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婷

下面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19課《大象的耳朵》為例,從研教材、析學情、講方法、說過程、談反思五大部分進行陳述。
一、研教材
課文所在的單元有4篇童話故事,它們都指向一個主題——“改變”。本課圍繞大象的“耳朵”展開,因為小動物們的疑問、議論,大象的想法一步步發生著改變,結尾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
(一)教學目標
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設置如下教學目標:(出示PPT)
(1)認識“耷”“安”等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學寫“遇”字。
(2)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文中的問句。
(3)借助大象的話,說出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變的。
(4)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感悟道理。
(二)教學重點
聚焦對話,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樣改變的。
(三)教學難點
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二、析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富于想象、善于模仿、樂于表達,教學時,應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故事,領會其蘊含的道理。
三、講方法
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采用對比朗讀、遷移訓練等方法進行教學。
四、說過程
以“遇見”為主線,設計“導入新課,遇見作者;細讀課文,遇見動物;悟出道理,遇見自己”三大教學板塊。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新課,遇見作者
用“遇見”作為話題導入新課,為下文的大象和小動物們的遇見奠定了情感基礎。(視頻)
(二)細讀課文,遇見動物(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1.巧用字理激“童趣”
本課采用隨文識字進行生字教學,通過字理識字法,使學生形象地識記“安”字。而寫遇見的“遇”時,采用編順口溜的識字方法并通過教師的范寫,突破“走之兒”這個難點(視頻):落點稍低對折角,方折圓轉一氣成。平捺出頭三波折,三點一線撐小船。就這樣,在教學中因字而異、因境而別、因形賦義。
2.讀好問句品“童語”
本課以人物對話推進故事情節,對話主要以問句為主。因此,讀好問句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視頻1分鐘)接著,引導學生想象小動物的心理活動和表情動作,指導讀出疑問的語氣,思考疑從何來,最后挖掘文本的空白點,進行遷移運用。
3.演讀對話明“童心”
抓住動物們之間的對話進行對演朗讀,了解大象的想法是怎樣發生改變的。(視頻),這就是導致大象思想、行為改變的根本。接著,設計一個對比關系的句式(大象有一對大耳朵,當耳朵耷拉時———當耳朵豎起來時)體會大象的想法變化,由起初的不以為然變為信以為真。最后,坦然面對,做回自己。(圖片)
(三)悟出道理,遇見自己
通過前后對比,反復朗讀,學生悟出“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一般來說,課上到這里,已近尾聲,但筆者認為,文章的結尾部分是進行思辨啟蒙很好的訓練點,語文課標也明確指出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于是,筆者將上學期的童話故事《寒號鳥》與本課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改變的真正內涵(視頻),繼而明白“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睂W生們有感而發,說出自己的體會,教學就水到渠成。
板書:本課的板書設計。圖文結合,簡單明了,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投影顯示)
五、反思
這節課圍繞著語文核心素養四個維度展開,凸顯三大亮點,實現了語用訓練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統一。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在設計上內容稍多,導致最后文本的對比閱讀顯得有點倉促。但從遺憾走向完美,我們終將遇見最好的自己。
附:板書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