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芳,王樹桂,吳 紅,薛海霞
1.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 揚州,225001;2.揚州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蘇 揚州,225002
麻醉恢復室(PACU)是全麻患者術后接受觀察、監護的主要場所,縮短PACU轉出時間對麻醉質量控制意義重大[1]。受到原發病、手術時間、麻醉藥物用量等因素影響,部分患者術后可出現PACU轉出延遲,若不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可影響醫院手術室循環狀態,引起運轉堵塞,加大了醫院運轉負擔,增加了麻醉科醫護人員工作量及患者麻醉風險,進而增加醫患糾紛發生率[2-3]。國內外有較多關于全麻術后PACU轉出延遲的研究[4],但多集中于特定人群或科室的研究,研究結果缺乏整體性,忽視了潛在因素對PACU轉出延遲的影響。本研究基于醫院全科室角度,分析全麻手術患者術后PACU轉出延遲影響因素,旨在增強麻醉質量控制效率,提升麻醉科工作效率,促進醫院手術室運轉。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手術室全麻術后入PACU復蘇的82例患者基本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延遲組和未延遲組,每組各41例。延遲組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6.92±12.11)歲。并存疾病:糖尿病8例,冠心病7例,高血壓5例,肝功能異常2例,前列腺增生9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I級16例,II級14例,III級9例,IV級2例。疾病類型:肺癌7例,肝癌8例,膽管癌10例,食管癌6例,甲狀腺癌5例,其他5例。未延遲組中,男19例,女22例,年齡27~60歲,平均年齡(34.62±0.85)歲。并存疾病:糖尿病7例,冠心病8例,高血壓6例,肝功能異常3例,前列腺增生7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I級20例,II級15例,III級5例,IV級1例。疾病類型:肺癌9例,肝癌10例,膽管癌8例,食管癌9例,甲狀腺癌1例,其他4例。兩組疾病類型、并存疾病、ASA分級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符合院內醫學倫理要求且獲得批準。
(1)納入標準:均接受全身麻醉,術后入PACU復蘇。有麻醉適應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非全身麻醉者。麻醉禁忌證者。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接受神經外科手治療。(3)退出或脫落標準:術中大量出血。術中死亡。中途退出研究者。
組建研究小組,統一學習課題計劃,討論、制定研究方案。通過勞務購買方式招募調查組成員,統一培訓,統一測評標準。通過在數據庫查閱資料,編訂《延遲出PACU影響因素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基礎情況、手術情況麻醉情況、PACU復蘇情況、PACU轉出情況。實施方法:《延遲出PACU影響因素調查表》中患者基礎情況欄,調查員于患者入院時,通過當面詢問填寫;手術情況欄由手術室內麻醉醫師填寫;PACU復蘇及轉出情況欄由調查員根據臨床觀察結果填寫。
記錄兩組患者的PACU復蘇及PACU轉出情況。PACU轉出延遲判定標準:參照《臨床麻醉學》(第4版)[5],PACU停留時間≥2 h。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ACU轉出延遲的影響因素,運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選擇醫院接受全麻術后入PACU的82例患者,其中,PACU轉出延遲41例。平均轉出延遲時間(241.52±89.67)min。
延遲組的年齡、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術中輸液量、術后VAS評分、術后PaCO2水平均高于未延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延遲組的術后體溫、術后Hb水平低于未延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情況(±s)
組別延遲組(n=41)未延遲組(n=41)t值P值年齡(歲)56.92±12.11 34.62±10.85 8.782 0手術時間(min)123.52±24.51 83.52±13.57 9.142 0麻醉時間(min)89.62±15.29 50.06±10.25 13.761 0術中輸液量(mL)4 852.75±1 529.43 3 211.52±1 000.54 5.750 0術后體溫(℃)33.11±0.84 35.91±0.53 18.051 0術后VAS評分(分)6.11±0.43 3.12±0.25 38.491 0術后Hb(g/L)72.52±10.68 105.19±13.52 12.141 0術后PaCO2(mmHg)51.25±6.12 41.31±4.09 8.467 0
PACU轉出延遲主要發生于胸外科及普外科,見表2。

表2 不同科室PACU轉出情況 例
年齡、并存病、疾病嚴重程度、ASA分級、術中心血管活性藥物使用與否、尿量、丙泊酚用量、術中循環狀態、圍術期出血量、術后體溫、術后VAS評分、麻醉后并發癥發生與否均與PACU轉出延遲顯著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PACU轉出延遲的單因素分析 例
因變量為全麻術后入PACU轉出延遲,自變量為表4中單因素分析結果為P<0.05的變量。結果顯示:高齡、并存病、中重度病情、ASA分級III~IV級、術中循環差、圍術期出血量高、低尿量、低/高體溫、術中未使用心血管活性藥物、丙泊酚用量高、術后VAS評分≥6分、麻醉并發癥為PACU轉出延遲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4。

表4 PACU轉出延遲的logistics多因素回歸分析
PACU以保障患者術后生命安全,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為運行目的。但在臨床實際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仍有30%~40%的患者存在PACU轉出延遲情況,對醫院及患者自身均造成了負面影響[6]。與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創新點在于:基于術后快速、安全康復理念,編寫《延遲出PACU影響因素調查表》,分別對患者基礎情況、手術情況、麻醉情況、PACU復蘇情況及轉出進行記錄,分析各類因素對PACU轉出的影響,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或改善措施,對降低麻醉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保障機體生命安全有積極作用[7]。
本研究圍繞全麻患者圍術期相關因素開展分析,明確高齡、并存病、中重度病情、ASA分級III~IV級、術中循環差、圍術期出血量高、低尿量、低/高體溫、術中未使用心血管活性藥物、丙泊酚用量高、術后VAS評分≥6分、麻醉并發癥為PACU轉出延遲的獨立影響因素。上述高危因素不僅可延遲PACU轉出時間,還可延長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影響其整體康復效果,嚴重者可致死[8]。高齡、高ASA分級、中重度病情是PACU轉出的高危因素,具有不可糾正特征,而麻醉藥物用量、圍術期出血量、術中循環狀態、術中心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則為可改善變量[11]。在本研究中,高齡患者PACU轉出延遲風險高,原因考慮與麻醉減輕機體對外界應激的敏感度,延緩血液流通速度有關。麻醉藥物過量可加大機體藥物代謝負擔,延緩代謝速度[9]。術后過低或過高體溫可引起機體酶活性改變,使得藥物過多聚集于體內,引起PACU轉出延遲。術后并發癥可加大機體炎性反應,引起血氣指標急劇變化,降低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進而影響患者麻醉復蘇[10]。術前并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也易出現PACU轉出延遲,但其具體機制尚未明確,有待進一步深入驗證。
在臨床實踐中,麻醉師以保證手術效果與患者安全并重為原則,需準確評估麻醉藥物用量,縮短麻醉藥物使用時間,改善術中血氣循環,配合心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減輕心血管損傷,減少圍術期出血量[11]。同時,作為PACU轉出延遲的不可糾正影響因素,護士可通過術前資料收集、調查,及時識別影響PACU轉出延遲的高危因素,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提升護理質量,減輕全麻對機體的影響,促進麻醉復蘇。而對于麻醉藥物用量較高或手術時間較長者,術中及術后應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并給予定期翻身、補液、保溫等個性化護理,待患者意識恢復后,指導其多飲水,提高排尿量,加速麻醉藥物代謝,降低麻醉并發癥發生風險[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