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行
【摘要】新聞作品被自媒體大量轉載、改編,但其著作權保護卻多付之闕如。有鑒于此,結合自媒體侵權的特征,試從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范圍、侵權糾紛管轄、舉證責任分配和財產分配等方面加以探析,提出建立合理使用制度、重構訴訟管轄制度和舉證責任分配制度、完善財產分配制度等路徑選擇,以期能對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路徑選擇
近年來,自媒體對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事件時有發生,但素以監督批評社會沉疴、維護公眾權益為己任的廣大新聞媒體及新聞作品創作者,在自媒體對其作品轉載、洗稿以致內容完整性的侵害或主題進行歪曲時,卻鮮有提出權利主張的。其中緣由固然不一而足,但最重要的當屬在立法和司法層面對相關法益保護范圍界定不科學、侵權責任裁判標準不明確、管轄權和酬金分配制度存在缺陷等問題,導致業界維權甚至司法審判均步履維艱。
一、自媒體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法律問題
(一)著作權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在法律邏輯上難以自洽,更在自媒體時代形成新的公地悲劇
考察我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13年第二次修訂),其中第五條明確規定:時事新聞即是指通過報紙、期刊、電臺、電視臺等傳播媒介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且自1990年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歷經多次修訂,時事新聞因其獨創性不足一直被排除在該法保護之外。在自媒體時代,新聞作品更方便被轉載、改編或斷章取義,且傳播主體繁多、速度快、成本低,事后追責的成本高且多數自媒體平臺償付能力很弱,缺少法律保護外衣“裸奔”的時事新聞更易受到自媒體的侵害,法律規范之外的公地悲劇在所難免。
首先,將“時事新聞”排除在著作權法保護之外存在法理上的先天不足。著作權法保護的是具有獨創性的作品,而原創新聞作品無疑都凝結著作者獨到的智力加工,也即具有一定的獨創性。不可否認,整體上時事新聞作品確實原創性比較低[1],但哪怕是一句話新聞也可能凝聚著作者的智慧,而抓拍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的新聞攝影作品非常人所能及[2]。而且不少時事新聞在采訪、組稿和編排等方面的創造性并不比其他作品低,一概否定時事新聞的原創性顯然與保護獨創性作品的立法意旨相悖,且違背了平等保護的法理邏輯。這一違反基本法理邏輯的制度安排在司法實踐中產生了不少荒謬的結果,比如新聞作品著作權案件審理過程中,作為侵權方的被告往往以“時事新聞不受著作權法保護”抗辯事由即可萬事大吉,逍遙法外。
其次,對“時事新聞”內涵和范圍的界定在實踐中往往無法厘清,據此必然產生過于主觀的司法裁判。獨創性的有無和多少如何判斷,很難確定一個客觀的標準來量化。裁判的標準缺失很容易導致司法判例難以統一、司法審判缺乏公正,甚至為該領域司法腐敗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再者,從權利范圍上來講,著作權包括經濟權利和精神權利。時事新聞即使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也應當是指其經濟權利,即傳播者可以無償使用,甚至在一定情況下無須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或授權。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時事新聞作者的精神權利,包括署名權、保持作品完整性等權利,作為作者人格權顯然是應受到法律嚴格保護的。在此層面上,時事新聞絕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任由自媒體等傳播渠道惡意侵害。同樣,自媒體斷章取義或者以標題黨等形式導致原作被誤讀甚至產生不良社會后果,也必然是法律所禁止的。
(二)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管轄權制度存在缺陷,導致管轄權不明確,維權成本過高
首先,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條規定了著作權侵權的主要行為方式,但對于此類侵權糾紛訴訟的管轄權卻一直存在爭議。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6〕11號)第一條進一步明確: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此規定立法本意為明確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的管轄權問題,解決管轄權不明確的訴訟障礙。但自媒體時代網絡侵權地域性廣,流動性強,該規定中看似明確的“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實際上處于變動不居之中,或者分處于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家。而且,由實施侵權行為歸屬地或復制品查封地、貯藏地、扣押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對于被侵權人維權的便利性和經濟性也是一種損害,更不符合自媒體時代著作權維權的實踐需要。因為自媒體時代新聞作品侵權的地域性廣,甚至很容易就超出一國范圍,這就使得作為原告的著作權人起訴、應訴很可能要天南海北費盡周折,甚至動輒需要跨國訴訟,大大提高了維權成本,讓權利人望而卻步。
(三)舉證責任分配存在的問題
對于舉證責任問題,在著作權法領域一般適用民事訴訟法慣例,即“誰主張誰舉證”。但因為網絡侵權的隱蔽性和證據材料易銷毀等特點,舉證責任由原告全部負擔存在明顯不當。其一,基于自媒體平臺內容的封閉性,從技術層面來講,原告不能夠隨意進入相對封閉的自媒體平臺空間,很難搜集、掌握全面準確的證據;其二,基于自媒體平臺內容的內生性,自媒體對平臺內容具有高度的控制權,可以自主銷毀、改變相應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使得證據固定非常困難。因此,在自媒體環境下,新聞作品著作權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應予以調整,比如在制度安排上引入舉證責任倒置或部分倒置的機制等,以更好地維護新聞作品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四)新聞作品著作權的財產權保護存在缺失,更未構建有效的使用付酬及酬金分配制度
傳統上知識產權法的價值取向側重于鼓勵創造,但知識產權制度在激發科學文化創造力的同時,也越發顯現其加大了再創造的成本,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創新及其社會效果的實現。因此,權利保護方式從保護創造倫理到分配倫理勢在必行[3]。依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理性經濟人假設,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無論是新聞媒體機構還是原創作者個人,在分配環節通過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被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也自然就鼓勵了創造,并更加有助于社會福利的增進。而且隨著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現代新聞作品的生產活動需要整合的資源,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越來越多,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利益驅動就無法正常運轉,更遑論發展壯大,提供更多、更好的原創新聞作品。相反,在新聞作品搬運自如的自媒體時代,如果不對新聞作品加以保護,任由其成為隨意使用、無須付費的公地,各種媒體必然會互相抄襲,最終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
調查顯示,不少新聞媒體機構往往缺乏權利保護意識,不但對于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缺少作為,甚至對追求合法經濟利益也存在認識偏差[4]。自媒體時代信息就是價值和生產力,因此無論作為新聞機構還是原創作者個人,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理性經濟人,維護合法財產權,追求自身合法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都是順應時代的合理選擇。而且,只有獲得了必要的經濟保障,新聞媒體機構和作為原創作者的個人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聞策劃、采編等一系列創作行為,也只有做好權利保護,才能激發原創者的動力,否則大家都千篇一律地抄襲,新聞作品的質量便難以保障。因此,將新聞作品著作權的保護落實到使用付酬和酬金分配規則的制定上,是我國著作權法修訂的當務之急。
二、自媒體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路徑選擇
(一)修訂時事新聞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條款,輔以合理使用制度達到保護與利用的平衡
首先,時事新聞被排除在著作權法保護范圍之外,僅僅是法律為更好地實現新聞傳播的價值、保障公共知情權等而做出的立法平衡。在全面保護所有新聞作品的情況下,這種平衡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實現。正如上文所言,采用公共利益等標準進行統一衡量裁判,要優于法官基于模糊的標準對個別新聞作品做出是否構成時事新聞的判斷,從而有利于司法公正和對新聞作品著作權的切實保障。
其次,溯本正源,回歸著作權法的本質,依據獨創性統一保護所有新聞作品。同時,在完善合理使用制度的基礎上保障公益性和有效傳播,從而達到各主體之間的法益平衡。比如對合理使用制度做出相應調整,在此領域重新界定公眾知情權、公共利益和新聞作品著作權的邊界。
因此有學者認為,從立法角度應刪除現行《著作權法》第五條中有關“時事新聞”不適用于本法保護的條款,避免在法律條文上引發不必要的誤解?!皶r事新聞”是不是作品僅根據對“獨創性”的判斷就可以做出了,沒有必要對“時事新聞”專門進行規定[5]。該意見基于實質主義對著作權保護的范圍做出了合理擴充,避免了將時事新聞排除在著作權法保護之外而形成的有悖法理、判別標準模糊等立法缺陷,具有理論上的邏輯自洽,更符合司法實踐需要,為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拓展了廣闊空間。
再次,完善和發展合理使用制度,在自媒體侵權領域采用更加寬松的標準來平衡公眾知情權、公共利益和新聞作品著作權的關系是自媒體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應有之義。對于合理使用制度,一般援引《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對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之規定,即“本同盟成員國法律允許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復制上述作品,只要這種復制不損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無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依照慣例,新聞作品即屬于法律允許的“特殊情況下復制的作品”,自媒體復制新聞作品時同樣需遵循該條款中“不損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無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之原則。這一“無害化”的原則落實到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應側重于保護公眾知情權和公共利益,因此新聞作品著作權應在遭到故意歪曲、篡改或作品完整性、署名權等受到顯著侵害時才能對侵權主體課以相應法律責任,而對于基于過失或危害輕微的自媒體侵權行為可不予追責。合理使用制度顯然在此領域對損害賠償歸責原則起到了合理的調整和矯正作用,以保證當事各方主體之間法益平衡,權利義務相統一。
(二)確立原告所在地訴訟管轄制度
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條之規定,針對著作權侵權糾紛訴訟,由實施侵權行為歸屬地或復制品查封地、貯藏地、扣押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鑒于上述地域多數情況下都與被告所在地存在現實重合之可能,因此這一規定很大程度上是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地域管轄“原告就被告”這一原則性規定在著作權侵權糾紛領域的適用。
基于自媒體侵犯著作權的糾紛具有侵權主體繁多、分布地域極廣、隨機性強等新型特征,為更便利、有效地保護著作權人的訴訟權,我國著作權法應確立有利于著作權人維權的訴訟管轄制度。比較簡便有效的方式即是確認對網絡侵犯著作權提起訴訟可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的制度,這樣使得著作權人維護權利更方便和經濟,從而也有效地調動了新聞作品著作權人的維權積極性,打破自媒體侵權領域維權舉步維艱的不利局面。
(三)完善舉證責任分配制度,推動集體維權平臺建設
因自媒體傳播主體繁多且自媒體平臺多具有相對閉鎖性,新聞作品著作權被侵害后往往不能有效且便利地完成取證工作,舉證難也就成了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的一大障礙。破解這一困境,筆者認為需要在立法領域引入舉證責任倒置或部分倒置的制度,或者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對證據標準做出適當調整,在訴訟中著作權人只需提供作品被轉載、洗稿和歪曲等權利被侵害的基本事實即可,比如僅需提供網絡截屏等,被告則需提交內部調取的證據自證清白,否則即推定為侵權。另因自媒體侵權主體繁雜多變且隱蔽性強,故存在實際侵權主體難以查明的問題,如何調取自媒體賬號背后的真正主體可以通過強制實名制等技術手段加以解決。
同時,因為自媒體主體數量巨大,侵權行為頻頻發生,單個新聞媒體機構往往疲于應付維權事宜,因此需要相應的協會或行業聯盟來統一維權更為妥帖,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首創新聞作品數字著作權維權系統平臺即是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6]。除了新聞媒體自發組織的維權平臺,也更需要諸如中國著作權保護中心等專門機構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及時發現、甄別和研判侵權行為,并專業、集中、高效地完成證據采集、固定等基礎工作,然后通過訴訟、協商、調解等多種機制在自媒體時代實現對新聞作品著作權廣泛、統一、有效的保護。
(四)構建公平合理的付酬及酬金分配制度
考察現行法律制度,《伯爾尼公約》和我國《著作權法》均確立了轉載時事新聞時無需權利人許可也不用向其支付費用的基本規則。這一規則形成的背景首先是在紙媒時代為更好地實現新聞信息迅速傳播而做出的價值平衡,其次鑒于紙媒時代新聞信息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可能同步,在新聞作品傳播存在時間差和地域差的情況下,新聞作品創作者在作品逐級延時傳播的過程中依照上述規則仍有可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該制度在確立之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當前自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新聞信息轉載越來越方便,傳播日益迅速,首發媒體發布的時事新聞幾乎可以被其他自媒體同時推送,因此首發媒體受關注度和基于此產生的流量經濟都大為減損。事易時移,時事新聞所處的傳播環境及立法基礎均已發生急遽而顯著的變化,保護的規則也必須與時俱進。正如學者所言,在知識產權領域,智慧創作物被傳播的速度越快,法律給予保護的強度就越大。
因此,在自媒體時代應當建立起時事新聞有償使用的法律制度。較為簡便和適當的做法是參照《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第二條之規定,合同無約定時,如何參照紙質媒體付酬標準和付酬方式付酬,可考慮對相應的酬金比例或增減幅度依據個案情勢做出調整。畢竟參照不是按照,依據個案具體態勢賦予權利主體或裁判者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更科學,同時并不損害司法統一。
解決新聞作品著作權付費問題之后,構建公平合理的財產分配制度即隨之而來。知識產權和物權一樣都是無差別人類勞動的凝結,其規范制度的價值功能也應當恢復到物權的利益分配上來[7]。在流量經濟的背景下更應當綜合研判各主體的資格、地位,厘清創造者、傳播者、使用者等參與主體的貢獻及權重,做好公平合理的分配。筆者認為,基于自媒體傳播主體多、速度快、成本低,事后追責的成本高且自媒體平臺償付能力較弱等原因,我國應當借鑒域外法律的制度設計,賦予新聞原創作者及其授權機構享有優先傳播權,并在此基礎上像歐盟一樣設立新聞鏈接稅及數字化使用的鄰接權。在賦予新聞發布者向引用該新聞的相關主體主張合理費用的權利的情況下,自媒體、搜索引擎或者其他網絡平臺在引用該新聞時,就需要向傳統的新聞出版機構支付費用。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技術手段完成使用者付費并形成按約定自動化分配的有效機制。
三、結語
本文主要針對自媒體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從法律邏輯和實踐需要的角度對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的路徑選擇加以探討,提出了初步的制度建構方向。借此拋磚引玉,以期不斷完善自媒體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孫昊亮.媒體融合下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保護[J].法學評論(雙月刊),2018(5):75.
[2]劉文杰.探析著作權法中的“時事新聞”:翻譯引發的著作權法疑難問題[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3):18-37+126.
[3]李琛.論知識產權法的體系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40.
[4]《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與防范》課題組.傳統媒體新聞作品著作權保護情況調查問卷分析報告[J].傳媒,2016(5):31-34.
[5]孫昊亮.媒體融合下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保護[J].法學評論(雙月刊),2018(5):75.
[6]楊晨.打響新聞作品維權“保衛戰”[N].重慶日報,2016-11-21(5).
[7]王文敏.新聞聚合背景下時事新聞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J].中國出版,2017(15):49-52.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人文政法學院)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