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芳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最根本任務,也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教育內容,要求學科教學與德育課程同向同行,協同作用,共同鑄魂育人。新課標的實施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變由填鴨式課堂轉為以學生為主體、師生探討式的互動課堂,教師更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讓學生在一個自在輕松的氛圍的下吸收新知識,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那么如何在新課標下讓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作用發揮育人功能呢?這是需要我們教育者進行探討的。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道德與法治課、品德教育、學生成長、德育水平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最根本任務,也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教育內容,要求學科教學與德育課程同向同行,協同作用,共同鑄魂育人。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德育新課程,以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塑造完美品格為育人目的,在小學德育中發揮著重要的陣地作用,是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陣地,是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那么如何將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功能做到最大化的發揮呢?我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淺談一些自己的運用與體會。
一、明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求,轉變傳統教學模式
新的課程標準更加關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特別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道德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廣大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幫助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新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顛覆了這種方式,更多地采用以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的形式來構架課程內容,這樣,就給教師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更大的空間。教育專家雅克,德洛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所以新課標對道德與法治課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改變過往的填鴨式的教學,老師要成為這節課的“導演”,而學生才是“主角”。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要讓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充滿魅力和活力,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下接受道德教育,實現道法課程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創設課程情境,深化學生道德認知
道德與法治課從本質上說應該是一門德育課程,它義不容辭地應發揮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那么,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如何發揮其育人功能呢?我覺得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然后根據課程內容,創設恰當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地受到對應的道德教育,比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說話要算數》時。我通過引入道德兩難情境,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引導學生在道德沖突事件中依然保持清晰的認知,學會正確把握兩難問題內涵,拓展其外延,學會換位思考,智慧應對,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訓練他們提升道德判斷能力。上述中提到的兩難情境是指在真實的情境中,因不能同時兼顧到兩種道德規范而難以抉擇的問題,其暗含的道德規范存在多種可能的選擇,這些選擇相互對立、互不相容,且沒有標準答案。我在教學過程中,依據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兩難法”,基于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一種道德兩難情境,充分發揮出兩難問題的思維導向作用,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其主動思考、分辨事物的善惡。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通過激烈地討論兩難問題,提升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力,生成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
借助于道德兩難情境,我始終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進入到不同的角色中進行思考,有效地拓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引導他們嘗試從多個視角去尋找正確的選擇,從而逐漸改變以往單一視角解決問題的固化思維方式,從而逐步提升道德判斷和辨別能力。
三、將德育方面內容與道法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正是三觀形成的非常時期,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使學生直接具體地分清真、善、美、假、丑、惡。有了正確的三觀,在教學中實現德育目的就比較容易了。比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地球,人類的家園》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課前調查充分了解地球的百科知識,然后讓大家在小組內展開激烈的討論,讓他們深入了解到地球,對于人類是唯一生存的家園,我們要愛護保護它,接著聯系實際說說自己身邊所了解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事例,讓學生充分明白人類尊重自然,必然得到自然的饋贈,反之,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最后我再讓同學們說說身為小學生的我們能為保護地球,保護自然做些什么,從而激發了同學們保護環境,珍愛地球的情感共鳴。
四、創設情境,展開思辨,讓道德教育在“百家爭鳴”中深入學生的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入閱讀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教學法,解讀其內涵,并在多種教學實踐環節中靈活運用,在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課程《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學中 ,我在最后的環節中,讓學生展開思辨“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長征精神”,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后達成共識:長征精神丟不得,新時期賦予長征精神新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
事實上,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提煉出兩難問題,讓學生在兩難問題中發生思維的激烈碰撞,深刻領悟教材中知識點所蘊含的到道理,感受其道德精髓,讓誠信意識逐漸浸潤小學生的心靈,并深深植入內心,由此內化德育教育的深度,同時也能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
總結
隨著現代教育事業改革力度的逐漸加大,我國教育事業將會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小學教學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更是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通過有效的課程學習能夠進一步的對學生素養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提升,確保學生具備更加優質的道德品質素養,本文主要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德育實踐中運用結合案例淺談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希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德育育人方面最終能夠實現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品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雅克·德洛爾著.《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
[2]教育部制訂.《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孫錦慧.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