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 唐林
摘 ?要: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培育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當前,校園文化還存在著校園活動內涵不深、校園文化缺乏特色、全員育人理念欠缺的問題。在新媒體的運用和發展下,需要進一步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以教師示范、學生榜樣、課程思政、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信息網絡、黨建文化八個維度培育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校園文化;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5-0069-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ampus culture has a cohesive effect on teaching staff, edifying effect on students,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society.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ampus culture,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activities is not deep, the campus culture is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cept of full staff education is lacking. Unde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from eight dimensions: teacher demonstration, student mode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piritual culture, environment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Party building culture.
Keywords: new media; campus culture; cultivation path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所有在校內從事的一切活動皆屬于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是學校品牌建設的靈魂,是凝聚人心的動力源泉、是展示學校形象的文化展示、是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生動體現。高職院校有其獨特的職業文化特點,尤其在新媒體新技術運用日新月異的今天,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在培育鑄魂育人和文化建設方面更加充滿活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文化”二字,較早見之于戰國末年《周易》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隨著學校的出現和校園的建設,校園文化成了社會整體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和培育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
(一)培育良好校園文化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
孔子在《論語·子路篇》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職工是學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主體。校園文化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體現在多方面。一方面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中,教職工是文化的創造者、引領者,又是校園文化的傳遞者和傳承者。另一方面培育積極健康的、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和靈魂,也是廣大教職工一種不忘初心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力量。所以教職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凝聚作用,讓其成為情感依托、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才是培育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培育良好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
陶冶原指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中“孟母三遷”,就是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可見環境塑造人,環境也起著涵養人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在于創建一種氛圍,營造一種環境,使之成為學生激發熱情、凝聚力量、陶冶情操、培育精神的重要場所,最終構筑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特別是在校大學生處于人生階段中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還存在不少的薄弱環節。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校園文化通過有形無形或物質精神的文化,所透射出來的各種獨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習慣。
(三)培育良好校園文化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
示范是指做出榜樣或典范,供人們學習,也就是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知道。學校是學生健康成長,形成良好品德和獲取文化科學知識的前沿陣地。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實踐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一筆無形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學校匯集了來自千家萬戶的學生,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教育的形態等方面的物質和精神的示范作用影響著全社會各行業,也會傳遞到每一個家庭。為此,好的生存環境、活動環境和居住環境能涵養性情,讓人的情緒體驗變得美好。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像一本教科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它以最樸實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并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的推廣運用,進一步豐富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但是,對于新媒體的監管部分領域甚至還是監管盲區,校園文化還存在著校園活動內涵不深、校園文化缺乏特色、全員育人理念欠缺的問題。
(一)校園活動內涵不深
校園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所共同追求的文化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價值取向浸潤、投射在校園活動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校園文化的外延和內涵。目前高職院校各類活動每天都發生,涉及文化、娛樂、體育、技能、戶外素質拓展等相關活動,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熱衷于打造表面的文化環境,營建“形象工程”,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追求大氣和洋氣,內涵建設形同虛設,深層的核心價值文化并沒有建構起來,校園活動內涵不深,大多流于形式,學校的人文厚度沒有隨著校園的日漸漂亮而同步增長是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之一。
(二)校園文化缺乏特色
對于“文化特色”一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郁達夫在《青島、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一文中認為“青島的特色之一,是在她的市區的高低不平,與夫樹木的青蔥。”有學者認為“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和形式”,或者是“事物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總的來說,特色“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表現形式。校園文化特色是一所學校個性風格所在,當前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院校之間在學生生源數量、生源質量、生源結構、專業設置等方面逐漸縮小,每個院校所包含的專業大同小異,存在同質化競爭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院校更容易產生共性的、無特色的校園文化或學校文化,一定程度上校園文化建設沒有很好地與學校本身的辦學特色、專業特色、文化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相融合,更談不上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
(三)全員育人文化欠缺
古人云:“立人先要立德,無德者,國之禍也,德者,國之棟也。”育人工作是高校全體教職工義不容辭的“天職”和“本職”,“全員育人”要求學校所有教職工都要成為“育人者”,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因為每個人在學校的言行舉動都會產生育人之效。然而,從當前的職業教育來看,專業課和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重課程而輕育人”的現象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學校其他崗位的管理人員,認為“育人就是教書,是遙不可及高大上的事情”,只扮演分內的工作角色,沒有育人意識,心中無育人方法,行為上無育人自覺,崗位無育人培訓,沒有參與到育人工作中來。認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主責主業,自己只要上專業課就行,沒有很好地實現“教”與“育”“管”與“育”“服”與“育”的融合貫通,全員育人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培育路徑
新媒體的發展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更加充滿生機活力,在新媒體的運用和發展下,需要進一步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以教師示范、學生榜樣、課程思政、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信息網絡、黨建文化八個維度培育校園文化建設。
(一)以教師示范為重點塑造校園文化風貌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樣是具體形象的,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的示范作用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點亮學生理想明燈,增強學生學習信心,照亮學生前行道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等方面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當前,校園文化建設教師的榜樣作用同樣不可或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肯定了教師示范作用的重要性,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職工在學校堅定的理想信念,溫暖的育人方法,文明的言行舉止,豐富的扎實學識,開闊的國際視野,都會給學生以春風化雨般的影響。俗話說“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做一個出色的“領頭羊”,才能領出一群出色的“小羊”。具有良好的自身修養和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師可成為學生的楷模,教師示范可以塑造校園文化風貌,達到對學生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以學生榜樣為表率展示校園文化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可見,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在校園文化形象展示中學生榜樣作用和力量是無限的,學生榜樣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勤奮好學、友善待人、助人為樂、勤儉節約、多才多藝、誠實守信、孝敬父母、創新鉆研、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等模范榜樣和時代楷模。見賢思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央明確提出“大力宣傳先進典型,評選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風氣”。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人、鼓舞人。當前,在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大學生榜樣的選樹、宣傳和學習過程正是認可、傳播和認同校園文化的不斷詮釋、深化和內化過程,也是以學生榜樣為表率展示校園文化形象的新窗口。
(三)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文化育人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可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缺少協同前行、相得益彰的育人大格局,“兩張皮”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在創新文化育人方式中抓牢第一課堂的同時,學生成長成才“實踐課堂”同樣重要,如學生各類社會公益、學術科技、文化藝術、就業創業類、理論研究類及體育競技等第二課堂表現形式都是育人體系服務的重要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需要創新文化育人方式,構建起以課程思政為抓手的全員育人模式。職業院校全體教職工,包括中層干部、教師和職工都是育人的主體,因為學生接受教育的空間、渠道和養分,來自于學校每個崗位、每一名教職工。為此,專業教師、輔導員、教輔人員、行政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等學校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體,無論在學校從事什么崗位都要以身作則,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發揮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功能目的,用實際行動回答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以精神文化為載體凝結校園文化食糧
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傳承與積累,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征及精神價值傳統。一所學校的校風、校訓、校歌、校徽、教風、班風和人際關系是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經驗的文化積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歷史進程與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之上,是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學校的“精、氣、神”。學校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展示出強大的內聚力,它能夠把學校所有成員都團結在這面精神的旗幟下,真正發揮鼓舞士氣、凝聚師生力量的作用。毛澤東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
那么,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健康發展的精神食糧,更需要抓好文化育人,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構筑廣大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發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名人工匠、勞動模范等優秀校園文化品牌的作用,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創新和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五)以環境文化為熏陶構建校園文化空間
環境是潛移默化的“春雨”,教育環境是產生潤物無聲效果的“濕地”。校園環境文化是一所學校環境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育人的隱形課堂。環境文化主要是指學校建筑樓宇、樹木、花草、水流、建筑等人文自然景觀所構成的環境文化,還包括校舍的布局,教室、實驗室的布置,圖書館的管理,運動場的設置,道路的設置,校園綠化,宿舍管理等。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產生了“孔融讓梨、岳母刺字,畫荻教子、曾子殺豬、臥冰求鯉”等擇鄰而居、環境熏陶的千古佳話。可見,學校物質環境是教育環境的重要陣地,學校的規劃建設,要根據校園的文化特點合理劃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等,并根據各區設置文化主題,形成能夠體現學校辦學思想、辦學特色的統一風格和主色調。探索以實用、經濟、美觀為原則,抓好校園綠化美化,合理設置文化教育設施,營造一個賞心悅目的校園環境,以環境文化為熏陶構建校園文化新空間。
(六)以制度文化為規范提升文化治校水平
學校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規范提升文化治校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形成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規范行為的重要標尺,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古已有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學校教育當中我們只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體系、規范師生教職員工的行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和保證學校各方面工作及活動的貫徹落實。眾所周知,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學生行為規范準則,能夠讓學生在學會自律和他律的同時,掌握融入社會和工作的行為生活常識和職業規范。然而,僅靠規章制度建設好校園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建立執行和落實的組織機構和隊伍,因此,制度文化的建設包括無形制度文化、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精神風貌等方面齊抓共管和合力推進,因為它們是確保制度建設落到實處的有力保證,是規范師生員工言行的關鍵環節。為此,以制度文化規范提升辦學治校水平不僅需要校園文化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完善,更需要校園文化隊伍的勤奮務實。
(七)以信息網絡為平臺拓展校園文化陣地
校園信息網絡作為校園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產物,是網絡信息技術作用于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當前,流行于各大校園信息載體主要以微信、微博、論壇、微視頻、動漫等數字化互動媒體客戶端為主,這些新媒體手段大多是師生共同參與、資源共建共享,以發送和接受數字化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學校要注重各類信息網絡平臺子欄目的思想內涵提升和知識信息擴充,增強新媒體手段的可讀性和服務性。重點打造以學校主頁、新聞網、黨建網和校內論壇等網站為基礎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推送、制作和發布各俱特色的新媒體作品,使‘兩微一端’這個承載著多種新媒體手段的平臺擴大影響力,成為在輿論場上發揮正能量的主力軍和校園文化主陣地。
(八)以黨建文化為引領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黨建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自身建設中所呈現出來的各類文化觀念的總和,主要內涵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觀念、組織觀念、行為觀念、價值觀念、標識觀念等方面的價值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習近平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文化是精神的力量,作為新時代的職業院校,更應該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在黨建文化引領下,用優秀的文化成果、先進的文化理念、生動的文化形式,促進黨建元素彰顯、黨的聲音傳遞,展現學校黨建工作特色和活動。同時,黨建文化要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學校要打造黨建文化育人環境,建設具有職業院校特色的黨員活動室、黨建文化展廳、黨群服務中心、黨建文化墻、黨建文化長廊、黨建主題公園及黨員之家等黨建文化陣地,努力讓黨徽和黨旗在每一個角落發光,用有形的陣地凝聚無形的精神力量。
注釋: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17(3):2.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5(3):27-30.
[5]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J].中國高等教育,2004(20):5-7.
[6]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6(Z2):67-70.
[7]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3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