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滋養(yǎng)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教育啟發(fā)人的智慧,開闊人的眼界,拓展人的胸懷。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國家經濟騰飛而來的是人們生活水平和素質的不斷提高。每個人都渴望更加美好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人都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這樣大家才能和睦相處。公共藝術教育能夠傳播文化思想,滋養(yǎng)人的心靈,營造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展公共藝術教育可以為人們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營造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德育;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03
0 引言
德育是完成我國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教育與德育的有效結合更能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文章運用文獻檢索法和實地調查法,結合比較研究法和技術路線,設計出能夠充分融合公共藝術教育與德育的研究方案,實現(xiàn)在宏觀層面建立高職院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協(xié)同機制,中觀層面重構高職公共藝術發(fā)揮德育功能的教育教學機制,微觀層面全面落實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1 公共藝術教育對德育的積極意義
德育根據學生的特點,用恰當?shù)姆绞綄⑸鐣?guī)范內化為學生的品德。學生的品德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學生的性格和行為習慣,進而影響學生一生的發(fā)展方向和成長。思政教育影響學生的道路選擇和行為,甚至能決定學生未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對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公共藝術教育滿足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個人的成長發(fā)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1.1 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
公共藝術教育教授學生技術知識和技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促進文化創(chuàng)新與傳播,影響大眾的思想觀念,進一步推動社會思潮的變革,引發(fā)新的消費熱點,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文化影響社會風氣,進一步影響社會政治建設。公共藝術教育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促進社會變革。公共藝術教育內容同樣體現(xiàn)了國家優(yōu)秀的文化,對國民起著教化作用,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國家軟實力。
1.2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良好的公共藝術教育一定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能夠為學生提供精神力量,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政治觀念,深刻影響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公共藝術教育注重實踐與創(chuàng)新,將優(yōu)秀的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受到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并且受益終身。
比如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夫妻雙雙把家還》《穆桂英掛帥》《貴妃醉酒》等,傳統(tǒng)的中國民族舞蹈維吾爾族舞、新疆舞、藏族舞等,中國古代名畫如敦煌壁畫、《清明上河圖》以及各個名家詩畫等,在給學生帶來視聽盛宴的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古人的生活,吸收優(yōu)秀的文化理念[1]。
1.3 提高學生的智力和審美水平
公共藝術教育本質上是美的教育。公共藝術教育教授給學生藝術設計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能夠區(qū)分美的種類和程度,了解美具有多種形態(tài)和特征,使學生具有鑒別和感受美的能力,告別單一的審美。同時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力,要求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甚至是創(chuàng)造美,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學生智力發(fā)展產生正面影響[2]。
公共藝術教育能夠讓學生體會聲音之美、繪畫之美、自然之美、形體之美。公共藝術教育需要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藝術有更多的觀察,加強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3]。
2 研究意義
新時期學生德育發(fā)展包含更多的內容和主題。德育的內容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豐富,涵蓋廣泛。德育的主題包含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學就業(yè)指導教育。公共藝術教育形式多變,靈活多樣,能夠充分結合不同的德育內容和各種德育主題,滿足多樣化的德育需求,并且使用有趣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藝術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3 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現(xiàn)狀
目前,公共藝術教育已經普及,但是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教育成果缺乏明顯的有效性。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更是存在許多問題,不論是教師的配備、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場地的建設,都存在很多不足,這些問題影響著公共藝術教育對德育的積極意義。
3.1 師資力量缺乏
目前,社會普遍不夠重視高職院校教育,高職學校管理不夠規(guī)范,師資力量缺乏。公共藝術教育已經在高職院校廣泛開展,但是一些開設了該課程的高職學校的管理體系和制度規(guī)范跟不上,教學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的主觀態(tài)度作用明顯。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師資短缺的情況。一般來說,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需要教師開展專業(yè)和高質量的教學。但是由于師資短缺,很多教師往往身兼數(shù)職,根本沒有時間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進行深入的研究,課程內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公共藝術教育重在實踐。學生參與的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也主要是由學生社團和學生自主安排,缺乏社會實踐。學校幾乎缺乏公共藝術教育專項經費和專門的公共藝術教學場地,教學硬件無法支持藝術實踐和創(chuàng)造活動。學生的學業(yè)水平也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素質提高有限,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加入德育的影響作用非常有限[4]。
3.2 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落后
公共藝術教育在很多高職院校被設置為選修課,并且課時在總課時中占比較小。學生和教師缺乏對該課程的重視。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與學生德育的結合非常有限,課程設置不利于發(fā)揮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作用。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缺乏對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目的、任務、目標及內在聯(lián)系的了解。公共藝術課程設計缺乏明確的指導理念和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比較隨意,考察標準和評價標準不明確。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只是將藝術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和教材進行簡單壓縮,像一鍋大雜燴,缺乏條理性和課程深度。教學教材不固定,沒有明確的指導性教材[5]。
4 公共藝術教育發(fā)揮德育效應的路徑
德育材料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德育方式靈活多變,德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對學生的德育通過各種交往和活動進行,并在交往和活動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高職院校要了解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目的、任務、目標及內在聯(lián)系,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的確切內涵,進而更好地把握其內容體系和性質。在此基礎上認識到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教育的目標實現(xiàn)途徑的必要性及理論基礎[6]。根據德育認知模式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具體實施公共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任務進行分解,哪些內容是認知部分、哪些是認同部分、哪些是踐行部分,有的放矢地進行公共藝術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從而實現(xiàn)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德育教育的目標。
4.1 積極開展課外、校外活動
高職院校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校外活動。學校要為公共藝術教育提供專門的教學場地,供學生完成藝術學習,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教師要組織學生完成課外設計作業(yè),將設計方案由設想轉變?yōu)楝F(xiàn)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的藝術設計活動與比賽。
高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課外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定期安排學生參觀公共藝術展覽、主題公園、各種類型博物館,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技藝,研究優(yōu)秀的設計理念和目標;邀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曲藝老師開設講座,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將藝術欣賞、音樂鑒賞、舞蹈鑒賞、藝術導論、舞蹈形體與表演、禮儀基礎與應用等公共藝術課程與大學生藝術團、學生藝術類社團、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等社團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普及知識的同時實現(xiàn)個性的發(fā)展,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藝的舞臺,保障教育模式多樣化;搭建大學生文藝社團、各種群眾性文藝活動、社會性實踐活動等多層次的藝術實踐結構。大型活動主要由學校舉辦,職能部門承辦,全校聯(lián)動參與。中型活動以二級院系為主體開展[7]。
各種校外和課外活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開展了各種主題的品德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增強了學生的國家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生學習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能夠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4.2 思政課與公共藝術教育相結合
高職院校要組織教師進行研討,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和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增加藝術教師招聘名額,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將思政教育融入公共藝術教育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以及公共藝術教育的設計理念和課堂教學案例中,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避免長篇大論引起學生反感。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合適的氛圍和時機,根據客觀實際,利用學生自身經驗,靈活運用說理的方式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的思政教育熏陶。選擇具有感染力的思政教育案例融入課堂內容中,融入藝術設計主題中,融入戲曲舞蹈的實踐中。教師安排與德育有關的設計作業(yè)或者曲目進行分析與唱作,組織并引導學生合作查找背景,討論思路,提出方案,撰寫報告。基于此,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接受思政教育,提高思想認知[2]。
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業(yè)務能力強,熟練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團隊,建設“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打造基于互聯(lián)網云平臺的思想政治理論空間教學平臺,建立課堂教學、空間教學、實踐教學的立體化教學體系,探索立德樹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新途徑、新思路[8]。
4.3 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理論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實踐。理論學習只有落實到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發(fā)揮作用。學生要想學好公共藝術教育,需要仔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加強文化知識學習和積累,研究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提高自身藝術素養(yǎng),最終能夠理解生活、懂生活。高職院校與教師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實踐,體驗各行各業(yè)的工作生活。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獲得道德體驗,形成自己的認知與判斷標準,同時激發(fā)設計靈感。
學校也可以與校外組織合作,安排學生進行設計實習,尤其是參加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的公共空間設計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行為和設計作品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道德認知。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觀察每個學生的道德水平,對于道德認知不足的學生,及時按照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給予引導。設計主題可以依照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選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的作品立意、質量和實踐進程,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充分鍛煉學生。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積極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尋找解決辦法,克服困難,可以有效增強自信心和意志力,增強責任感[9]。
5 結語
德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公共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公共藝術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幫助學生追求并創(chuàng)造更加有品質的生活。人世間真正的美是人類身上的真善美。學生在追求美的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斷;在創(chuàng)造美的實踐中,獲得積極的道德體驗,做出正確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馮華.隱性公共藝術教育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影響探究[J].新校園,2018(12):57.
[2] 陳漫.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德育功能發(fā)揮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6):84-85.
[3] 王亞萍.“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價值及培育機制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20(22):41.
[4] 譚玲玲,李珍輝.藝術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德育滲透三位一體的工科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文藝生活,2019(12):232.
[5] 李喜梅.新時代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德育協(xié)同育人的邏輯與路徑[J].職教通訊,2020(12):77-81.
[6] 汪苡平.談藝術教育對德育教育的輔助作用:發(fā)揮德育效應[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32):287.
[7] 王鸝.推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普及的實踐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44-46.
[8] 張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20(42):106-107.
[9] 胡鄭蓉.信息技術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場”效應初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13):24-25.
作者簡介:李瑤鈿(1984—),女,湖南岳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民族舞蹈。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立德樹人維度下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路徑創(chuàng)新與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JK18CTW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