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冬梅
教育家魏書生說:“我覺得如果我能為這個世界多教育出一個好人,或者能讓某人多一點真善美的品質,那就是一種貢獻,一種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讓國家少一個壞人,或讓某人的思想少一點假惡丑的成分,同樣也是一種幸福,一種貢獻。我感到從成年人做起太難了,最好的選擇是從孩子們做起,自然最合適的職業是教師了。”當級組長說要把小杰放到筆者班時,筆者欣然同意并接受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還是個孩子呢?我們不能不給學生改錯的機會,或許真能如教育家魏書生先生所說,“我們能為這個世界多教育出一個好人,或者能讓某人多一點真善美的品質,少一點假惡丑的成分”,這何嘗不是做教師的一種貢獻,一種幸福。然而,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一、以誠相待,打開心結
(一)正視不足,糾正錯誤
小杰(化名)在2021年9月24日轉到筆者班時,雖然在進班之前已經由學校校長、政教處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教育其要遵守學校紀律,尊重教師,和同學和睦相處,他也答應好好表現。可是,在進校的第一天下午,他就帶檳榔和煙來學校。一位學生勸阻說:“學校是禁止吸煙的,再說我們未成年,是不可以抽煙的。”他聽后罵了這位學生,并在下午放學回家的路上公然派煙給其他學生,均被他們拒絕。由于吃檳榔的問題跟同學產生矛盾,差點導致打群架事件發生。事情發生后,教師對他不斷地進行教育,但收效甚微。
《禮記·學記》有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即知道了他們的心理狀態,才能糾正他們的過失。筆者相信人性本善,小杰今天這樣的表現,肯定與他成長的環境、他的經歷分不開的。因此,筆者不斷找小杰談話,試圖了解他的內心活動,糾正他的錯誤,可小杰卻說教師是為了讓他回原學校去,是針對他特意這樣做的。有了這種心理,小杰自然是聽不進任何教師的話,在班上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如,上課總是和同學說話,在班上喝倒彩,擾亂課堂秩序;不說話就趴在桌子上睡覺;經常不帶書包回家,作業不按時交,即使交了作業,也都是抄的。有次上電腦課,他和班上兩名學生不聽課,班干部、科任教師勸阻也不聽,還把教師氣哭了,嚴重影響了課堂秩序,這在班里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二)敞開心扉,真誠溝通
雖然筆者接納了小杰,但要他也接受、信任教師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呢?陶行知說過:“我們必得變成小孩,才配做孩子的先生。”作為教師,我們要心里真實地裝著學生,在課室、操場、放學的路上,能像同齡人一樣經常跟他們交流,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經過兩個多月的接觸與交流,小杰跟教師說話的態度有所好轉了,他真誠地跟筆者說:“我覺得老師做事不是針對我的,老師是真的為我好!”也正如小杰所說:“假如我七年級就在這里,我就絕對不會干那么多壞事了。”他說以前他不僅不聽教師的,而且還跟教師作對。現在,筆者能輕松地跟他交流了,他有什么事情也會跟筆者溝通,而且是比較愉快的溝通。但說歸說,做歸做,小杰雖然認同教師的教育,但他還是做不到,即使做,也就是堅持一兩天,然后又回到原點。于是,筆者決定去小杰家家訪,對小杰做更深入的了解。
二、目標引領,助力成長
(一)家校共育定目標
目標是前進的動力,樹立一個正確的目標是人生發展的必要前提,一個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往往就是缺乏目標。我們在家訪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小杰的情況,了解小杰在家的表現,看到了他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為什么不是自己想要變,而是別人想要你變?
2.你能集中注意力嗎?你能聽課嗎?
3.作業為什么不能自己做?為什么要抄答案?
4.玩手機有什么危害?離不開手機的原因是什么?
在小杰家,筆者與他父親一起耐心地教育他。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疏導,小杰終于答應把手機上交給教師,答應父親以后好好讀書。我們根據他的具體情況,制訂了學習、生活方面的目標。
(二)及時跟蹤,正其行
有了目標,還得努力才能成功。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他們不一定能朝著目標前行,何況這目標還不是小杰自己想要的。教育行為是具有反復性的,且一定意義上來講不可避免。教育行為的反復性,在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身上表現更明顯,我們對小杰提出的要求,他能堅持兩天已經很不錯了,這需要我們及時跟蹤,糾正他的思想及言行。如,9月26日上英語課睡覺;9月29日做操原地站著不動;10月18日,又與同學鬧矛盾……他不斷地犯錯,筆者不斷地糾正,現在表現好多了。
上周,筆者班開展“學雷鋒”活動,小杰報了名。以前讓他做都不想做,現在主動參加班上的活動,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在活動中,他愉快地跟筆者聊著,一高興就“爆粗口”,筆者及時指出他的不是,他很高興地說:“跟老師聊天真好,可以及時糾正我的錯誤。”為此,他還寫了一份檢討書給筆者,保證以后再也不說臟話,爭取成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求上進的學生。
(三)及時表揚樹信心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都會越來越好。”因此,筆者對小杰的表現及時給于肯定、表揚,幫其樹立信心。如,從教師去他家家訪后,他升旗的時候都帶著書去升旗廣場,在升旗之前抓緊時間背書,筆者及時在班上表揚他;他能背書了,筆者也及時表揚他;他幫值日生掃地,筆者也表揚他。那天,他告訴筆者:“老師,昨天學生會的來檢查了,我看到值日生沒有掃完地,我讓他們快點掃,不然會被扣分的。”筆者表揚他心中有集體,同時,跟他分析,如果真的來不及掃完,被扣了分,你覺得好嗎?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呢?他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錯了,我昨天應該幫他們一起掃地,不應該告訴他們后就背著書包走了。如果被扣了分,我們班就很難被評為‘文明班了。”小杰能這樣想,讓筆者感到欣慰。筆者覺得,他的進步已經勝過“文明”這個稱號了。現在,每天放學時,他會與同學一起做班上的“義工”,幫班上其他值日生掃地。這與剛剛轉到班上時,桌子、柜桶上全是垃圾,自己的垃圾都不愿意丟到垃圾桶的小杰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改變是痛苦的,成長是幸福的。小杰有改變、有進步,但由于基礎太差,對學習還是不太夠心,如,有時管不住自己,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抄作業等現象。筆者相信花開有期,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故事,每個學生的表現都有他特定的原因,讓我們一起用心澆灌,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我這樣做老師[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
[2]趙鳳琴.簡論德育過程反復性的成因及對策[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0(3):37-38.
[3](美)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京華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胡春華51D09A1C-D57C-49B0-A769-B91A3525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