這樣一些活動。
引入性活動是教師為了引入話題,為后續教學埋下伏筆;或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的一類活動。這種類型的活動特點是具有情境性、生活性和趣味性,旨在充分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熟悉與新課相關的舊知識,使新知識成為一個容易以舊知識進入的“最近發展區。
鐘表是孩子們的老朋友,它也是孩子認識時間最有效的輔助工具。“人手一個鐘表,靜靜觀察又細又長的秒針,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的秒針是怎樣走的?”“指令”一發出,教室里頓時靜悄悄的,孩子們都在仔細地觀察著自己手里的小鐘表,那眼神告訴我他們可絕不會放過一絲一毫獲取結論的機會。一分鐘之后第一雙小手舉起來了。“秒針是不停地走動的。”夢穎說。“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俊璋說。“秒針走一圈是60秒,走一小格是一秒。因為鐘面上有60小格,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所以走60小格是60秒。”佳琪不但說出了秒針走動的規律并解釋了這一規律。孩子們的描述互相啟迪著,互相補充著,對知識的理解也在這樣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著。
遞進式活動,是教師對于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采取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活動方式。通常對于學生無法直接想到答案的較高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鋪墊性活動加以引導。
“秒針也像人一樣會走路,讓我們來模仿它走上一圈。感受感受秒針的走動。”一分鐘后,孩子們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高高地舉起了自己的手。藝晗說:“一分鐘過得太慢了。”書涵說:“一分鐘好長啊!”皓晞說:“我開始覺得它過得挺慢的,后來就變快了。”“我覺得一分鐘有珠江那么長!”銘澤響亮地說。擎天的反駁更是落地有聲:“一分鐘哪有那么長啊!相對時針和分針來說,秒針是鐘面上走的最快的一根針了!”
這一環節的體會可謂五花八門,在這些體會中有的合乎情理,有的可能存在異議,我沒有給出正確說法,而是讓孩子自己糾正闡述。在我看來,任何一種描述都是孩子在經歷活動后的感受,讓孩子自己糾正和發現問題比教師的直接講解會更有效。
在聽過眾多敘述后,絕大多數的同學是贊成一分鐘比較長這一觀點的。事實上這一理解是欠嚴謹的,為讓孩子進一步體會,我給出第三個活動。
隨著歡快的音樂和孩子們一張張微笑、迷人的笑臉的出現,笑容綻放在孩子們的臉上,有關孩子們自己的微笑視頻已將他們完全吸引了。我在心里嘀咕,一分鐘之后,當我將微視頻暫停時,他們又會給我一個什么樣的表情呢?可愛的孩子們不知道又會說出什么“妙語連珠”。“哎呀,怎么就完了呢?”文瑞說。“一分鐘也過得很快。”予圖說“其實一分鐘不慢也不長。”梓喬說。“一分鐘就是它自己。”瞧瞧我們的永冰多會總結,居然說出了這么富有哲理的話。“一分鐘跟我想的一樣。”錦瑤自信地回答。既然正合想法,我想,下面這個“一起跳起來”的活動安排在這里就水到渠成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跳一段韻律操!大家感覺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停下來。在這一活動中我卻有了一個不曾料到的發現:安睿不但在合著音樂律動,而且他還在一刻不離地看著自己的小手表。在音樂結束時,我請他說說剛才的情況:“你為什么不停地看表呢?”“你不是說一分鐘嘛,我怕時間過了。”“你是看手表上哪根針的走動?”“秒針。”“時間過了嗎?”“沒有,還差3秒鐘。”
這一段活動中的小插曲和事后的對話,讓學生無疑又得到了一點收獲:要想準確知道較短的時間,可以看手表中的秒針。在后面的課里就有孩子像安睿一樣利用手表判斷時間。
探究性活動,是教師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而設計的富有思考性的活動。探究性活動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它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經歷過前面幾個活動,孩子的腦海中已建立起一分鐘的概念。為使一分鐘能更具有量化性,孩子們進行了一個限時活動。“給你一分鐘,你能干什么?”看著他們積極地展示自己,我的心里涌動著對他們的敬佩。有同學1分鐘寫了15個字,有同學一分鐘用筷子夾了8個玻璃球,有同學一分鐘踢了37下毽子,有同學一分鐘走了45步……
課堂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活動的進行都為下一個活動奠定了基礎,精心設計,提前預設,都是一節課成功的保證。活動設計須具有層次性、延展性、開放性。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交流中頓悟。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西灣小學 劉蘭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