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關鍵詞】宮外孕;米非司酮;甲氨喋呤;臨床療效;HCG
宮外孕是臨床婦產科常見急腹癥類型,主要是指受精卵在宮腔外著床發育的疾病類型,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宮外孕疾病又被稱為異位妊娠疾病,患者主要病變為受精卵于宮腔外著床并進行進一步的生長發育。異位妊娠疾病類型豐富多樣,主要依照患者妊娠部位進行疾病劃分,如輸卵管妊娠、宮頸妊娠等。臨床研究表明,對于異位妊娠患者,其首發癥狀多是6-8周的停經表現,有極少部分患者無停經史。疼痛也是較為常見的異位妊娠癥狀,在異位妊娠未發生破裂前,患者會有間歇性隱痛癥狀表現,等發生破裂后會有明顯的撕裂感,并伴有惡心嘔吐癥狀,隨病程進一步加重惡化,還會出現胸部放射性疼痛,甚至會引發腹膜炎。除疼痛、停經外,還有部分患者會有陰道流血癥狀,癥狀出現一般分布在經期前后,具體出現時間與患者受精卵著床位置有關。近年來,伴隨盆腔手術、盆腔炎癥、藥物流產、人工流產的增加,導致異位妊娠發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趨勢進展。隨著現階段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檢測技術和陰道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得異位妊娠患者能夠早期得到明確診斷,治療效果也隨之升高。臨床以往多通過手術治療宮外孕,盡管能夠控制患者病情,但會對患者生育能力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藥物保守治療的應用價值相對更高。甲氨喋呤是有效的宮外孕治療藥物,雖能夠徹底殺死胚胎組織,但藥物不良反應較大,對機體肝腎功能、組織粘膜均具有一定藥物損傷作用,且藥物用藥較難控制,在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米非司酮是常用的早孕治療藥物,能夠調節凋亡基因,具有誘導子宮內膜出血、抗著床、抗排卵、抗黃體等作用,通過對黃體萎縮的影響,使依賴黃體發育的胚囊發生吸收、壞死等現象,對于治療宮外孕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本研究選擇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宮外孕患者60例進行分析,旨在探究宮外孕實施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合治療的臨床療效,闡述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60例宮外孕患者,通過整群隨機化分組法將患者分為科研組(n=30)與常態組(n=30)。常態組年齡22-38(28.47±2.33)周歲;停經時間為35-55(42.14±2.57)d;均為輸卵管妊娠。科研組年齡23-37(28.54±2.46)周歲;停經時間為36~55(42.36±2.68)d;均為輸卵管妊娠。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年齡、停經時間)數值差異較小(P>0.05),滿足研究可比條件。
納入標準:(1)患者均接受病理、CT、B超等檢查確診,均符合宮外孕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無貧血;(3)異位妊娠未流產或破裂,一側包塊附件小于4cm,無明顯內出血情況;(4)患者及家屬已在專科醫師指導下簽寫知情協議。
排除標準:(1)對研究藥物過敏患者;(2)肝腎功能異常患者;(3)宮內早孕合并附件包塊疾病患者;(4)下腹嚴重疼痛不適患者;(5)同時確診惡性腫瘤疾病;(6)合并其他婦科疾病;(7)合并較為嚴重或處于惡化趨勢的肝、腎系統疾病;(8)經實驗室檢查肝腎功能偏離正常范圍;(9)存在認知水平障礙,經過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評估,評分<24分。
1.2方法
常態組接受甲氨喋呤(依比威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250)治療,予以患者肌肉注射用藥治療,50 mg/次,1次/2 d。根據患者血液HCG變化情況連續用藥治療3-4次。
科研組在常態組基礎上加用米非司酮(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28)治療,予以患者口服用藥治療,50mg/次,2次/d,連續治療3 d。
1.3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患者HCG。(2)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記錄血HCG 2周內下降、尿HCG 2周內轉陰、癥狀在1周內消失、包塊2-3周明顯縮小患者例數。(4)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為附件包塊明顯縮小,癥狀基本消失,血HCG值兩次均在50IU/L及以下;有效為附件包塊有所減小,患者血HCG值明顯降低,但仍≥50IU/L;無效為患者藥物作用影響較低,甚至需要聯合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通過顯效和有效進行綜合計算。
1.4統計學方法
全文各項目數據均由SPSS 21.0統計系統開展對比分析。(x±s)表示HCG值等計量資料,使用f檢驗;通過[n(%)]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應用效果對比
常態組治療顯效、有效占比人數較少,患者有效率數值明顯低于常態組,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組間患者HCG值分析對比
經過治療后,兩組HCG值均有下降表現,但科研組下降更為明顯,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組間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對比
科研組治療后血HCG降低、尿HCG轉陰、癥狀消失、包塊縮小情況均好于常態組,兩組數值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組間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科研組治療后有1例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常態組患者治療后有4例患者表現出胃腸道反應,2例表現出口腔潰瘍,1例經實驗室數據檢查為骨髓抑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3%。科研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態組(x2=5.192,P=0.022)。
2.5組間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各項血脂指標組間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計學價值(P>0.05),治療后各項血脂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組間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4。
3討論
宮外孕為婦科產檢危重癥,其發病原因較多,主要發病機制在于受精卵遷移過程中出現錯誤遷移,而導致受精卵未能成功達到患者子宮,在其他地方停留,而引發異位妊娠的臨床表現。通常隋況下,宮外孕多發于輸卵管,會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宮外孕又被稱作異位妊娠,主要是在子宮腔外著床并發育的疾病,其中輸卵管妊娠是最為常見的異位妊娠類型。近年來臨床相關資料數據統計,我國宮外孕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進展,且由于宮外孕所導致的死亡人數約占妊娠女性總死亡人數的10%以上。對于異位妊娠患者,積極開展藥物干預,不僅有助于提高臨床控制質量,緩解疾病繼續進展;還可減少患者接受非保守治療可能,避免手術干預帶來的創傷影響,最大化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對于從未生育或有生育意愿的宮外孕患者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時殺死異位存活并生長發育的胚胎及相關滋養細胞,避免發生妊娠破裂。
甲氨喋呤是嘧啶類抗代謝藥物,能夠控制機體合成四腔葉酸,干擾細胞DNA序列的合成,使滋養細胞發生壞死或變性,導致滋養細胞死亡。通過給藥甲氨喋呤,還能控制滋養細胞的分裂環節和增殖環節,促進胚胎組織脫落,達到胚胎壞死效果,同時能夠被機體所吸收,甲氨喋呤能夠將存活、生長發育的胚胎完全殺死,藥效顯著。但由于甲氨喋呤是一種抗腫瘤藥物,對機體腎功能、肝功能、骨髓、皮膚、胃腸道黏膜、口腔黏膜等均有一定的藥物損害作用,且藥物不良反應明顯,用藥劑量較難控制。若用藥劑量不足,則胚胎還會繼續生長存活,導致妊娠破裂出血治療失敗的結局;而藥物用量過大則會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損傷,因此甲氨喋呤需有一定適應證才能夠臨床用藥,如此也限制了甲氨喋呤的臨床應用。米非司酮是抗早孕類藥物,有誘導子宮內膜出血、抗排卵、抗著床、抗黃體等作用,同時通過調節凋亡基因,能夠促進先上皮細胞、脫膜間質、早孕合體滋養細胞等凋亡,通過脫膜組織中局部NK細胞和Th淋巴細胞表達量的改變,大量增加炎癥細胞因子的分泌,嚴重破壞機體微環境,導致流產的發生。米非司酮具有較為特殊的甾體結構,能夠競爭性結合內源性孕酮受體,發揮強大的抗孕酮作用,使脫膜和絨毛組織發生變性壞死,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降低促黃體素分泌量,使黃體萎縮,繼而促進胚囊發生壞死、吸收等多種現象。作為新型孕酮抵抗劑,米非司酮能夠有效預防輸卵管中胚胎的持續發育,促進早孕合成體滋養細胞的凋亡,有效降低患者機體孕激素水平。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常態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相較于科研組明顯更低,科研組患者治療后HCG值明顯低于常態組,科研組治療后血HCG降低、尿HCG轉陰、癥狀消失、包塊縮小情況均好于常態組,科研組患者治療期間受藥物影響致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血脂指標均在治療前的基礎上降低,且組間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宮外孕的治療中應用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合治療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合治療用法更加靈活,能夠通過口服、單次肌肉注射、多劑量靜脈注射等方式治療,使用簡便,用藥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合治療宮外孕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HCG值,縮短癥狀消失時間,藥物安全性更好,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