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瑛
【摘要】幻影薈劇語言工作坊充分利用光影的奧秘,打造幼兒自主探索的活動場景,給予幼兒成為“演員、觀眾、皮影制作家”三位一體式的游戲體驗感。本研究從以游戲化和生活化的方式鋪墊幼兒工作坊經驗、創設富有體驗性和操作性的環境材料、教師與幼兒在工作坊的開放性角色定位、收集幼兒活動表征這四方面闡述工作坊的具體實施策略,探討如何綜合運用教育活動、環境、教師指導、活動評價等方式共促幼兒在坊中綜合性發展。
【關鍵詞】幼兒;幻影薈劇語言工作坊;自主探索;開放性
一、幻影薈劇語言工作坊的創設背景
幻影薈劇語言工作坊是本園園本特色課程搭建的13個工作坊中的一個,以語言為支點撬動幼兒回歸學習教育原點,整合多元領域,讓幼兒在師幼共同創造的有準備的“微型社會”中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往、傾聽感受、創造表達。結合幼兒愛表演愛探索的天性,創設一個自由表演的空間,讓幼兒邂逅極具想象的表演世界,在表演與欣賞中提高社會交流表達能力、傾聽與模仿能力、藝術審美與表現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幻影薈劇語言工作坊的內涵
光影的變化帶給幼兒無限的探索空間,光影和表演的結合延伸成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本工作坊圍繞各具季節特色的繪本,在光影原理的基礎上,運用傳統民間皮影和現代影子戲的形式進行表演,在課室空間中打造了室內的肢體影子表演區——幻影薈劇、室內的手影表演及科學探索區——夢幻光影、以及室內外聯動的皮影表演及皮影制作區--皮影之家,讓幼兒使用自制的皮影、黑影桌面道具或是肢體動作在坊中演繹繪本故事的精彩、去創造無限的趣味。
三、幻影薈劇語言工作坊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戲劇表演經驗游戲化和生活化
馬拉古齊曾說:“用身體去想,用腦袋去做。”身體與思想的對話碰撞出兒童各種令人驚喜的動作表達。兒童極具表演天性,但同時兒童也需要戲劇的滋養和戲劇表演教育的激發。
1.肢體游戲的日常鋪墊,打開幼兒肢體表達的大門
肢體是人類最原始最純粹的表達,而幼兒也是令人驚喜的“表演家”,在不善言辭之時幼兒就已經愛用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所需所感,但幼兒的認知經驗相對薄弱。因此,身體表達的動作也比較單一,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幼兒園中的日常教育活動中融合性地運用肢體游戲,提高幼兒肢體的靈活度,讓幼兒在輕松舒適、愉悅的狀態中運用肢體表達、釋放情感。例如,通過“你做我猜”的游戲去模仿生活中的常見事物,激發幼兒對參與肢體表演游戲的興趣;在繪本滲透的活動中多運用戲劇肢體手段,通過“圈上游戲”讓幼兒用身體塑造繪本角色的特點或畫面,提高自身對身體的操控能力及幼兒合作擺圖的社會性和創造性;通過“各種類型的感官游戲、聲音模仿游戲”,萌發幼兒用聲音塑造角色特點的意識。同時,教師要有意地引導幼兒去觀察生活中的畫面,增加在觀察所見所想所感中運用肢體表達的部分。例如,在生成活動大榕樹的葉子,小朋友觀察到樹木隨風而落,會激發他們以手作枝葉、以身作樹干的肢體表達,并晃動肢體營造落葉的感覺;在觀察蠶寶寶活動中,幼兒會自發地模范起蠶寶寶的爬行、吃食、褪皮等動作,可見,幼兒的日常觀察甚至不經意的興趣發現點也會為幼兒的表演提供豐富的認知經驗。
2.基礎性教育活動與個性化坊間活動相結合,鋪墊工作坊活動經驗
幼兒在工作坊中學習是在基礎的認知經驗上的不斷疊加,教師游戲化地開展情景表演式的基礎性“共課”活動,讓幼兒跟著旁白動態及時地表現故事劇情,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幫助幼兒熟悉繪本故事劇情、固定句式,鍛煉幼兒快速想象、創造表演的能力,豐富幼兒的情緒狀態表現。同時,為了幫助幼兒熟悉工作坊各區間的玩法,教師會根據各主題的重點,以“自研”和“共談”的方式,挖掘各區間活動時所需的核心經驗,了解幼兒在入坊中的問題,動態地開展面向各坊的“專屬活動”也就是“坊課”,在游戲化的動手體驗中學習制作皮影的基本步驟、探索肢體在大幕布表演中最佳的表現形式、豐富皮影表演的畫面等內容。
3.整合家庭資源,多方共促幼兒的影戲經驗
教育并非是單向而行的,而是需要家園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此時家長就要充分承擔起“戲劇生活化”的作用,一場好的影子劇表演需要調動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圍繞繪本故事內容開展不同方面的體驗活動,包括對角色的體驗、對作品的體驗、對生活的體驗,以此加深對表演角色特點及故事內容的理解,為戲劇表達及創造積累經驗。因此,僅僅靠幼兒在園汲取獲得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可以通過帶幼兒去觀看欣賞優秀的 “影子戲”、兒童舞臺劇等方式,進一步了解表演是聲音、動作、肢體、情緒的結合,激發幼兒參與表演表現的愿望。同時,對于表演表達相對較弱的幼兒而言,與家人合作表演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通過自行選擇感興趣的繪本作為劇本,自己制作道具進行影子游戲,任何場合都可以自編自導自演一場別開生面的“影子表演盛典”。
(二)創設劇場氛圍感的環境和材料
1.打造動態的主題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借助環境創設和有效的應用可以促進幼兒快速融入主題性的教育活動中,結合工作坊的光影特色,教師在課室中重點打造了具有傳統皮影與探索神秘影子的環境風格,在墻面上陳列幼兒從繪本閱讀記錄表、制作皮影、皮影表演、肢體表演等一系列的過程。同時,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參與每一部分的環境打造,用幼兒制作的皮影作品來裝飾,推動幼兒在工作坊環境中的參與性,加深幼兒對表演主題性的理解。
2.提供多維的操作材料
材料的操作性和新穎性能吸引幼兒長時間的“工作”注意力,也能讓幼兒保持高度的表演興趣,因而教師要關注幼兒的需求,著力用材料打造一個真實的表演場景。例如,在幻影薈劇大幕布的區間除了提供立體性的角色頭飾、服裝以外,還提供了跟隨不同場景而變化的特色輔助材料:例如,表現森林的大樹、表現大海的波浪、表現田野里的卷心菜地。同時,教師要根據幼兒在工作坊中表演體驗的情況動態地調整更新材料,傾聽幼兒的聲音。例如,為了區分不同的時間情景、推動劇場情節發展的氣氛,幼兒出謀劃策說可以通過改變燈光顏色來表現寒冷的冬天、溫暖的日出,增加下雨、風等環境聲音等。這也能使得幼兒學會在表演中思考,真正發揮幼兒在工作坊中的自主性。
(三)開放教師和幼兒的“教與學”
工作坊為幼兒提供了開放性的活動體驗空間,這里的開放性包括操作上的開放、選角上的開放、劇情上的開放,以開放促自主,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索體驗感。
1.操作上的開放性
用圖譜指引代替教師的語言指導,例如,在制作皮影的工作區間,幼兒是根據操作圖譜的圖標步驟來自行制作完成皮影的,當遇到問題時候會自行分析看圖譜、學會思考或同伴間互助,而非完全依賴于教師的幫助。
2.選角上的開放性
在工作坊活動過程中幼兒是處于自主的狀態,幼兒可以和同伴以自薦、推薦的方式分配角色,滿足每位幼兒的參與愿望。此時,教師更多是承擔“起承轉合”的作用,對于剛開始接觸工作坊,教師會以主持人的方式串聯表演的劇目,幫助幼兒盡快熟悉區間玩法,但到中、后期幼兒逐漸熟悉后,教師就要將組織、調節的角色交給幼兒,放手給幼兒承擔劇場“小主持”,開展維持劇場秩序、報幕、開展互動小游戲等統籌工作,這也使得幼兒獲得最自主的游戲體驗。
3.繪本劇情上的開放性
雖然工作坊的開展是以季節性特色的繪本為切入,但是表演并非是千篇一律的照搬繪本劇情。因此,在表演中繪本并不等于劇本,教師要以開放性的態度鼓勵幼兒化身“小編劇”創作新的表演劇本,允許幼兒在表演中驚喜的“小靈感”,趣味的“小改動”,例如,在“言春”主題課程中,幼兒對蠶寶寶的成長非常感興趣,于是在對表演繪本故事《我也可以飛》有一定的熟悉后,幼兒嘗試在表演中增加了小鳥向蠶寶寶學本領的片段,甚至后來衍生了《蠶寶寶的成長記》這新的原創劇目,幼兒也用繪畫的方式把表演的故事變成了意義非凡的班本繪本。其實,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創新思維、創新火花,教師要創造最大的條件激發幼兒的創新本能,體驗創新后的成功感。
(四)建立幼兒的語言表征記錄檔案
語言工作坊是推動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甚至是其它領域方面發展的學習方式,為了了解幼兒的學習進度,教師除了要作為觀察者時刻關注幼兒入坊過程中的體驗情況,還需收集幼兒在工作坊的活動表征,在入坊過程中注意使用多元的現場評價,鼓勵幼兒通過自評、他評及教師評的方式表達對表演、觀感的想法,通過設置評選“我最喜愛的小演員”和“最認真小觀眾”,在注重幼兒語言表達的同時,推動幼兒欣賞戲劇藝術的情感,也促進幼兒同伴間的互動交流,同時,這也利于教師及時根據幼兒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后續調整;在入坊結束后使用后續的評價記錄,在表演過程中拍攝幼兒的表演視頻和照片,收集幼兒活動中形成的記錄表、作品,例如,在夢幻光影工作區間,幼兒會在神秘的黑箱子中探索發現并繪畫記錄,根據看到的角色、場景、時間創編新的故事,正所謂“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每個幼兒看到的都是屬于自己思想無限遨游的新故事,教師在坊后可讓幼兒復述記錄的繪本故事,并整理為文字記錄,長期以往,幼兒的作品、講述的故事、創編的劇情都記錄著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幻影薈劇工作坊中幼兒以體驗式的自主學習方式詮釋回歸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但這個過程并非是教師無目標無條件的放手,而是以游戲化鋪墊坊前經驗、以自主性操作貫穿坊中探索、以有準備的收集開展評價的方式真正地開放幼兒的學習和教師的教,讓幼兒自主、自由、自在的探索。
[本文系2020年度廣州教育政策研究課題“兒童視角下鄉鎮幼兒園多元混齡語言工作坊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課題批準號:ZCYJ2003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金梅.幼兒園戲劇教育課程[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8):1.
[2]邵冰青.讓孩子愛上幼兒戲劇——例談幼兒戲劇表演活動的指導策略[J].科普童話,2016(11):9.
[3]曹璐璐.開放式幼兒戲劇表演探析——以大班戲劇主題活動“花木蘭”為例[J].幼兒教育,2015(Z4):69-70.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