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陳雪陽 劉嘉璐
摘要:近年來,隨著兒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提出,兒童群體的成長需求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章基于對兒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解讀,研究兒童在城市街道空間的行為活動特點以及生理、心理需求,從兒童的需求出發(fā),提出對兒童友好街道景觀的設計思考,探討兒童友好街道空間的景觀設計,并提出優(yōu)化策略,打造適宜兒童健康成長的兒童友好街道空間體系,旨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上更好地優(yōu)化城市景觀,為兒童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關鍵詞: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景觀;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3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在構建兒童友好型城市的過程中,街道空間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公共空間,兒童的體驗往往反映了城市發(fā)展的總體成熟度。研究表明,兒童在戶外更傾向于在街頭、停車場等非正式活動場所停留,一條充滿活力的城市街道對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響。目前我國城市街道車流量極大,擠占了人們的社交活動空間,特別是兒童群體在平時出行活動中,缺乏能夠保證其安全和滿足其需求的活動空間,影響著他們的安全和生活體驗,這使得兒童這一弱勢群體與城市街道空間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而提升城市街道景觀不僅能夠對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產生良好的影響,也能夠為兒童提供一個自由創(chuàng)造和探索的平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增強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城市街道空間與兒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街道空間的友好度值得思考。應改變街道日益單一的交通屬性,增加街道附屬功能,打造適合兒童成長的街道環(huán)境,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發(fā)揮積極作用。
1 相關概念解讀
1.1 兒童友好型城市相關概念
“兒童友好型城市”這一概念于1966年在聯(lián)合國第二屆人居環(huán)境會議上提出。主要目標是通過政策和城市規(guī)劃,建設一個公平和諧、安全完整,適宜兒童健康成長的兒童友好型城市空間。在保障兒童權益,滿足兒童需求的同時,讓兒童在城市中安全方便地游戲學習、健康成長。
兒童友好型景觀是指在景觀設計中以兒童為重點,以滿足兒童的需求為核心,創(chuàng)造保障兒童權益的友好環(huán)境。景觀設計應優(yōu)先考慮兒童的需求,將其放在第一位考慮,再與景觀元素相結合,設計一個適合兒童、滿足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友好型空間環(huán)境。兒童友好型景觀是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基礎和體現(xiàn)。
1.2 城市街道概念
城市街道在城市中不僅串聯(lián)城市空間,也承載著城市居民的社交生活,更是一座城市的標志和縮影,常以線性的方式存在。街道景觀設計是指在保證街道基礎安全和便利通行的基礎上,建設優(yōu)質的街道場所,催生更多積極向上的居民活動方式,進而激發(fā)城市的活力。此外,城市街道也是兒童對城市、空間以及場所逐漸產生認知和體驗的媒介。文章中所探討的城市街道空間,主要聚焦于與兒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街道空間。
1.3 國內外兒童友好型城市相關研究概況
研究發(fā)現(xiàn),國外對兒童友好型街道設計有較多可借鑒的實踐經驗。例如:美國丹佛市的“見學地景”項目,將兒童友好型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設中,既可以打造一個豐富多樣的活動場所,又能夠為兒童提供一個親近自然的休閑、學習場地;英國的“社區(qū)地帶”,通過空間的串聯(lián)整合,提供了一條安全完整的活動場地;英國倫敦的“步行巴士”,將城市中的公共綠地與社會服務設施串聯(lián)成環(huán),打造了兒童友好空間,完善了街道兒童友好體系;荷蘭代爾夫特打造的“兒童出行路徑”,將街區(qū)周圍的學校、家庭以及游戲場所連接,為兒童創(chuàng)造了一條安全有趣的通學路徑[1]。
我國對兒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視和建設起步相對較晚,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型城市示范”的建設要求,之后隨著國家“雙減政策”和“三孩政策”的出臺,兒童的需求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目前,國內兒童友好型城市從概念到實施,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正在越來越多的省市全面開展。
2 兒童與城市街道空間的關系
2.1 兒童成長需求
在城市建設中,只有兒童的需求得到重視,才能夠更好地建設一個友好的城市空間。具體研究兒童在城市生活中的成長需求,主要可從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兩方面分析[2]。
生理需求主要是指兒童對滿足身心發(fā)展的活動場地——適宜游戲和學習的自然空間的需求。其一,兒童模仿能力較強,擅長在模仿身邊事物中發(fā)現(xiàn)新的活動樂趣和活動方式;其二,兒童具有探究心理與探索的內在精神,會被未知空間與多變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吸引。在城市環(huán)境中,兒童需要更多的體驗方式。
心理需求是指交往、共情等方面的兒童情感基本需求。兒童更多是與同齡人開展社交、游戲,也更能在與同齡人的交往過程中進行自我定位。由于教育發(fā)展帶來的壓力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兒童的活動多在室內進行,多數年齡尚小的兒童由祖輩照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兒童的依賴性較強,自主能力欠缺,活動往往需要長輩陪同。街道是兒童從家到學校的一條通行線路,是兒童在城市活動中重要的線性空間。而在城市街道設計中,街道空間的使用者是多年齡段的,也是多功能的,構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必將從兒童需求出發(fā),以“一米高度走街道”,站在兒童視角考察街道空間對兒童而言是否安全、友好。
2.2 兒童在街道空間的行為活動模式
根據對兒童成長需求以及兒童在生理與心理方面的需求特點的研究,確定其與成人相比存在區(qū)別的活動特征,并通過研究兒童在街道不同的生活場景及活動空間的不同定位,總結出以兒童為主體的在不同街道空間的行為活動模式[3]。這種模式主要分為隨機性、自發(fā)性、分散性三個方面。
2.2.1 隨機性
兒童在街道空間的活動軌跡大多數具有多變性。因兒童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難以集中,在活動中極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所以他們的活動地點、玩伴時常發(fā)生變化,活動軌跡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往往難以預測。
2.2.2 自發(fā)性
城市街道空間有限,街道上少有單獨為兒童設計的游戲場地與大型游戲設施,因此兒童聚集活動通常自發(fā)組織,他們一般獨自玩耍或結交伙伴,分享玩具,一同游戲。
2.2.3 分散性
在城市中,街道往往以線性方式存在,由于此特殊性,街道可活動面積相對較少,難以提供能夠聚集且相對較大的開敞空間供人使用。此外,供兒童玩耍的街道輔助設施也通常以分散的狀態(tài)設置于道路兩旁,又因道路交通因素影響,兒童在街道的活動主要是小范圍、分散性的活動。
3 我國城市街道現(xiàn)狀
城市街道空間作為串聯(lián)學校與家庭的線性空間,承載著兒童在城市外部空間的主要活動。當前,我國城市街道的社交屬性正逐步弱化,缺失嚴重,街道的交通屬性仍占有主導地位[4],兒童更是逐漸喪失了對街道的興趣。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景觀不僅應美化城市環(huán)境,更應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自由的活動場所,創(chuàng)設出能給兒童帶來安全和保障的空間,打造能夠增強兒童的體驗感、認同感、趣味感的真正友好的街道景觀。調查我國街道現(xiàn)狀,從兒童友好型街道視角分析,城市街道還存在眾多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3.1 街道環(huán)境安全性無法保障
由于城市的發(fā)展以及汽車的普及,人們出行運用的交通工具逐漸發(fā)生改變,兒童步行與騎行通學比例有下降趨勢。街道上也隨之存在巨大的交通隱患,學校附近的街道在上下學高峰期常常擁堵、嘈雜、人車交織,存在諸多安全隱患,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兒童的活動在城市街道環(huán)境中受到限制。
3.2 街道景觀功能設計單一
當前,我國的城市街道景觀功能表現(xiàn)形式大多相對單一,在設計街道中以完善交通功能為重點,對街道景觀的綜合考慮較少。配套設施不完善,損壞現(xiàn)象嚴重;供兒童活動的彈性空間以及兒童友好型設施極度匱乏;滿足兒童玩耍、休憩的細節(jié)設計缺失;綠化配置單一,以隔離性綠化為主,兒童很少有機會親近自然。
3.3 適宜兒童的街道活動面積較少
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機動化交通方式大力普及,城市街道屢見“重車輕人”的現(xiàn)象[5]。多數步行街道、轉角綠地被車行道占用,導致可真正供人停留的空間不斷被壓縮。車輛與障礙物隨意停放,道路資源分布不均,無法滿足兒童在街道空間的活動需求。
3.4 街道景觀缺乏活力與兒童友好性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機動車數量逐年增加,街道慢行體系建設被忽視,使行人匆忙通行,無法駐足、交流,街道景觀缺乏活力,友好度隨之下降。在道路建設中較少關注兒童對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針對兒童的設計極為匱乏,使兒童喪失了對城市街道空間的興趣。
4 兒童友好型街道空間設計策略
基于對城市街道景觀環(huán)境和兒童行為模式以及需求的分析,結合兒童友好型街道相應的設計目標,街道空間的設計應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充分考慮兒童適宜的活動范圍,與城市慢行系統(tǒng)相結合來設計,構造一條兒童友好型安全通行路徑[6]。根據以上分析,以下對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的設計主要從提升安全性、串聯(lián)功能板塊、增強街道趣味性以及豐富界面這四個設計優(yōu)化策略進行闡述。
4.1 提升街道景觀的安全性
在街道安全性方面需要整體考慮。首先,應建設隔離設施,在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通過綠化、設施嵌入等方式隔離人車。其次,須重視人性化,做好交通管理,可在兒童上下學街道設置兒童專屬通道。設置相應路面減速裝置和醒目標識,提醒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減速,也可在路面設計中通過色彩改變道路鋪裝的顏色,起到警示作用。人行橫道處的斑馬線可打破傳統(tǒng)形式,用色彩或圖案將其符號化,設計出有多變趣味的道路形式,達到既滿足兒童的審美趣味又能提升安全性的目的。
4.2 布置合理的兒童活動場地,串聯(lián)功能板塊
在選擇游戲空間位置時,須考慮到其合理性和獨立性,并適當設置隔離設施,以防止外部車輛和人員流動干擾兒童活動。同時,在干線兩側,人流較為密集的地方,應多選擇柏樹、紫杉樹、銀杏樹等可以吸附粉塵和隔絕噪聲的行道樹,增加各種地被植物的種植,以減少兒童吸入有害灰塵。合理布局道路,加強運營管理,設置親子活動區(qū)域,安置可供兒童游戲互動的街道基礎設施,并設置供家長看護使用的休息等候區(qū)域及設施,提升街道的兒童友好度。另外,注重串聯(lián)街道功能板塊,在保證兒童友好度的同時考慮使用街道的其他人群,賦予街道空間更多的可能性,創(chuàng)造可服務于多個年齡段不同人群的街道空間網絡,打造可持續(xù)、多功能、老幼共享的街道空間。
4.3 設計充滿趣味的兒童步行網
道路景觀設計應考慮滿足兒童喜歡探索的需求,設計趣味步行網。通過色彩明亮的路面設計和鋪裝設計及富有趣味的地面標識連接兒童活動場所,不僅可以滿足兒童的游戲需求,還可通過控制兒童的行走路線達到對兒童出行安全的保護。同時,在設計中要兼顧老幼人群的共同需求,從多角度出發(fā)設計,打造一個面向全體的友好城市,以體現(xiàn)一座城市的包容與溫暖。
4.4 豐富街道界面設計
街道界面的設計與兒童上下學的路徑息息相關,將街道界面引入兒童友好型設計更能從整體上體現(xiàn)出對兒童的關愛。如有趣味的道路標識、富有設計感的小品設施以及有特色的沿街建筑設計,能夠增強街道沿街界面的趣味性,有利于打造活力街區(qū)。同時,可將友好設施與文化元素嵌入其中,與沿街界面串聯(lián),提升街道的可玩性、文化性以及學習性,增強兒童在街道空間的體驗感與參與感,挖掘街道空間更多的可能性。街道界面還可適當設計不規(guī)則凹凸建筑,滿足兒童在此空間玩耍嬉戲時的探索心理,進而使其獲得更好的趣味體驗,為具有不同個性和溝通能力的兒童創(chuàng)造豐富有趣的城市街道環(huán)境。
5 結語
文章通過對兒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解讀,對當前建設兒童友好型街道方面的缺失的分析,深刻認識到關注兒童友好型空間、建設兒童友好型街道對城市與社會的發(fā)展尤為重要。如何協(xié)調有利于兒童的道路建設與交通需求之間的關系,如何滿足兒童的生活需求,如何增強兒童的參與感都值得關注。因此,設計者應根據兒童的行為特征,設計能夠滿足兒童需求的友好型街道空間,在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景觀方面做更加長遠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乃莉.國外“兒童友好型”街區(qū)環(huán)境設計及啟示[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
[2] 惠英,廖佳妹,張雪諾,等.基于行為活動模式的兒童友好型街道設計研究[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21(6):92-99.
[3] 林瑛,董璟璟.基于兒童友好的城市街區(qū)公共空間規(guī)劃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5):24-31.
[4] 劉慧君.兒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間規(guī)劃設計策略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12):230.
[5] 賀慧,戴夢緣,李婷婷,等.兒童友好型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間品質識別研究:以武漢市南京路與尚隆路為例[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20(3):47-53.
[6] 吳雨謙.基于“兒童友好型城市”理念下的街道空間設計研究[J].房地產世界,2022(2):33-35.
作者簡介:安琪(1970—),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陳雪陽(1998—),女,河南開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劉嘉璐(1997—),女,山西晉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