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摘要】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國迅速進入了全民抗疫的戰爭。如今,我國的戰“疫”取得了巨大勝利,我國的抗疫經驗也為全球其他國家的抗“疫”提供了典范,健康傳播也進入到疫情常態化的后疫情時代。后疫情時代來臨,健康傳播應如何開展?又將如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健康傳播;策略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全面戰“疫”的戰場上,健康傳播成為取得戰“疫”全面勝利的重要一環。疫情期間,盡量不要外出;“悶在家里就是戰斗”;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多通風;聚餐時,公筷公勺要使用……這些防疫的段子幾乎成了人們的口頭禪,也成為每個中國人對于疫情預防的健康共識。
疫情終將結束,健康才是永恒的主題。因為這次疫情,國際形勢發生了極大改變,甚至將改變整個國際格局。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2020年7月31日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機,人們在接下來數十年的時間內都將感受到疫情的影響。就此疫情的全球影響來看,未來的世界格局劃分可能會以此次疫情為分界線,劃分為前后時期。2020年6月16日,習近平主席同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通電話時,提到“后疫情時代”一詞。時隔6天,6月22日,在以視頻方式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習近平再次提出,“推動‘后疫情時代’中歐關系更加穩健成熟”。從此,“后疫情時代”被官方媒體及社會各界普遍使用,健康傳播進入新階段、走進后疫情時代。
一、后疫情時代健康傳播的特征
由于本次疫情的突發性、未知性等特點,造成的后果極為嚴重,其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無論從疫情專業防控,還是在社會各領域中都有著明顯的自身特征。在疫情防控上,與疫情剛剛發生時及其前一個時期相比,后疫情時代有著明顯的不同。無論是國內外疫情的對比,我國的防控策略、采取的具體防控措施,還是社會公眾的認知與需求上都有著巨大的改變,使這一時期呈現出與前期明顯不同的特征。
(一)健康傳播環境:國內外疫情“不平衡”,防控策略各異
進入后疫情時代的我國現階段,疫情防控已呈現持續向好態勢。中國被網友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在疫情發生的三個月后,全國各地已經復工、復課、復商,各種餐飲休閑娛樂場所、旅游景點等都已開放,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電影院也于2020年7月20日開放,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但是,當前全球整體疫情發展狀況“不平衡”,中國以外的全球疫情并不樂觀。很多國家的疫情處于持續發展的狀態,比如美國。由于新冠病毒的變異,從新冠病毒變異而來的德爾塔毒株到現在的奧密克戎毒株,使得不少國家的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截至2022年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人數超過4億、死亡數百萬人。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前期不得不讓整個社會生活按下暫停鍵。但隨著國內越來越成熟的疫情防控措施,后疫情時代無論是社會反應、人群認知以及防控措施上都采取了與前期明顯不同的策略。后疫情時代,我國的防控政策依然是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動態清零”的政策,疫情防控的重點沒有改變,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顯示出良好的防控效果。但是國際上對疫情防控的態度不一,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政府對疫情防控不力,任其發展。
(二)健康傳播內容:從疫情應急走向常規科普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健康傳播需要及時地告知公眾疫情是什么?為何會發生?如何遠離傳染源?懷疑被感染后怎么辦?如何預防?這些應急知識要及時、全面、快速地傳遞到社會各個方面。因為每個人都對這種新發的傳染病一無所知,他們都在尋找各種途徑了解這些知識,為此,政府、機構甚至個人都會采取各種傳播手段進行科普傳播。
經歷過疫情初期形形色色健康傳播的狂轟濫炸,后疫情時代的健康傳播要逐步走上常規化道路,成為常規健康傳播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倡導使用公筷公勺;復工復產中,加強企業和個人防護知識宣傳;學校復學前,送上溫馨健康提示……
(三)健康傳播手段:線上為主,線上線下聯動
借助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疫情時期的人們通過遠程辦公、網上視頻會議、網上問診,一切常規工作都被搬到了網上。互聯網、手機、抖音、快手、短視頻、云直播等,各種新的傳播技術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一起快速傳播疫情防控的知識與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這次疫情的健康傳播中被廣泛運用。
在后疫情時代,由于國家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個人防護不降級的情況下,這些在疫情中圈粉的新技術越來越多地被使用。雖然公共場所的活動都在陸續開展,但是傳統形式的現場健康傳播講座、健康知識傳播的大型活動由于受到人數的嚴格限制,線上云直播成了主要的健康傳播方式。即使在疫情結束后,由于社會大眾已經接受了這些新的傳播手段,他們獲得健康傳播的習慣也會相應改變,對新媒體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高。未來,在線下活動陸續開展的情況下,健康傳播線上的需求也將仍居于主導地位。
因此,后疫情時代的健康傳播要根據國內外健康傳播環境的不同、受眾的需求以及傳播形式等呈現的特點,及時進行相應的傳播活動,以滿足社會公眾對疫情防控和日常健康的需求。
二、后疫情時代健康傳播的原則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及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外交及文化等各個方面帶來的巨大影響,無論是在疫情時期,還是在后疫情時代,在進行健康傳播工作時,都要把握一定的原則。
(一)健康傳播要有社會責任感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后疫情時代的疫情在世界各地的蔓延發展,造成全球政治、經濟等格局也在發生急劇變化,西方一些大國借此疫情進行大肆炒作,“甩鍋”給中國。因此,在進行疫情防控知識的科普時一定要有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密切關注國家有關政策,不可純粹地為傳播而傳播,避免成為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攻擊我國抗疫工作的借口。這就要求我國的健康傳播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認識到,健康傳播不僅是為居民解疑釋惑,提高國內居民的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也是為市民提供一件抗疫的無形防護衣。
(二)了解后疫情時代受眾的健康需求
疫情時期,由于全民防疫的需要,超常規、全覆蓋、強幅度的健康傳播,讓社會大眾不僅在短時間內認識了新冠防控知識,也使人們形成了主動獲取健康傳播知識的良好習慣,甚至思維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后疫情時代,雖然我國大規模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零散的、局部的疫情還偶然發生,使得人們對疫情防控的知識一如既往地關注。加上世界多國疫情的持續,使不少人的神經不會徹底放松,每天獲取疫情數據幾乎成為他們的日常所需,戴口罩、勤洗手、注意社交距離等一些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還繼續保持。
與之相反,也有不少人在疫情期間是迫于群體壓力而采取的個人防護。在后疫情時代由于疫情形勢的好轉,他們迅速放棄了個人防護、不再關心疫情的狀況,同時在心理上也放松了對疫情的重視,讓自己的生活與心理都回歸到疫情發生前的狀態,出現對個人防護的麻痹大意以及對健康知識的忽視。
因此,要及時關注社會人群中對疫情防控呈現出的持續高漲與麻痹大意兩種現象,進行相應的健康傳播。
(三)嚴守健康傳播的專業性
健康傳播是運用各種方法宣傳普及與人類身心健康有關的健康科學技術知識,倡導健康科學方法,傳播健康科學思想,使公眾了解和掌握健康保健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建立科學、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人們文明程度和生活質量的社會活動。因此,健康傳播工作不僅告訴公眾如果要健康需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會公眾該“怎么做”才能身心健康,不得病、晚得病。因此,健康傳播要科學嚴謹,針對性強。
健康傳播要對已經經過科學論證、被科學家廣泛認可的知識進行科普,不可將沒有經過科學論證,或者沒有被科學家廣泛認可的結果作為定論進行傳播;更不能將似是而非的知識或者結論作為傳播的內容。因為任何一種傳染病都會對社會及人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由于是新發疾病,科學家對它的認識有限,社會公眾對它更是知之甚少,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社會恐慌。因此,健康傳播時要注意知識的科學、準確、完整,切不可不問知識信息的來源就向公眾進行相關傳播,那樣不僅會引發恐慌情緒,也會以訛傳訛,一旦后來的科學研究證實有誤,就會給公眾心理帶來影響,造成他們對健康傳播的誤解。
三、后疫情時代健康傳播的策略
與疫情突發初期及進展時期開展應急的健康傳播不同,后疫情時代的健康傳播應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疫情健康傳播要平戰結合,掌握時機與節奏
疫情期間,健康傳播的強度、頻率都是超常規的應急狀態,幾乎所有的健康傳播都是為了疫情防控,內容幾乎全部圍繞疫情進行,強度大、頻率高、覆蓋面廣,力求將健康知識盡快傳播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后疫情時代,對疫情的防控知識不必像疫情階段那樣高度密集、大批量地進行,可根據需要采取平戰結合的傳播模式。除非發生疫情反復的特別事件,否則有關疫情的健康傳播應進入常態化。一是此時的人們經過疫情期間的科普教育,已經具備了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識,并且對疫情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對有關疫情的科普知識就不再需要高強度、高頻率地進行科普教育。二是如果此時仍然采取與疫情期間同樣的科普教育強度與頻率,難免會讓公眾對疫情的防控現狀產生疑慮,心中會出現不安,不利于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的恢復。
但要注意的是,后疫情時代的常態化是新常態,與疫情發生前的舊常態是不同的。因此,這一時期的疫情防控依然是健康傳播不變的主題,只不過其所占的比率明顯下降而已。任何疫情、特別是具有全球影響的疫情,大多是由傳染病的傳播引起的,而預防傳染病的手段既有傳統的隔離、戴口罩,也有新型的注射疫苗、預防性用藥等,這些經典的防控措施是永不過時的,需要反復強化,根植于公眾的內心,使之成為每個人的健康自覺。因此,對疫情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健康傳播依然是不變的主題。
(二)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傳播常規化開展
后疫情時代,科普傳播應及時從關注疫病轉移到常見病、多發病的科普傳播。因為隨著生產、生活進入常態化,工作、學習步入正軌,人們正常的健康需求也逐步釋放,健康傳播也需要及時跟上。生活進入常態化的人們希望看到,社區的健康大講堂又開講了,電視節目中不全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識介紹,電臺的養生節目又有了常規內容……因此,關于人們健康的日常生活、常見的慢性疾病的預防、兒童及老人常見病預防等健康知識,應及時提上健康傳播的工作之中。
常規健康傳播內容的回歸,給社會公眾一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信號,給社會傳遞信心,也讓人們從一個側面看到整個社會回歸了正常軌道。不可忽視的是,心理健康傳播應及時跟進。疫情的暴發和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工作、家庭、社會關系等也是極大考驗。同時,其他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傳播也是必須關注的話題。
(三)全方位多渠道健康傳播手段的運用
疫情期間,全媒介健康傳播的應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一切媒介都加入其中,一些新的傳播手段如抖音、微視頻、直播等被普遍采用,使得疫情期間的健康傳播呈現出“短視頻+直播+話題廣場+專家講堂+社區社群”的全方位、全媒介的特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國家與多地政府就疫情舉辦新聞發布會,健康知識的傳播成為各級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的重要一環。邀請疾病預防、臨床治療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出席新聞發布會,就公眾關心的話題進行解讀。后疫情時代,隨著疫情防控健康傳播依然要求重點人群與全人群的覆蓋,但是專家出席新聞發布會的機會相對減少。不過,疫情中出席新聞發布會的醫學專家,無疑成了人們認可的健康傳播權威,他們的作用需要繼續發揮。
(四)健康傳播要解讀新知,粉碎謠言
隨著人們對疫情認識的不斷深化,引起疾病的原因不斷被科學揭示,新的知識與信息也亟待普及教育。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曾經被寄予厚望、被認為有效的新藥經過臨床驗證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中醫藥在救治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一直沒有被國際社會有效認可。同樣,一些常用的防控舉措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線社交距離等。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措施,通過健康傳播讓我國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經過科學證實的知識需要科普,需要對社會大眾進行廣泛的健康傳播。
與此同時,經歷過疫情的洗禮,各種防疫知識被淬煉,科學的知識被證實,虛假的知識與信息被揭穿,甚至被證實為謠言。因此,后疫情時代的健康傳播在擔負傳播健康新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謠言粉碎機的重任,要幫助大眾辨別真偽,以正視聽。
(作者為《上海大眾衛生報》高級編輯)
編校: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